“后疫情”时代新闻发布会传播功能探究

2021-07-09 03:55高焕小冉忻怡
新闻前哨 2021年6期
关键词:后疫情舆情公众

◎高焕小 冉忻怡

2020年6月,北京在连续50多天没有本地病例的情况下,突发新一轮疫情,这次聚集性疫情是武汉疫情结束后,突然暴发的聚集性疫情。在此期间,政府主要通过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进行信息通报和舆论引导,保证信息透明化,有效进行舆论引导,构建公众的政治信任。

一、后疫情时代下的新闻发布会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已经成为最权威有效的新闻发布方式。大英百科全书中认为“新闻发布会是由一名公众人物同指定的新闻传媒进行会谈或向其发布公告的活动”。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从新闻发言人维度来看,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一个群体,由不同职能部门的中高层以上的人组成;从新闻话语维度来看,对网络中的词语有一定程度的吸纳,注重沟通的低语境化和针对性;从发布渠道维度来看,由电视媒体转向网络同步直播,并与相关媒体合作,实现传播效力最大化。政府通过媒介进行议程设置,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约见特定的媒体,慢慢的被解构。受到事件不确定以及舆论的影响,新闻发布会开始多场次、多面向、不定时间发布信息。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力依赖于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内容以及与记者的双向沟通等,只有将仪式框架下的各个部分做好,才能真正发挥新闻发布会的传播功能。

二、疫情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力分析

(一)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构建政治信任

新闻发布会的发布时机是否合适,决定着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力与功能的发挥。首先,确保信息的及时公开。在2020年6月16日,北京政府召开三次新闻发布会,在这三场新闻发布中,都通报了疫情的最新进展。其次,重视新闻发布会的发布时间。据公开的信息显示,120场北京疫情防控发布会本该在下午4点开始直播,后来推迟到晚上8点,但是最后在晚上10点整召开。后两场新闻发布会在深夜召开,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信息的严格把关与发布时机的迅速反应。第一场发布会在11点进行,及时发布公众最想知道的疫情最新增长情况。第二场在晚上8点进行,通报新增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有效避免了市民对自身安全的恐慌,又可以让市民进行有效防范。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在凌晨发布,调整了响应级别,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在深夜发布,有利于营造平稳的疫情情况,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慌张,又让市民提高警惕。最后,关键内容发布及时。通过分析发现,每一场新闻发布会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第一场对农贸市场的消杀比较关注,第二场对市场的供应情况进行说明。但一天三场的新闻发布会从市民关切的问题到政府的管理措施,都能够起到关键信息及时发布,稳定人民群众的情绪,向社会传递了积极正向的情绪态度,增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

依据北京疫情发生的特点,在发布会中针对复工复产、经济发展、粮食供应与物资保障、社区与自我防控以及不同年级的开学问题,每场发布会的内容有所不同。及时发布了信息,消除了谣言的生存空间,也针对公众关切的问题给与积极回应,进行了议程设置,引导了舆论走向,积极促进了新冠肺炎工作的顺利进行。

北京新闻发布会汇总表

(二)新闻发言人回应关切问题,做好舆论引导

在新闻发布会过程中,符号的互动会让传播效果更好。新闻发言人作为疫情发布会中的行为主体,也是被符号化的主体。在后疫情期间发布的新闻发布会,与之前武汉疫情暴发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中的符号互动有不同的表达。在武汉疫情暴发期间,新闻发言人均戴口罩出席发布会,过程中都没有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传递出疫情非常严重,不可有一丝懈怠。而在本次北京疫情暴发以来,新闻发言人均未配戴口罩,也是给市民传递安全感,并不会像武汉疫情一样大范围暴发。并且,从发言人的人数上来看,北京疫情期间的新闻发言人一般两个,最多的时候四个,而在武汉疫情期间的新闻发言人一般5个。人数的不同,也可以从侧面表达出事态的严重性的不同。因此,在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言人的行为举止以及情感输出,都让公众能够体会到政府的温度,取得更好地传播效力。

(三)构建全媒体新闻发布矩阵,实现传播效力最大化

在全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话题讨论,并且可以有更多机会参与政治话题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性。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新闻发布会的成功与否,能够体现出公民知情权与媒介接近权的落实情况。在新闻发布会中,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反馈主体,信息在双向流动中能够促进政务,也能稳定民心。

在北京疫情新闻发布会中的这三场,不仅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青年报等传统方媒体,而且也有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到场。北京官方媒体主动发力,进行同步直播,并进行实时转播,其他媒体进行线上推送,在融媒体的环境下进行多渠道分发,传播效果显著。信息的覆盖率越广,传播效力发挥到极致的可能性就越大,舆论引导的效果就越好。

三、优化新闻发布会传播效能的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需求日益增长,传播技术也随之演进,新闻发布的工作在今天日益重要。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中都明确提出要健全与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体系。

而在传播场域不断变化、舆论环境日渐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新闻发布制度体系不仅包括新闻发布会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等最基础的新闻发布工作制度,也应该要包括一系列新闻发布相关的工作机制,例如政府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政务信息公布与公众互动交流机制、舆情搜集与回应机制、主动发布运行机制、专家解读评估机制等工作机制,以便于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提供完备的制度,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强化政府的危机管理,形成多部门统一协调、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

(二)重视媒体问答环节,预判社会风险与舆情危机

新闻发布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首先在于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与信赖,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其中政府作为新闻发言人,要能够感知风险信息与媒体关注,正确地预判舆情,以做出适当的决策。媒体问答作为新闻发布会中最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政府与媒体的真实对话,为公众解疑释惑,完成传播事实信息。而问答相关度越高,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果也就越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各级各类的新闻发布会可以看出现媒体提问与政府回应的整体相关度较高,但仍存在新闻发言人在回应媒体提问时照本宣科、程式化语言多、信息含量少等问题。因此,在新闻发布会的问答环节,政府需要在激发媒体主动性的同时,提高问答的相关度,增加沟通配合意识,最大程度实现发布信息的有效利用。同时,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要科学合理地预判社会风险和舆情危机,并需要不断整合媒体议程与公共议程,把握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并做好预案,更加及时、客观、全面地准备发布会内容,提高新闻发布会的质量。

(三)利用媒体矩阵,构建评估体系

在新闻发布会中,最主要的主体是政府,而隐形主体是公众,只有实时监测舆情,知民意才能更好的发挥新闻发布会的功能.所以在从舆情开始阶段就应该应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从而构建舆情评估体系。在新闻发布会后,也需要继续追踪舆情并汇总反馈,知道公众的的痛点,根据痛点进行制定下一步信息公开内容和方式。在新闻发布会前、中、后,都需要利用媒体矩阵发布信息,在公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理政的方式加以配合,既能评估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又能树立标准,改进和完善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而在现有的评估体系基础上,辅以效果模型监测、专家深度访谈、公众问卷调研等研究手段,通过量化与质化方法结合,对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作为考评指标和重要参考依据,管理新闻发布会工作绩效以及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与新闻发布会制度。

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疫情的突发性和不可控性对新闻发布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布时机、发布速度以及新闻发言人都决定整场发布会的传播效力。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力是政府理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事件发生前进行舆情监控与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培养,疫情发生后进行有序及时的发布信息,才能在不同的话语空间中取得优势,有效进行舆论引导。

猜你喜欢
后疫情舆情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