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新闻的第一准则

2021-07-09 01:17朱逸慧
中国有色金属 2021年12期
关键词:悼念时效性袁隆平

本刊记者 朱逸慧|文

5月22日,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相继去世,共和国一天之内痛失两位栋梁之材,举国同悲。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举行,鲜花和吊唁流泪的人民挤满了长沙街头。

但在5月22日之后,作为一个媒体人,对“袁隆平去世”这个词条有了更复杂的情感。

5月22日上午11时许,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发布微博称袁隆平院士逝世,中国电视报、观察者网、网易新闻、凤凰新闻等账号相继转发。正当大家纷纷开始转发悼念之时,不到半个小时,红星新闻称核实袁隆平院士尚在医院。这是公众情绪被扰乱的第一次,对袁隆平院士去世的哀伤被强行转化成了对媒体误报信息的愤怒。

下午1时07分,袁隆平院士因病去世。群众本该寄托哀思之时,第一时间浮起的却是对该消息的将信将疑,这是公众情绪被扰乱的第二次,媒体公信力在两次情绪动荡中荡然无存。

坐在电脑前,我想为误报新闻找点理由。

“新闻时效性十分重要,能先发必将占尽先机。”

“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关心真相,只期待着反转。”

……

想了许多,却没有一条能够说服我。但纠其错误,却有三点,无论如何都值得庄重地道歉。

一是袁隆平院士应该被寄托最真诚的哀思。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为世界不再挨饿奋斗一生的袁隆平院士,扎进了稻田,一扎便是一辈子。袁隆平院士去世,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应该被寄托最真诚的哀思,不能被媒体反复报道“去世”而破坏悼念情绪。另外,且不论袁隆平院士之伟大,哪怕作为一个普通人,媒体得知其逝世消息,第一时间也该是“核实”,而不是报道,这是对生命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医生才能宣告人死亡,新闻不能。

二是公众不该被如此戏耍。从医院到明阳山,有人哭着赶路、有人鸣笛默哀、有人免费赠送吊唁鲜花、有人为执勤武警打伞,更多的人,只能在心中为袁老点起白烛。这份情感如此真挚动人,不应掺杂对消息真假的存疑和愤怒。人民群众是新闻的读者和审阅者,要尊重他们,首要便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三是媒体及新闻人应遵守基本的新闻观。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首先就得做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这是媒体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新闻发布节奏加快,流量意味着一切的当下,“时效性”仍不可逾越“真实性”,否则便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媒体公信力的建立需百年之功,而毁灭只需一瞬。如此报道事故,读者不愿看到,媒体人也应警钟长鸣,万不能再犯。

猜你喜欢
悼念时效性袁隆平
中国陆地观测卫星应急成像时效性分析
沉痛悼念张庆林教授
沉痛悼念何鲁丽同志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