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论》简介

2021-07-09 06:25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公德公共性现代性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曲蓉教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年7 月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该著对公德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公德的空间范围、本质规定、判断标准、文化基础、时代境遇以及公共人的美德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研究。结合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空间范围扩展和空间结构转型的现实背景,批判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特别是近代)公德研究成果,借鉴世界理论成果,建立一个与私德理论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德理论。

公共空间是公德赖以确立的社会基础。公共空间既非现代社会的产物,也非城市所独有,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推进,公共空间得以真正发展起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不仅新出现的重要公共场所,而且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围合空间甚至非围合空间,都属于公共空间范围。公众大量聚集于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造成公共资源、公共物品、公共空间紧张和矛盾。如何培养与城市公共空间相适应的现代性人格,如何培养公德心,显得尤为重要。从空间伦理学入手为公德提供合理性确证,有助于解决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理论难题。

公德的本质是公共性人格,公德的判断标准是公共观念。公共观念既建基于公共性人格的实然品格之上,又是公共性人格的价值理想形成标志,是公共性人格涵养的重要目标。公共性人格和公共观念是由人在公共空间中的特殊存在方式所决定的。该著阐述了公众、职业人、公众人物等三类典型公共人的美德要求,有助于克服规范主义研究方法对公共空间规范性要求的碎片化解释,补充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该著作围绕公共性人格养成的目标,深刻分析公共性人格养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实践路径,解答公共空间道德建设面临的时代问题。公共性人格养成有赖于个体的修养工夫,既应借鉴儒家修身成己的传统方法,也应发展现代性的道德人格,实现公共观念、公德践履与公共福祉的统一。公共性人格养成需要创新公德教育,充分发挥公共精英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自治组织在公德建设中的协同效应,强化公共管理的公德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公德公共性现代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太没公德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