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离散与相对集中的模式
——以民国时期青田县华侨在欧洲的石雕贸易活动为中心

2021-07-09 06:25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青田石青田钱庄

董 玮

(宁波诺丁汉大学 国际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315000)

一、前言

赫伯尔(R.Herberle)曾在1938年提出“推拉理论”(Push-Pull Theory)。在此基础上,道格拉斯·梅西(Douglas S.Massey)则将移民理论分为解释移民原因和移民持续原因两类,移民原因主要由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力迁移新经济学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建立起框架,移民持续原因主要由移民网络理论、移民系统理论进行解释[1]4-5。

青田地处浙南山区,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天灾频发、野兽肆虐,人们终年劳作依然食不果腹。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经济条件成为推力,让青田人萌生外出谋生的念想。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中国热”的兴起,海外对青田石的需求和价格优势成为拉力。另外,青田在民国时期隶属于温州,港口为出国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青田县人出国的目的地呈现离散的特点,从1876 年开始,青田人有去往日本、俄罗斯、南洋群岛等地,也有的去往欧洲。由于日本路程近,手续方便,青田人或从上海出发,或从烟台至朝鲜仁川,到釜山后再坐船去日本。也有青田人从“通夷海道”到南洋群岛和印度。更有青田人水陆兼程,从上海北上到旅顺或营口,沿陆路从满洲里出境,途径西伯利亚到莫斯科,随后转赴欧洲各国[2]9。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过运河进入地中海,到法国马赛(Marseilles)或意大利那不勒斯(Napoli)上岸,县人从此线赴欧者渐多。

虽然在大概念上,民国时期青田华侨散居在世界五大洲的多数国家,有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也有西欧、东欧各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厄瓜多尔,太平洋一些岛国和北非的一些国家,但这种绝对的散居中存在相对的集中。数量庞大的青田华侨分布在西欧各国;就东方而言,以日本为主。西欧与日本两者相较又以西欧为最。欧洲是除非洲外中国华侨密度最低的洲,但却是青田华侨密度最高的一个洲,这也是青田华侨的流向与中国其他省份华侨的重要区别。东南亚华侨最集中的地区,青田籍的华侨却很少。所以对青田华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欧,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散居在世界五大洋的事实。

学术界对福建和广东商人的海外贸易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有少量关于青田华侨的研究,但苦于资料的限制,鲜有研究是基于浙江青田地区华侨海外贸易具体情况的①。并且,欧洲的中国移民研究主要被限于近年有关移民政策的研究,对历史层面的欧洲的中国移民则关注较少。本文试从青田石这一载体出发,利用民国青田华侨的档案、报刊、地方志与口述史料等,研究青田华侨在海外的贸易活动,总结其特点,并且延伸到贸易活动产生的偷渡行为,官方对偷渡的阻碍和青田人身份缺失的后果。

二、以青田石雕作为在欧洲谋生的介质

青田人海外谋生与青田石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青田石充当了青田人跨国移动的铺路石[3]16-17。据《青田县志》记载,青田的叶蜡石矿藏丰富,有1000 多万吨。南宋时期,青田石雕就有文房雅具、石章等产品。元明时期文人把青田石章引入篆刻艺术的殿堂,另外还有笔筒、石碑、香炉、佛像等产品。清朝的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次被选为贡品[4]281-282。

在17、18 世纪之间,就有青田籍人经西伯利亚到欧洲,贩卖青田石制品。最早确切记载在族谱中,清嘉庆二年(1797),山口镇陈半村留国云去日本销售石雕;光绪年间,山口村林茂祥携石雕到旧金山等地,其产品深受国外人士喜爱;光绪十四年(1888),魁市村詹阿赴法经商;光绪二十六年,山口村石雕艺人朱某到英国开设商店[4]641。民国时期石雕大师倪东方回忆父亲出国时说:“父亲上船做工,目的地在哪他也不知道,到了外国停在码头两三天,他从轮船逃出来,拿石雕换东西吃,后来碰到中国留学生介绍他去挑煤,后来又去卖石雕。”[5]90-92

青田华侨在民国以前就把青田石雕打入了国际赛事:1853 年华侨的青田石雕在南美洛易赛会展出获奖,1893 年石刻商人裘国定等人的作品参加意大利都灵赛会,1896 年参加欧国万国博览会,1905 年清廷钦差大臣陈琪等人携石雕参加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2]10。这些赛会是青田石雕和青田人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也为民国初年到抗战之前青田石的繁盛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而青田石在海外的热销则成为青田人出洋的巨大拉力。

一战期间,日本资本主义工业高速发展,并且离中国路程近,当时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水深火热之中,而欧洲受战争影响,所以日本成为当时的青田华侨的重要去向。但是到了20 世纪20 年代后,日本排华严重,中日关系恶劣,日本不再是青田人的理想去处。再加上清末在欧洲销售青田石的“图书客”在欧洲站稳了脚跟,亲友同乡之间的关系可以形成初步的移民网络,20 世纪20-30 年代,许多此前去日本谋生的青田人转赴欧洲。此前的两条主干路向汇合成为一条。此时是青田人旅欧的繁盛时期:法国3000 多人,德国2000 多人,荷兰1000 多人,奥地利1000 多人,意大利1000 多人,比利时300 多人,西班牙300 多人,北欧的芬兰、丹麦、挪威等国也有部分青田华侨[6]40。据1991年青田侨情普查统计,1910-1949 年,青田有近两三万人涉足海外,其中欧洲超过80%。

民国青田华侨在欧洲几乎都是靠贩卖石雕和其他小商品赚取收入,卖完了可以通过国内寄发,温州、上海都有营运公司,一箱石货如果从上海托运,大约45 天可以到法国马赛港。为什么在欧洲的青田华侨会以贩卖石雕和其他小商品为业呢?这与青田华侨本身文化素质不高、经济资本不足有关系,他们不懂外语又缺乏技能,也没有资金做大买卖,只能在最初从事一些简单的经济活动。这种送货上门的模式与欧洲人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所以非常受欢迎。加之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力量扩张,欧洲人对中国古玩等工艺品产生好奇心理,青田人恰好抓住这一市场缺口,贩卖中国商品,于是做小贩生意成为民国时期青田人在欧洲谋生的传统:

他们把商品装在皮包或者篮子里,手拿肩挑,沿街叫卖或者上门兜售。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他们的贩卖形式在不同的地方存在着差异。在法国,他们将货物挂在身边沿街叫卖。在德国,他们手拿皮箱,沿街兜售。在瑞士,他们用皮包贩卖货物。[7]

1913 年,奥地利报纸《帝国邮报》(The Mail and Empire)还记录了他们的身影:这些中国人穿着油迹斑斑的中式大袍,特别喜欢去门庭若市的地方,从宽大的口袋里掏出满把扇子、小玩意给人看。这些中国货会引起人好奇,于是他们漫天要价[8]8-9。

叶廷芳,生于1889 年,从小就学习雕刻,20 岁带着青田石和刻刀,从东北边陲满洲里出国,横跨西伯利亚,边卖边走,常常展示雕刻技艺,1911 年到达法国巴黎,定居里昂火车站。20 世纪30 年代在莫隆街开设商店,出售石雕工艺品、皮挂件、瓷器,兼营批发[2]32。

1933 年记者邹韬奋也写道:去往欧洲的青田人,不少在道路旁,把所带的青田石雕等形形色色的东西排列出来,做起了生意,有的还发了小财,传到家乡后,出洋的渐多,不到十年遍布全欧,法国为最[9]81-82。第一批到达欧洲的浙江人便是卖石刻工艺品和古玩的青田小贩,他们乘船经过马赛或者乘火车到达欧洲,利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点,慢慢将他们在巴黎的基地向欧洲的其他国家迁移[10]163-7。

在小贩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选择店铺经营,做批发生意,店铺经营者将货物再批给流动小贩。与闽粤两地的华侨相比,青田华侨在民国时期以小贩模式为主,未能形成严密完善的、以大公司为组织的跨国贸易体系。

三、港口与移民黑市的体系化

港口在青田人出洋和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田县人出洋和贸易活动几乎都要通过温州海关中转。1876 年,英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随由中国议准在于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11]2011877 年4 月,温州建立洋关,先称“温海关”,后称“瓯海关”,英国人好博逊(H.E.Hobson)任税务司。在青田设分卡并派副税务司一人[12]22-24。温州的开埠冲击了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经济,也给当地人认识西洋世界的机会,为移民意识的萌发营造氛围。

温州山路艰险,陆路交通困难,在开埠以后,温州人域外出行的首选就是海上交通。1877 年4 月,英商怡和洋行康克斯特号(Comcast)客货轮开通了上海—温州—福州线。上海是当时中国的大型开放城市,福州是出洋传统深厚的城市。运输条件的改善加大了青田人出洋的可能,扩大了移民渠道的辐射圈。温州还有到香港、台湾、印尼、新加坡的航船。青田人沿水路出国基本上都会选择从温州出发或者先从温州到上海再进行转乘。比如去欧洲,从上海出发,过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到法国马赛或者意大利那不勒斯上岸。

考察瓯海关的贸易情况,能发现青田石雕流入世界市场的证据,遗憾的是青田石雕不属于大宗商品,一般被算作杂货,在有些年份具体运输量记载缺失,只1911-1925 年有滑石器出口数量的具体数据(图1)[13]79,104-105。工艺品能有这样数量的出口实属不易,青田石雕出口贸易的低潮期主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青田小贩多在欧洲活动,所以滑石器的销量和欧洲的形势密切相关。

图1 1911-1925 温州滑石器出口情况

在1912-1937年瓯海关华洋贸易的报告中,有一些关于青田石雕出口情况的描述性语句:1912 年,“青田石及烟叶两宗仍见加增[14]596。1914 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瓯海关运往上海然后再转销海外的“货物之增加者,如猪油、药材、柑子、绿茶、烟叶等,均为大宗。其减少者,则为棕、生牛皮、滑石器、红茶及未烘茶叶等为多……欧战发生,海运险恶,凡业青田滑石者,昔多运赴南美洲售卖,今则裹足不住,此所以一年出口之数,顿形减色也”[14]600。1923 年,“对于温州之雨遮及滑石器二种,亦以日本地动以后,显系该国市清衰弱,无力采运,然本年运销于他处者,仍系络绎不也”[14]621。这也印证了在日本关东大地震和排华等一系列事件后,青田华侨多回乡或者由日赴欧。1925 年,“滑石器因工作简陋减少20%”[14]627。1926 年,“滑石器为瓯特产,因美国销场复盛,凡有佳品,俱运该国,故增三成三”[14]631。1931年,“至若纸张、轻木材、熟皮器、石器及火柴等项,系运往通商口岸者,本年贸易尚称不恶”[14]641。1932 年,“近年温州商业渐趋衰落,恐将失其重要之地位,尤以转口贸易为甚。本年进出口贸易无不低落”[14]642。温州的贸易渐趋邻近各地(非通商口岸),自从常关裁撤后,温州附近的瑞安、平阳、海门都成了自由贸易的商埠,商民趋之若鹜,甚至温州所产的货物也送过去转运,因为非通商口岸无税。1937 年,“直接出口货物分三路运输……三为经由汕头或上海转船运往外洋之雨伞、绿茶及滑石制品”[14]647。青田石雕工艺品在一战以前有着很好的国际口碑,民国时期其对外贸易大体上维持稳定水平,在一战期间销量有所减少,日本大地震时期,在日本的销路渐窄,但在欧美等地还是比较受欢迎。

青田人出国谋生获得财富的强烈愿望也催生了港口中介机构的出现,他们中有不少是通过偷渡出洋的。温州、上海等地出现一些“包客”,他们祖籍几乎都是温州青田,比如青田的杨定杰、温州的陈鹤鸣、文成的胡进超。名义上一般是“客栈”和“钱庄”。去欧洲的一种方法是“藏舱”,大约只要200 银圆,上海十六铺的客栈有多家秘密机构,专办此事,温州设有联络点,联络点办事人员都是同乡人,他们掌握消息,想要出国的人一到温州,同乡就来引送到上海的某客栈,介绍费200 银圆[15]27。客栈的中介人员与远洋轮船的水手长串通好,假扮成水手上船,藏在杂物间或者货仓。到了当地,水手将人带到青田侨胞的客栈。

另一种合法方式是办理护照,要贵100 银圆,但是安全得多。青田人在上海开设的公合昌、公达利、同昌等一些钱庄,专门办理侨胞汇款的,温州有分部。钱庄兼营客栈,包办护照,只要住进客栈,交300 元,就开始给办护照,等待期间食宿另外收费,所以他们故意拖延,三五个月之后才办好护照。费用不够者还能向钱庄贷款,出国赚够了钱再还清本金和利息。“如果出国是通过公合昌钱庄的,以后在国外汇款必须要经过公合昌,钱庄才会同意贷款。此外,他们还有邮购业务,需要特产、书刊等,他们会从国内寄到你的侨居地。”[16]71

据青田老归侨口述,他们护照上的姓名常常和本人姓名不同。如王薛芳的护照名字是林格东,周仲轩的护照名是吉纳同,周松法的护照名是陈体业。有的华侨回国后不想再出去,护照便打算弃之不用。青田人在上海、温州开的钱庄和栈房低价收购旧护照再卖给新出国者,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让新出国者获得护照。据文成的许多老归侨反映,青田的杨廷杰从日本回国后专门在上海做中介生意,帮助同乡办理各种出国手续,并介绍国外的风土人情[2]18。这些县人开设的中介机构,客观上为后来者出国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让青田华侨的移民黑市呈现出体系化的运作模式。

四、贸易结构和银钱业

青田石雕从生产到销售、消费,经历较为简易的分配过程。销售环节主要的模式有两种,分别是小贩式零售和批发式销售。第一类,简单的小贩零售模式,小贩的货源分为手工制作和批发两种。自己亲手制做的的话,一般都是将青田石工艺品随身携带,直接分销(零级渠道),没有中间环节;另外有些小贩从青田当地的手工艺人处批发来石雕工艺品,于是小贩充当着零售商的角色,他们带着人和物一起漂洋过海,然后通过上门推销的方式零售,也有的小贩走一路卖一路,在路途中可能就卖完了,然后到了目的地,通过温州、上海港口的公司寄送石货到侨居地继续贩卖。有在欧洲坐店经营的青田人,也就是座商(Sedentary Merchant)。这种一般是小有资本的商人,他们的店铺不仅有零售的功能,还承担着批发的作用,他们被叫做坐店老板。据记载,有青田华侨在丹麦开了一家古玩公司,后来欧洲的青田人往往从该公司进货[17]175。另外一类是批发商式销售,多从流动商贩起家,他们从侨居地同胞开的批发行进货,然后根据流动商贩或者客人的订单,一边进货,一边转手,没有商品积压的风险和资金周转的困难[2]31,然后向最底层的小贩进行推销。民国时期的青田华侨携带或者寄送以青田石雕工艺品为主的物品出国贸易,不同于潮州人在米业贸易上建立的复杂的跨国网络,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单向度的贸易——将家乡的特色产品在海外进行销售,但是并没有将大量洋货带回国内贸易,所以其结构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图2)。

图2 青田小贩的简单贸易结构

和工商业联系紧密的就是银钱业,温州手工业繁荣发展,土产如茶叶、木材、木炭、南屏纸、草蓆、雨伞、石雕等,远销国内外。航运畅通,申、通线有定期轮船航班,沿海各商埠有汽帆船行驶。商业发达,市场繁荣。因经营钱庄利润优厚,殷商富户纷纷投资,加入钱业公所之大同行从民国七年三十五家,十年后增至六十四家,盛极一时,但其资金实力,大多薄弱,经营方式陈旧而投机性大。1911 年后,温州钱庄发展较快,到二十年代初,温州钱庄已有二十多家,其中1915 年开设的洪元钱庄和1916 年开设的鼎源钱庄规模最大,和早期就已开设的厚康、涵康庄,成为温州钱庄行业中的领头羊。青田县城于民国8 年开源康钱庄,此后有信达利、源源、义达利、有大、裕康等钱庄陆续开设。源康钱庄规模最大,办理侨乡汇款解付和小额信贷。由于上海的国际航运发达,青田人也多在上海开钱庄。据《青田会刊》记载,1922 年,吴干奎在上海开设“吴同春钱庄”,促进了青田石雕大量出口外销[18]25-26。此外,还有公合昌、公达利、同昌等一些钱庄,是青田人在上海开设的,业务多元,既有合法的汇款、信贷业务,还有为偷渡而开设的黑护照业务。

同时,地方性私营银行也应运而生。1914年5月,中国银行在温州建立了支行,主要业务是买入申汇和期票贴现,专办浙南一带的侨汇,经收各种存款等。创办瓯海实业银行乃旅沪温籍金融界前辈黄溯初、徐寄廎、周守良三氏所倡议,当地富商厚康钱庄经理汪晨笙及其次子汪惺时则主其事。厚康钱庄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历史悠久,资金雄厚,信誉卓着。1923 年三月间该行正式开业,行址租用小南门小高穚下原霞浦会馆旧址。该行经营项目,主要是办理存款、放款、汇兑及信托业务[19]5-6。

在20 世纪20、30 年代,青田移民黑市中的非法交易显然发展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商业手段,因为青田移民通常经济条件较差,故而被迫从非法钱庄贷款以支付其旅行、护照和行李费用。移民服务也越来越复杂,主要反映在移民于欧洲出售商品类型的变化以及地下移民机构向批发生意的发展。欧洲的沿街叫卖的中国小贩能够非常便捷地向柏林、巴黎和其它主要城市的中国批发公司订货,后者则与浙江和上海的公司有联系。通过邮递的方式,批发公司把欧洲各地需要的中国商品递送到当地邮局,商贩在此付费,继续他们的生意。

五、政策的限制与缺失身份的恐惧

离散的侨居和贸易模式,也使得民国时期的青田华侨要面临在国外谋生的艰辛,除此之外,他们还要面对来自官方的重重阻碍。外交部在1916 年制定《出洋经商护照办法》,有规定“领照赴欧洲各国者每人需缴纳保证金二百元。领照出洋经商者须由商会具呈代领并须有殷实商号作保;凡小本营业暨无资本之技人虽照章缴纳保证金亦不发护照”[20]。1930 年,外交部出台了《出国护照暂行办法》:“出国经商应于当地商会或殷实商号二家出具保证书并证明其资本数目。”[21]3

青田人去欧洲一般都在法国中转,再转赴其他国家。12 区的里昂车站不但供旅法华侨在此批发商品,也承担着中转站的功能。于是上海市公安局对从上海乘坐法国轮船的船客进行了管控,1930 年与法国轮船公司达成协定,邮船公司在发船前两天将护照先送至公安局审查检验,以免出现冒名顶替、人照不符的情况。

但是实际情况是,尽管受到官方的种种限制,青田人仍然通过各种方法出去谋生,比如偷渡,他们很多是没有护照的,在侨居地当地也会受到警察的驱逐。“在欧青田人散居各国,出国时不带护照,仅携土货数件贩卖度日,在德之青田人大概贩卖中国瓷器珠宝及各种奢饰品,闻有人设总机关于汉堡,批发物件,来往各城,挨户销售。所售物件,大都赝造,即以瓷器而论,均系德国北海附近瓷器厂出品,伪用华文印记,冒充中国瓷器。由青田小贩供人利用,代为贩卖,因不得当地警察所许,故此类小贩之被警察拘禁者,时见报端”。由于没有护照,并且会贩卖赝品,青田小贩在当地被警察拘禁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遭到外国人的殴打和杀害。中国方面认为这些小贩有损华商的名誉,并有可能被欧洲警察取缔,为避免国人在外受欺凌,呼吁我国外交当局从速设法,“使已在国外者安返故乡,欲再来者倘无保障,禁止出境”[22]231。

二十年代来欧的青田小贩数量越来越多。而且部分新来者不再像之前老实做自己的土产青田石刻生意,而是从事一些假冒次品的中国商品的销售,自然销路越来越差。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来自侨居地的推力:三十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欧洲社会动荡不堪,留在欧洲的青田人处境艰难异常,有些被抓去当苦力,有些自己的小店铺被征用,甚至死于非命,并且也随欧洲人经历了生活必需品短缺的时期。根据1905-1935 年青田华侨赴欧人数的统计,三十年代以后,青田华侨赴欧人数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政策上受到来自侨居地和家乡政府的双重限制,一些小贩没有侨居的合法身份,在异国他乡谋取生计异常艰辛,整日生活在被驱逐的恐惧之中,还要面临战争时期当地物资短缺造成的饥饿之苦。大部分青田华侨在二战后选择归乡,二战前青田海外侨胞达到1.7 万人,而二战以后只剩下三千多人。战争结束后,欧洲的经济复苏给滞留欧洲的青田人的皮革业、中餐馆等产业带来发展机会,中国大陆也慢慢走向经济发展的阶段,在此之后的青田华侨拥有更多资金,经营模式也开始转型,由民国时期的小贩经营为主转变为店铺经营、工厂经营为主。

六、总结

近代最早到欧洲的是广东、福建人,清政府的广州通商政策,使得一批闽粤人受雇东印度公司,在欧洲当船员,但是欧洲移民的主体却是青田人,而闽粤人多选择东南亚地区进行移民,为什么呢?除了地理因素,还因为东南亚是中国的藩属地区,会带来文化认同感,而闽粤地区人民的宗族意识比较强烈。并且,青田人的贸易结构没有闽粤地区商人复杂。有县人在欧洲谋生的先例和传统,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商头脑,只得通过贩卖家乡的特有工艺品作为民国时期事业的起步。由于青田移民开始时是帝国主义建立浙江和欧洲顺畅交通的副产品,并没有出现西方工业品大规模的进口和海外投资。改革开放后,青田人才逐步实现向餐饮业、加工业、国际贸易等行业的现代转型。

观青田华侨在民国时期的艰辛创业之路,他们的外出路线和贸易活动呈现出绝对性离散分布和相对性集中汇合的重要特点。清末和民国初年,青田华侨长途跋涉,带着青田特产的石雕工艺品,人和物一起移动,欧洲、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有他们的身影。随着他们的产品在欧洲的热销,另外受其他地区对移民的各方面限制,许多青田人选择将欧洲各国作为出国的目的地。他们的足迹和贸易活动遍布欧洲多个国家,又以法国、意大利等国为重点。迁入的青田人做小贩的相对较多,也有部分在当地通过做小贩获得一定资本后,成为固定店铺经营者,贸易活动有相对固定的特点。

民国时期的青田人出洋也面临着重重阻碍:有欧洲当局的取缔,有中国驻外使馆勒令迁出地政府对其出洋进行规劝、限制,有移民机构对护照等手续的严格审查。他们在逆境中不断寻找安身立命的方法,在风霜雨雪中将家乡的石雕艺术推广到海外。

注释:

①现仅有关于民国时期青田华侨海外贸易的研究成果:郭剑波《青田华侨肇始和经济萌动探析》(载于《八桂侨刊》,2015年6 月第2 期),陈肖英《青田籍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载于《八桂侨刊》,2016 年3 月第1 期),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北京:华侨出版社,2002 年)等。现有的研究主要阐述青田华侨出洋的经济原因、出行路线,对其海外贸易的具体情况则缺乏论述。

猜你喜欢
青田石青田钱庄
青田石雕的三大收藏高峰
浙江青田:大山里的“小欧洲”
青田有个李秋香
Simply Stunning
青田石雕的鉴赏与收藏
公安部严打地下钱庄 涉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元
赢的最高境界
赢的最高境界
青田石雕有了“身份证”
赢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