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个草菇菌株品种比较试验

2021-07-10 01:30赵光辉方洪枫黄艺宁陈躬国
热带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草菇出菇灰色

赵光辉,方洪枫,黄艺宁,陈躬国 ,林 原 ,陈 剑

(1 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州350018;2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草菇(Volvariella colvacea)别称苞脚菇、兰花菇、麻菇、贡菇、中国菇等,是一种喜温、喜湿、自然发生于稻草上的草腐真菌,具有营养价值高、耐高温、生长快、周期短、栽培原料广、效益高等特点,在国内各地都有种植[1]。草菇原产于中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属于高温型菌类,可在其它菌类生产淡季的时候栽培,其栽培原料及栽培方式多样化。我国草菇栽培品种众多,但在生产上仍存在着产量低、品性不稳定等问题,同时由于气候、栽培方式、栽培原料等的不同,不同地区引种后会有不同的栽培表现,因此在规模化生产前应做适应性驯化。为了筛选出适合福州地区栽培的优良草菇品种,本研究对收集的20 株草菇菌株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20 个试验菌株见表1,均保藏于福建省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2 供试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 0.5 g、琼脂 20 g、水 1 000 mL。

原种培养基:棉籽壳84%、麸皮9%、石灰1%、轻质碳酸钙1%。

栽培种培养基:棉籽壳84%、麸皮9%、石灰1%、轻质碳酸钙1%。

栽培配方:海鲜菇菌渣95%、石灰5%,含水量60%~65%,pH 值:8~9。

表1 供试菌株

1.3 试验方法

1.3.1 区别性鉴定

按照文献[2]的方法,利用17 条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RAPD、ISSR 引物对20 株草菇菌株基因组DNA 进行PCR 扩增,分析供试菌株的差异性。

1.3.2 草菇菌株栽培种生长情况

将收集的草菇菌株进行活化培养,待菌株长满原种后接种到草菇栽培袋内,每个品种接种10袋。接种后的菌袋放入33℃培养箱进行培养。草菇菌丝齐肩后开始划线,每隔5 d 划线一次,统计草菇栽培种生长速度、菌丝浓密度、满袋时间等试验数据。

1.3.3 子实体农艺性状分析

按照床式出菇方式进行栽培[3-4],每个菌株的栽培面积为1 m2,3 个重复。分别采集商品菇蛋形期和成熟期的菇体高度、菇体宽度、菇体顶部颜色、菇体基部颜色、菇体形状、商品菇单朵重、菌膜厚度、产量等农艺性状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区别性鉴定结果

由图1 可知,采用RAPD、ISSR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将20 株菌株完全区分开,20 个供试菌株遗传差异显著,不存在同物异名菌株。详细数据见参考文献[2]。

2.2 草菇菌株栽培种生长情况

图1 20株草菇菌株的综合聚类结果

由表2 可以看出,供试草菇栽培原种菌丝生长速度在2.08~3.33 cm·d-1,菌丝生长最快的是V0022,生长速度为3.33cm·d-1;菌丝生长最慢的是H1521,生长速度为2.08 cm·d-1。菌丝生长浓密的草菇菌株有2 个,较密的有13 个,稀疏的菌株有5 个。有厚垣孢子产生的菌株有10 个菌株,没有厚垣孢子产生的菌株有10 个。菌包的满袋天数在4~12 d,满袋时间较快的菌株是V0024、V1296、屏尤 1 号、V1295、V0022、V0038、V971 等菌株,满袋天数为4~5 d,较慢的菌株是银丝草菇、江田草菇,满袋时间为10~12 d。

2.3 草菇菌株蛋形期农艺性状分析

由表3 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可以出菇的菌株有19 个,不能正常出菇的菌株有1 个;蛋形期菇体的宽度在2.60~4.23 cm,最大的为上海草菇,菇体的宽度为4.23 cm,最小的为V971,菇体的宽度

为2.60 cm;蛋形期菇体的高度在3.13~5.87 cm,菇体的高度最大的是V0038,最小的是V668。菇体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越接近1,说明菇体越圆。试验结果表明:形态较好的菌株有V668、上海草菇、V1296。蛋形期菇体的形状有椭圆、锥形两种,本次试验中出菇的菌株蛋形期均为椭圆形。蛋形期菇体顶部的颜色分为灰色、黑色、灰黑色、白色四种颜色,其中,灰色的菌株有4 个,黑色的菌株有11 个,灰黑色的菌株各有3 个,白色菌株有1 个。基部颜色分白色、灰色两种,白色菌株有12 个,灰色菌株有7 个。草菇蛋形期菌膜的厚度与耐储性具有正相关性,菌膜越厚,不易开伞,鲜菇保存时间越长。试验结果表明,出菇菌株菌膜的厚度在0.9~4.2 mm,其中菌膜最厚的菌株为上海草菇,菌膜厚度为4.2 mm;菌膜较厚的菌株(2.0 mm)有 V1296、V0038、V668、上海草菇、江田草菇,这些菌株不易开伞,适宜较长时间保存。

表2 参试草菇菌株栽培种生长情况

表3 参试草菇菌株蛋形期农艺性状数据

2.4 草菇成熟期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4 可以看出,草菇出菇的19 个菌株中,不同菌株菌柄长度在6.07~14.07 cm,菌柄最长菌株为V32(长度为14.07 cm);菌柄最短的菌株为江田草菇(长度为6.07 cm)。菌柄直径在0.54~1.32 cm,菌柄较粗的菌株有 V0024、V1296、V668;菌柄直径较小的菌株为V238、V0022、V0038。草菇出菇菌株成熟期菌托颜色有灰色、白色、浅灰色、黑色、灰黑色五种。其中,白色的菌株有2 个,灰色的菌株有11 个,浅灰色的菌株有2 个,黑色的菌株有4 个,灰黑色的菌株有1 个。

表4 参试草菇菌株成熟期试验数据

出菇菌株中菌盖的直径在6.37~12.70 cm,直径最大的菌株为V1296,直径最小的为V1172。菌盖的厚度在0.45~1.13 cm,菌盖最厚的菌株有V32、V1296;菌盖厚度最小的为V1172。菌盖中间的颜色有灰黑色、黑色、浅灰色,其中浅灰色的菌株有1 个,灰黑色的有7 个,黑色的菌株有11 个。菌盖边缘颜色有灰色、白色两种类型,其中白色有12 个菌株,灰色有7 个菌株。出菇的菌株中菌褶的颜色前期颜色为白色,后期颜色是粉红色。

2.5 草菇子实体蛋形期单朵重比较

由表5 可以看出,草菇单朵重在11.71~28.5 g。其中,单朵重最大的菌株为上海草菇(单朵重28.50 g);单朵重最小的菌株为江田草菇(单朵重11.71 g);单朵重大于 25 g 的菌株有 V1296、V1295、V0062、V0022、上海草菇、V34 等,单朵重小于 20 g 的菌株有 10 个。

2.6 草菇出菇产量比较

试验收集了草菇出菇第一潮的产量进行对比(表6),出菇试验中有19 个菌株采集到商品菇,个别菌株有的小区没有出菇,可能与小区放置的位置、出菇管理等因素有关。出菇菌株生物学效率在0.07%~7.20%,生物学效率最高的菌株为V1295、上海草菇,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20%、7.15%。

3 小结

综合试验结果,20 个供试菌株间遗传差异显著,菌株V1296、V1295、上海草菇三个菌株在菌丝长势、生长速度、商品性、耐储性及产量方面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福州地区生产应用菌株。生产中,草菇的产量与品质往往受菌种保藏、外界环境及出菇管理等因素影响。本试验中有部分菌株不出菇或产量较低,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本研究栽培试验中仅采用一种种植配方,且只统计了第1 潮菇的产量,今后还需采用更多种植配方、在更长种植周期全面考察各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以便草菇种质资源出菇评比研究。

猜你喜欢
草菇出菇灰色
草菇增产有三法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浅灰色的小猪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