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发病机制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1-07-12 08:29薛润钰
科技视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衣原体乳头标志物

薛润钰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250109)

0 引言

宫颈近似圆锥形,正常非孕期时长2.5~3 cm,连接着子宫和阴道。宫颈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和宫颈阴道部的鳞状细胞,在两部分的交界区域,称为宫颈的移行区,此区域是宫颈癌的高发区域。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导致女性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及其发病对象分别呈现出逐渐上升化和年轻化趋势,已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日常,给女性带来巨大的身心疼痛,严重时,可引起患者死亡[1-3]。对于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快速诊断,以及全程跟踪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除了目前公认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以外,还有免疫性机制,如HIV、HLA等,衣原体感染、家族遗传性因素、吸烟、肥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性生活紊乱等都会增加宫颈癌的风险。宫颈癌常见症状有阴道出血,多为性交后,阴道遭受破坏、感染等引起的出血、其阴道分泌物也会相应增多,常伴有恶臭味、疼痛,早期多为性交痛,后期多为癌细胞转移引起神经或全身性疼痛。

生物标记物的用途广泛,可通过标记器官、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得到相关数据,来判断疾病的种类、发病阶段及疾病的检测治疗,对于宫颈癌的全程跟踪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乳头瘤病毒(HPV)是目前已知的公认的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跟病毒感染、免疫性机制、家族史遗传、紊乱的性生活等多种因素有关。

1.1 人乳头瘤病毒(HPV)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确定的病原因素。HPV是一种无包膜呈20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双链闭环DNA病毒,主要作用于皮肤黏膜上的鳞状上皮细胞,是其发生过度增殖,从而引起病变,以患者出现尖锐湿疣为主要症状。

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4],发现宫颈癌的发生与持续性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高危型的HPV-16、18、31等类型导致宫颈癌发生的概率更高。

目前,HPV已分出多种基因亚型,其基因组可分为3个功能区,包括早期转录区(E区),又称为早期基因区、晚期转录区(L区),又称为晚期基因区、上游调控区(UPR),又称为上游非编码区。

1.1.1 早期编码区

E区包括E1~E7,长约4 500 bp,E区主要参与调节病毒的生命周期并调控DNA复制、病毒RNA转录、细胞骨架重组及病毒蛋白质的翻译,HPV的主要致癌蛋白是具有高危型的E6和E7,也是感染HPV引起癌变的关键。E6蛋白的表面上具有多个p53的结合位点,与p53结合,p53蛋白是人类重要的癌症抑制因子,E6能促进p53蛋白泛素化降解,从而促进细胞凋亡;E7则能与视网膜母细胞癌蛋白(Rb)、Cyclin/CDK复合物结合,促进细胞过度增殖。致癌蛋白E6/E7还能激活一些如PI3X/AKT等增殖相关的通信号通道,促进细胞的增殖[5]。

1.1.2 晚期编码区

L区主要包括L1和L2,其作用主要是编码HPV衣壳的结构原件,长约3 000 bp。L1是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和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的主要扩增目标;L2是病毒的次要衣壳蛋白,辅助DNA的组装。L区的作用主要包括参与病毒颗粒包装、HPV黏附细胞及进入细胞等过程,还与HPV增殖有关。

1.1.3 上游调控区

UPR区主要负责人乳头瘤病毒DNA的复制,是DNA复制的起始点,还参与DNA转录的过程,包含人乳头瘤病毒DNA表达的元件。

1.2 免疫机制

免疫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的功能,能够通过抗原抗体识别,排除“非我”的物质。当免疫能力下降时,人体感染病毒或者细菌的概率就会相应增大。

1.2.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是一种比细菌还要简单且微小的非生命形态的生物,必须寄生于动植物中,通过入侵其他细胞来完成自身增殖和分裂。HIV本身不导致人死亡,但HIV可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的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发挥细胞毒等作用,将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机体的“非我”物质,进行消灭清除,使大量细胞遭受破坏,细胞功能受损,从而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HIV阳性宫颈癌在HIV感染相关肿瘤中占据很大比例,在HIV相关性肿瘤中排前几位,而在女性HIV相关性肿瘤第一位[6]。

1.2.2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HLA是定位于第6染色体断臂上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表达产物,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存在于广泛的有核细胞中,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协同作用,即HLA的识别功能,具有抗原提呈和调节免疫应答等功能。有学者研究表明,HLA的基因多态性是HPV感染和宫颈病变的一大因素,其免疫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其发生机制。

1.3 其他因素

宫颈癌的原因十分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宫颈癌的发生。

1.3.1 衣原体感染

除了HPV外,其他性传播疾病与宫颈癌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每年新发生衣原体感染的患者中,如治愈不良,亦可引起盆腔炎和不孕,感染生殖系统。衣原体感染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宫颈癌的发生,衣原体感染,能够降低患者的抵抗力,使机体感染HPV的风险增高;衣原体感染和其他因素综合在一起,也可能会引起宫颈癌,使患有宫颈癌的风险更高。

1.3.2 家族史因素

如果家中母亲、姐妹或家族中多位近亲女性患有宫颈癌,其自身也会更容易患有宫颈癌。子代的一半基因来自母亲,若母亲患有宫颈癌,相应的癌因子,也可能会随着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为了减少宫颈癌发生的概率,可提前做免疫及基因相关的检测,判断自身患宫颈癌的概率,并进行对症治疗。

1.3.3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也能诱发宫颈癌,且占据较为大的比例。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熬夜、快餐饮食等,这些不仅会对肺、心脏及消化系统造成损伤,还会降低身体的整体素质,造成抵抗力下降,对免疫系统及功能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服用避孕药、多次妊娠、首次妊娠不足17岁,这些情况非常容易造成激素分泌紊乱,提高宫颈癌发生的概率。

2 生物标志物

生物学标记物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步骤,可通过标记宫颈癌相关的细胞、分子,采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进行病前检测、追踪和病情监控。

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新生的物质,VEGF-A是发现最早功能,最直接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最强的信号蛋白,当机体处于低氧、低pH或癌细胞感染等组织环境中,会上调。VEGF-A能够影响宫颈癌的发生,分别阐述了当正常宫颈上皮VEGF-A分泌增多时,可诱发宫颈上皮向癌症转变,并使宫颈癌细胞数目逐渐增加,而抑制VEGF-A,可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利于宫颈癌的治疗[7]。

2.2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

miRNA属于调控性非编码RNA的一种,主要存在真核细胞生物中。调控性非编码RNA不参与编制蛋白质,主要参与调控转录RNA的稳定和翻译,并对其进行剪切和修饰,进而影响着组织胚胎的分化、发育及形成。

miRNA在调节基因表达、细胞的生长发育周期等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能参与细胞发展、机体代谢等多个重要的过程。miRNA与宫颈癌也有着相应的联系,当宫颈癌发生时,miRNA出现的频率会上升,所以检测miRNA有利于宫颈癌的发现及诊断[8]。

2.3 血清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来源于肿瘤细胞自身以及宿主机体的反应性产物,当机体出现肿瘤时,就会出现相应的肿瘤标志物。宫颈癌常见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血清肿瘤标 志 物 主 要 包 括SCC,CEA,CA19-9,CA125以 及CYFRA21-1。其中SCC是辅助诊治宫颈癌最具临床意义的指标,CA19-9,CA125,CEA在宫颈腺癌的患者中表达更为明显,而SCC—Ag与CYFRA21-1对于宫颈鳞癌的诊治更具有意义[9]。

3 结语

宫颈癌对女性的危害极大,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其早发现、早治疗是有必要的。HPV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诱因,如HIV、HLA、不良的生活方式,紊乱的性生活等。生物标志物对于早期诊断具有关键性作用,可通过基因技术,检测相关标志物,利于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希望通过本文能为宫颈癌的研究和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提高宫颈癌的诊断率以及后期的治愈率。

猜你喜欢
衣原体乳头标志物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浅识人乳头瘤病毒
浅识人乳头瘤病毒
新妈妈要预防乳头皲裂
被宝宝咬住乳头,怎一个“痛”字了得!
PCR检测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衣原体感染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诊治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对妊娠的影响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