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性+在地性”:产品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2021-07-13 09:06董泓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课程设计

◇ 董泓 ◇

产品造型基础作为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一门链接性课程在众多高校均有开设。如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与研究方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造型基础”,湖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形式综合训练”等,都将造型训练视为基础中的基础。2017年,国家提出“双一流”发展战略,极大地提升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突出强调特色性而不再仅仅是拼规模。①鲁晓波:《新时代下的美育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2019年第9期。在新一轮的学科建设中,各大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展开了基于“在地性资源”的研究和项目合作,如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新通道”项目,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地域视觉文化遗产研究等,为“在地性”课程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范例。

一、课程背景与课程介绍

产品造型基础教学改革围绕着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中国西部南向通道艺术领域新高地”以及“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办学战略目标展开。多年来,学院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遗保护、传承及传统工艺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面向国内及东盟各国招生。课程结合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在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后,基本形成了以“通识性”理论教学+“在地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在汲取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贯彻“实践为本,创新导向”的教学路径,多维度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工艺的兴趣和在地创生的能力。2020年课程入选第一批四川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成立于2017年,是成都市政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而设立的综合艺术学院。在生源构成方面,以国内学生和来自东盟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为主,有着地方性和国际性双重特点。产品造型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共64课时。其中,理论课为28课时,实践课为36课时。先修课程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艺术学科的通识性基础课。后续课程有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因此,课程需要引导学生从抽象形态的造型训练,延伸到一个有明确功能性和可生产性的产品设计实例中,并通过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促进其对中西方造物智慧和事理思想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二、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

目前,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主要以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为主,虽具有一定普及性和必要性,但也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特色不足的问题,无法更好地适应“双一流”发展战略。近年来,虽然各大设计院校都基于地方优势资源开展了对传统工艺、器物、文化的研究,但这些课程往往开设在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并多以工作坊、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笔者在多年专业基础教学实践和传统工艺社会实践中发现,产品设计和传统工艺的学习都是一个“理论—实践—理解—运用—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的、连续性的,需要反复累积经验后,在对材料、工艺、造型方法与现代需求和实用性功能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融会贯通的创新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通过学习一门课或是一次社会实践就可以实现的。此外,从目前市面上的文创设计可以看出,多数创作还停留在简单的外观模仿和功能叠加的层面,缺少对文化内核深层次理解上的设计创新。因此,教学改革提出,在低年级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多元化的传统工艺“在地性”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掌握综合材料的造型方法,由浅入深地反复学习和训练,在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中西方造物智慧和事理思想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工艺的兴趣和在地创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地为其后期的设计研发和创新提供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通识性”与“在地性”教学设计

“通识性”是指通识性的专业教育,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具体而言,是引导学生从单一的知识视野转向多维度知识视野,建立本专业的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在地性”概念来自生态教育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应扎根于本地实际,扎根于地方本土特有的艺术、文化、历史、经济等,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实施在地化教育(place-based education)”①KNAPP C E.A Review of Place and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in School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10 (1):65- 66.。四川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相近,在艺术形式和传统工艺上呈现多样性和同源性的特点。不少学生从小就与当地的传统手工艺相伴成长。“在地性”社会实践环节不以设计创作为目的,而是期望为国内外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培养学生对民艺的认知和兴趣,理解“匠人精神”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课程以“通识性”现代设计理论与“在地性”传统工艺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思政结合,培养学生立足于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多层次、多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融会贯通的创新思维,促进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创新运用。

(一)“通识性”教学设计

“通识性”现代设计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强调引导探究式学习,以美学、材料学、符号学、设计心理学,扩容“通识性”基础设计理论的外延,为学生提供具有前沿性、综合性、专业性的跨学科理论知识。

在案例选择上,从经典案例和生活案例入手,对部分经典案例采用图片展示、理论讲授、视频动态解析的方式展开,通过丰富的图例拓宽学生的设计视野;在生活案例方面,选取大部分同学都有用户体验的产品进行讨论分析。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度。过程中可采用引导、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打破课堂沉默。同时,生活案例与理论知识相关联,有助于学生形成长期的记忆,例如,选取市面上正在销售,且具有代表性的饮料瓶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识别并选出其中最具辨识度的瓶身造型。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日常物品中常被人们忽视的设计细节(如图1所示)。通过课堂交流引导,进一步融合材料学、力学、人机工程学、可持续设计等知识,帮助学生厘清产品设计的概念、功能与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以此形成对专业的宏观认知。

图1 教学设计PPT

案例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理论教学案例化;通过中西方优秀设计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研究的方法。例如,在产品形态与结构教学中,采用我国建筑和家具设计中常见的木质榫卯结构和西方的砖石结构,形成案例与案例之间的比较分析;在产品形态设计教学中,以我国汉代长信宫灯为代表的“仿生象物”与现代仿生设计理论相结合等,促进学生对中西方设计、造物智慧和事理思想的认识。同时,将《考工记》《国家宝藏》《一堂好课》等优秀的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丰富课程体验的同时,强调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工艺的情感,以及对“工匠精神”的敬意。

(二)“在地性”社会实践教学设计

社会实践环节从学术与设计的角度,探讨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与现代创意设计相结合的途径,充分发挥基础课程知识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整合四川地区优秀的艺术文化资源,展开一系列以生活器物为载体的设计实践。例如,通过实地考察蜀锦、蜀绣制作基地,在参观访谈中加深学生对中国器物外观形式与文化内涵并重的美学思想的理解;竹编、陶瓷工艺社会实践,则侧重于掌握材料的特性、工艺以及相关产品开发的流程,切实理解产品设计的过程,即一个利用适合的材料、合理的技术,创造理想产品的过程。在国家级行业美术大师与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中,理解产品造型设计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传统器物因材制器的设计思想。

具体而言,社会实践由蜀锦蜀绣社会实践、陶瓷工艺社会实践、竹编社会实践三部分组成;从参观交流、材料研究、技法学习、图案设计到模型制作和理论体系建立逐层深入;相较于以往一门课程专注于一种工艺的实践研究,产品造型基础则更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是一个由宽到专的学习过程。以增加学生的见闻、扩展知识面为主,在掌握多种材料、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形成融会贯通的设计思维。在追求创新概念的同时,兼顾制作的可行性和工艺生产的落地性。传统工艺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累积,受限于课程时长、资源、经费,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初级形式的工艺样式,但这些形式的客观构成原理和工艺技法,会为其后期的进一步学习和创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2016年至今,多个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落户成都大学,使课程与地方非遗项目的合作与互动更加频繁紧密,实践实训的内容、场域也得到极大的扩展,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课程实训实践环节在经历了3个阶段的教学改革后,基本形成了以四川地区传统器物造型与工艺为研究重点,以艺术设计为核心优势,以地方文化为载体的建设方向。在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积极与地方传统工艺单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先后与蜀山窑明月工坊、成都新西南陶艺文创产业园、刘氏竹编、道明竹艺村、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成都漆器工艺厂、青黛设计工作室等签订教学实践实训基地。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的发源地,体会传统工艺“心、手、眼合一”的制作规律和美学思想,促进理论知识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结 语

在教学体系的建构中,基础课侧重训练,系统的训练有赖于合理且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知识体系和经验的建构过程。产品造型基础课程以“通识性+在地性”形成课程特色,以期将地方工艺、造型手段与先进设计理论接轨,提升基础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示范性。在引导学生自主探寻新知,关注学科知识和行业动态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方法,提升动手、沟通、协作、表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伽利略曾经说的:我们不能教会人们什么,我们只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

“在地性”社会实践为不少学生埋下了从事传统手工艺研究的种子,在连续三年的产品毕业生中均有同学加入了非遗竹编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他们有的在做非遗体验课材料包的设计,为促进巴蜀地区优秀造物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体验活动;有的则从事非遗产品的设计开发,致力将传统手工艺与时代生活相结合。这些同学也成为校企沟通、合作的桥梁,为课程的后续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课程设计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设计秀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