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无声胜有声

2021-07-14 23:42赵广婷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4期
关键词:倾听沟通创设情境

赵广婷

摘要:语言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小学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培养、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课程。因此,小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理解、运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搞形式主义,要讲方法,重熏陶。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语言氛围,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多引导、启发,少发声干扰,真诚倾听来自孩子心灵的声音,把课堂还给学生,春风化雨,逐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兴趣  沟通  倾听  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当下,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参差不齐,有不少欠缺。在课堂上,不少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或交流时往往出现表述前言不搭后语,条理不清,用词不准、不当,乡言土语用得较多,回答问题没有中心,答非所问;还有不少学生有话说不出,不敢、不善交流等现象。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有必要通过一些路径和方法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但是,语言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润物细无声”的千锤百炼,从实际出发,讲究方法,寻途觅径。

一、营建轻松愉快氛围,创设情境 “养”“引”细无声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引来鱼就先放水(养鱼),要想引来鸟就要先种树(引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有施才有得。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无论是高级年级还是低年级个人认为应当“先通水”“先树木”,也就是要营建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养),创设让学生愿说、想说、能说的语言情境(引),这样才能“鱼聚”“鸟集”,才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未来社会的影视辩论短片,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参与的、能展示语言魅力的氛围,把学生的积极性、兴奋点激发出来。然后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无限遐想,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围绕“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叙述想象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帮助玛琪解决烦恼为切入点,让学生弄清玛琪究竟不喜欢未来教育的哪些方面,由此讨论对应的解决方式。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思想表述能力。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法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情境中体验、感悟、创造。学生用语言叙述体验、感悟和创造的过程中,要及时把握闪现出的语言智慧之光,以点引面,情境再设。真正做到 “情生于境,以境育情”,于无声无息处让学生融情入境,提升语言能力。

二、沟通、赏识、倾听、真诚细无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学语文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也就是教会学生语言和作文,教会学生怎么说、怎么写,怎么与人交流沟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到:

1.在课堂上要多进行师生、生师、生生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沟通中,对学生的“精言妙语”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用耐心、诚心和善意去倾听学生的“稚嫩心声”,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去表扬学生努力后的“只言片语”。对“不言不语”的学生,我们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的与你相“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与你相“亲”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在与你不经意的交往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2.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时不能恶意中伤或随意批评其所说的话。无论其说的是否正确,我们应该让学生有“说”的机会,对和错涉及孩子的认知问题,如果我们恶意中伤或随意批评不仅扰乱了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而且挫伤了孩子表达的欲望,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训练和提高是不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学生的很多回答也是各式各样,有很多和我们心中所设想的不同,不一定是“精言妙语”,但是与众不同,值得我们的赏识和肯定。

3.语文老师要“与生俱进”,要掌握一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语言和说法,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融入学生生活,对学生的回答用心倾听,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与我们交流,与我们和融相亲,愿意向我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真正从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出发给学生最想要的东西。在拒绝冷漠和距离、以生为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中学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自然如“春日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一堂用“沟通、赏识、倾听、真诚”来完成的生本课堂,必将是一堂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一定能在尊重和认可的无声细雨中得到滋润和成长。来自老师无界的沟通、发自内心的赏识和真诚的倾听,勝过无数次的大声呵斥和指责。

三、读写结合多实践,勤耕细作润无声

丁有宽先生说过,语文教育“要坚持以发展语言为中心,体现练语言、练思维、练情感三者统一的教学思想,做到文道结合,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很多学生是写还可以,就是不善于表达;还有的学生是表达还行,但是提笔写作的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有情感地说出来、写出来,所说所写能准确反映学生所思所想,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长年累月的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勤耕细作,在经久不息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久久为功。

1.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注重学生的说和写,把读、说、写三者统一起来。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把部分课文内容和情境设计成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说说、写写。这样,学生在“现炒现卖”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也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纠正,产生的疑问也能及时到解答。在不断的读—说—写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干涉学生或者要求学生必须怎样不必怎样,但教师要做一个活动的参与者,要认真地听、看学生的所说所写,并适时对学生所说所写的内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回答、交流、讨论。

2.在教学中要提出适合学生认知范围、理解能力的问题,有疑而问,要让学生有话可答。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编)《长大以后做什么》一课时,我们就要根据实际,二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限,对于长大以后从事的职业,可能更多的是出于直观认知,因而只要孩子能结合实际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即可,不必对其提出过高要求。

3.让学生参与读、说、写诸多实践活动,最终是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所写为所想,所说为所思,文从字顺,表词达意准确无误,形神具备。这就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引导;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漫漫征程中攻坚克难,长途跋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勤耕细作;需要教师长久地坚持,默默无声地耕耘。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提高,既要讲实干也要找寻有效途径。无声的熏陶和形塑胜过千万次有声的吆喝。只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学生的语言活动情境,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真诚沟通,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学习与实践的转化中,勤耕细作,春风化雨,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必将在语文素养的星辰大海中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丁有宽.丁有宽与读与导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倾听沟通创设情境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