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小初衔接”阅读教学策略课题信息

2021-07-14 23:43张琴俞修好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4期
关键词:自主阅读文本

张琴 俞修好

摘要: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要想提高语文“小初衔接”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就要研究学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改变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文本。

关键词:阅读  文本  自主  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阅读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唱主角”。不少一部分学生笔记上记下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词语解释等,常常是老师口头报的或是写在黑板上的“标准答案”。这也许是受中国应试教育阅读材料“标准答案”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得“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发展的空间。

(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后,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常不适应。单纯从考试分数上来比较心理落差就很大。这导致了学生很迷茫,家长自然跟着焦虑起来,甚至有些老师也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家长主动给孩子报语文补习班的,学生大量做语文练习的,老师频繁考试的,十八般武艺悉数登场,但到头来收效甚微,不尽如人意。语文考得差,阅读丢分多,这只是表象,其深层次原因,是在单一灌输模式下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小初衔接”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开展教学交流,提高衔接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上差距较大。开展语文教学交流,探讨小初阅读教学的规律,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提高阅读衔接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小学语文组开展七年级教师与小学教师“同课异构”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小学教师可以学习借鉴七年级教师阅读教学设计方法、教学指导思想,在后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与指导;另一方面,七年级教师可以了解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回答问题的方式,为七年级新生阅读教学做好铺垫与预设。这对提高阅读衔接教学大有益处。

(二)改变课堂模式,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自主探究,才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设置精当有效的问题,少讲精讲,多指导方法,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悉心揣摩教材,准确设置“自学重点”

“自学重点”是教师在细致深入理解教材并结合本班学情的基础上,把重点和难点融入其中的而拟定的学生自学目标。在教学《春》这一课时,教师设置“自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自主探究作者寓情于景的描写方法。

这一“自学重点”简洁精准。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动口大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全篇;深入阅读文本,抓住“寓情于景”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赏析精彩的描写语句,体会作者对春天美好的感情。学生完成这一目标后,既有知识积累,又获得审美熏陶,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适时示范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自学

“引导和自学是辩证的统一:教师引导得越是得法,引导的意识与水平越高学生自学的能力便越增强,自学的水平越高。”

为了学生有范例可寻,能尽快深入理解《秋天的怀念》中的语段,教师在教学时做了如下引导。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子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问题一:请你说说“挡”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挡”字,写出母亲用身体遮挡住窗外秋天凄凉的落叶,害怕瘫痪的我,受伤的心灵禁不起眼前凋零的景象;既显示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又看得出母亲的良苦用心。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对问题二做了以下回答。

学生:这句话是神态描写。“憔悴的脸”,说明母亲正在遭受双重折磨:一是自己病重的痛苦;二是儿子绝望心态对自己的打击。

学生通过辨析词语、联系语境,能较为准确地表情达意。教师的示范,达到了引导学生自主深入阅读文本的目的。

3.小组合作交流,提倡大胆质疑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需要交流表达观点,甚至需要在大胆质疑批判中寻求答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人都要围绕规定内容发言,记录员记录每位发言的要点。对于小组合作中不同意见,由组长在全班汇报交流时提出来,师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教师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情况时,应特别留心关注那些不同意见的学生,保护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倡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品质。

(二)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读透文本

在教学中,常发现刚入初中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最常见的困难是“读不进去”和“讲不出来”。所谓“读不进去”是指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关注的只是字面的意思,或只滑行在文字已知层面,不能联系语境去更深入地去理解内容;所谓“讲不出来”是指阅读文本之后,面对关于句段篇中重点内容设置的问题,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这个问题的根子是在“读”上。如果能真正读懂读透了,在大脑中形成思路,那就能“讲”出来了。可是,刚刚走进初中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去读。

1.从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開始,循序渐进地推进。

在七年级课本中,写人记事类文章比较多。阅读这类文章,第一步标注文章的“六要素”,理清文章脉络;第二步分析文中蕴含的“情”或“理”;第三步总结全篇主旨。这三步,是小学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有的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步是小学老师要求的重点,而初一老师则要求重点放在第二步、第三步上。例如,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复述课文,讲清主要人物事件,再重点分析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变化的原因,最后归纳得出沦陷的法兰西人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主题。

2.用圈点批注法阅读,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圈点批注法是我国古人读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查考,也是一种治学的方式。宋代的大学者朱熹,每读一遍书都用不同顏色的笔进行勾画,从而把思考引向深入。批注的内容可以从文章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是展开联想、想象,或写出自己心得体会。

例如,在学习《台阶》一文时,学生第一次看到“我们家的台阶低!”这句话,可能只想到是地势较低。当看到“台阶”是与“地位”想联系的时,学生就可勾画出父亲渴望得到乡邻们的认可的心态。反复阅读课文,再看这句话,就可以想到这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对自己半辈子劳碌的否定,对改变自己命运的不懈的追求。

(三)变化教学手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创设阅读情景,读出人物内在精神

在教学中,常常根据教学需要而设置不同的阅读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把《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整合到一起,设计问题:邓稼先和闻一多是否有共同的精神品质?若有,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个比较阅读,能一下子燃起阅读欲望,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

的性格特点,进而吃透主旨。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先对文中人物做背景介绍,刺激学生的感官,满足其阅读期待的心理,充分激发兴趣,以便在阅读中更精准地理解文本,从而能深刻领悟人物精神内涵。

2.引导课堂发问,让阅读充满活力

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能够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同学参加讨论,最后在合作交流中找到答案,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相机诱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抓住学生年龄小,爱发问的心理特征,鼓励他们勇敢发问。在阅读课结束之前,预留时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此时教师要以引导方式提问,比如,“听了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者,“你对这篇文章的中心,还有哪些不同见解?”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说出不敢说的话,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阅读课堂充满活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提高语文“小初衔接”阅读教学水平,教师既要改变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又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参考文献:

[1]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8182.

[2]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猜你喜欢
自主阅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