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思政课中传承红色基因的思考与实践

2021-07-16 04:15徐高虹姚恒国
关键词:中学红色思政

徐高虹 姚恒国

摘    要:红色基因传承是新时代中学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在中学思政课中传承红色基因应努力做到:转变观念,努力克服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三感”阻力;系统整合,多种形式开发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资源;遵循规律,创新红色基因传承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

缺乏理想信念的教育,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缺钙”,会得“软骨病”[1]。传承好红色基因,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务,是新时代赋予中学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因此,中学思政课如何充分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有效落实红色基因传承重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

一、转变观念,努力克服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三感”阻力

目前,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红色基因传承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三感”问题或是主要阻力源。首先,课堂教学中红色基因的教育元素,主要来自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人物、事件和文化,学生对此往往有一种“陌生感”。其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中的一些做法,未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背后的深刻意义,未深入学生内心,使学生疲于应付,并产生对形式主义的“厌恶感”。再次,目前中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感”情绪。

真正的教育在于启发心灵,使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思维,以认识事物的真实形态,获得智慧。“假如对强加给儿童的这种习惯做法不进行改变,即使最愚笨的孩子,他的天性也会拒绝吸收外界陌生的知识材料。”[2]中学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变理论灌输为情境体验,努力解决学生的“三感”问题。学生只有被赋予主动参与的机会,才能引发主动探究的兴趣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二、系统整合,多种形式开发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资源

浅层、表面化的红色资源供给难以满足学生内心深层的需要。教学如果停留在类似红色文化旅游的走走看看,停留在红色故事的简单讲述,忽略对红色文化内核的挖掘和对红色资源的系统整合,很难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和内心认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战争留下的革命遗址、文物、英雄人物、战斗故事,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领军人物、创新事件,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展现的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的人物故事等,都是我们可以用于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瑰宝。这些璀璨明珠散落在各地、各行和各业中,只要我们用心整理、深入挖掘、系统整合,便可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课程资源。

(一)按图索骥,拓展延伸中学思政教材中的红色事例

随着我国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中学思政教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目前,中学思政教材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并逐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加入了一些“阅读思考”“相关链接”及名人名言。这些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但这些新增的内容,编者并没有明确提供让学生思考的线索,而是孤立地存在着,有待整合。教师可以按图索骥,拓展延伸教材中的红色资源。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中的“探索认识的奥秘”章节,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片《不老的都江堰》,搜索都江堰的建造历史,分析它“不老”的原因,并由此延伸出古人的智慧和事物发展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可以对照教材中的古今两张图,阐述現代人拼搏奋斗的精神和伟大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如果每个章节我们都能围绕核心目标和红色基因传承的任务,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与补充,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课程资源就会变得非常丰富。

(二)纵横相连,深入挖掘红色基因文化的精神内核

狭义的红色文化主要指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广义的红色文化则是包含红色革命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既有纵向联系的历史延承,也有横向联系的生活现实。将这些红色文化用专题或线索串联起来,便会形成立体化的红色基因资源库。比如,红军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文化和精神。我们可以按红军的行军路线、行军时间顺序等线索进行串联;也可以把行军过程中的重要会议、重大战役等作为主题进行专题整合;还可以用人物故事、毛泽东诗词等文艺作品进行分析整理。在对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整理的同时,我们还要横向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及其优秀事迹,形成具有重要传承意义的丰富红色资源。需要指出的是,“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去做替他规定好了的工作。它更像一棵树,需要在那种让它成为活物的内在力量的驱使下生长并发展”[3],红色基因传承资源如果仅停留在资源汇集和积累的层面是不够的,我们要挖掘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力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这才是红色基因传承资源建设的根本。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思索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核心本质,并巧妙融入教学中。由于思维的角度不同和解决问题的差异,一个人物故事或重要事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挖掘会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歪曲历史、捏造事实。

(三)立足本土,加强红色基因传承的教育基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4]。我们要充分运用革命遗址、革命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史馆等建立红色基因传承的教育基地,把它们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教育场所。首先,鉴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及学习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应立足于本地,就近开发、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便于学生组织活动。其次,学校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不是盲目攀比。有的教师埋怨所在地的红色资源影响力不够,教育意义不大。这样的想法有失偏颇。教育基地虽小而简陋,但意义和精神内涵是一样的。我们虽不处于革命圣地,但并不缺英雄,不缺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只要组织得好,教学仍然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再次,红色教育基地的开发不能局限于历史,也要把眼光放在现代。比如将现代高新企业、美丽乡村、机关事业单位等纳入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范畴,带领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现状,感受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现代红色实践基地的开发要强化内在的教育意义。有的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故事添油加醋,甚至不惜无中生有,诋毁英雄形象。对这种现象,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坚决予以制止,学校在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时也要加以甄别。

(四)加强研究,系统开发红色基因传承的校本课程

红色文化资源充足,内容丰富,教育基地也众多,但太多的学习材料容易导致取舍不当,教育行为浅尝辄止。这需要教师进一步梳理和凝练。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系统整合上述资源,有利于学校整体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更有利于教师通过合作深入研究红色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核挖掘的科学性,进而为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提供充足的素材。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有一个核心价值理念,比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那么内容就会围绕核心价值主线走。其次,校本教材要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服务,其体系可以围绕教材内容的拓展精心选择与整合。再次,校本教材是基于地方、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要考虑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最后,要尽可能广泛吸收思想政治教师、各科教师、学生甚至家长、政府、社会的意见。这样既能使课程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课程今后的实施,不至于使思政教师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

三、遵循规律,创新红色基因传承的教学实践

由于升学考试或教师个人观念、能力的问题,中学思政课教学往往出现整体知识被肢解为“碎片”的情况,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法盛行。教师疲于奔命、学生消极应付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红色基因传承的效果。红色基因有效融入中学思政课,应遵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其根本在于“让学生动起来”。

(一)满足需求,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滴灌

“个性化”学习不等于“个别化”学习。个性化教学是教师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依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心理特征,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中学生随着生理的成熟,其心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兴趣广泛、思维灵活、逻辑能力增强等方面。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喜欢追根问底,对事物会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无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大水漫灌”式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全盘接受、记忆、储存和提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低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否认了教育的探究实质。“学校没有耐心去开发潜伏在学生身上的知识的泉源,而用从别处取来的水去灌溉他们”[5],这显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也只能引起其短时的兴趣而无法持久。因此,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红色基因传承需实现“精准滴灌”:首先,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红色资源;其次,可以结合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设计议题、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学生只有真正参与进来,才能激发持久的兴趣,获得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以生为本,创新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

要让学生动起来,首先教师要动起来。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创设各种教育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达到动情和动意,接受思想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实践活动的根本在于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认知、感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行为上产生同频共振。因此,以生为本的实践活动,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在重要纪念日开展的唱红歌比赛、讲红色故事、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其次,实践活动要有具备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中学生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普遍感兴趣。比如在组织基地研学、红色旅游等活动时,不能只让学生走走看看,而要合理设置一些存疑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基地人员采访,或者经过体验后的讨论,来理解、接受红色文化知识,感受崇高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等。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活动形式应根据内容的变换而发生改变。教师不要拘泥于形式,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设或改变情境,使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并渴望下一次活动的开展。

(三)与时俱进,让红色基因传承的内容与方式贴近生活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和生活的一种方式,其内容应该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我们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已经过去的历史事实,或要求学生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唯独缺失了对学生现实生存状态的考量和研究。这样的教学始终使学生的思想在纠结于过往与未来之间徘徊,并对当下的社会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困惑。卢梭认为,大多数学校教给学生的学问都是纯抽象的,远远脱离实际用途,由此助长了学生的软弱无助和被动性[6]45。我们可以把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听到、看到、想到的优秀学生、行业先进、中国好人的典型事迹纳入思想政治教学中,以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可以把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搬进课堂;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网络技术、AR与VR技术等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方式;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抖音”“微视频”等创新宣传渠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7],红色基因的传承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将其融入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实践中,才是其得以传承的根本基础。

(四)互助共研,创设红色基因传承的良好氛围

美国教育家布朗森·奥尔科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启发心灵内的思想,使之联系外界事物,再返回思考心灵本身,以认识事物的真实形态[6]1。探究事物的本源是追求真理的正确方法,也是人类不断前行、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研究能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离开探究和实践,外在的思想意识难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教师应通过互助合作共研的方式,营造学生对红色基因文化的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促使学生由外在接受转为内在追求,从而形成红色基因傳承的长效机制。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共研,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有研究的能力。“儿童很早就能高度关注思想的逻辑性,从中获益;他们天生就能遵守逻辑结构,但这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6]85其次,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主选择研究项目,自主安排研究时间。研究课题也可以由教师根据红色基因传承的任务进行整理后提供。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与文化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

中学思政课的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任重道远。思想政治教师对整个红色基因传承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观念的转变、资源的整合、基地的建设、方式的创新等均离不开教师的付出。如何加强中学思政教师传承红色基因的能力,充分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47.

[3]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3.

[4]习近平湖南调研  专程赴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EB/OL].(2011-3-23)[2021-04-13].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1/03-23/2926386.shtml.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9.

[6]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10-21)[2021-04-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1/c_1119765804.htm.

猜你喜欢
中学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在多解中学创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