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 共同成长

2021-07-16 06:16付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备课组教研课堂教学

付娟

以研促教,是促进课堂教学提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转为“研究型”的必经之路。为提升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水平,扎实课堂教学,让师生在课堂上有效成长,最终走向高效课堂,近两年来,我校语文科组以“领衔教研”为依托,坚持开展“领衔教研”活动,教研效果良好。

何谓“领衔教研”?这是我校语文科组校本研修、教研活动的一个专有名词。即六个年级备课组,在科组的统筹安排下,一个学年内要承担一次领衔教研的活动。领衔教研内容要求:以科组研究专题“1+N+1”读写一体化研究为总方向,切实解决各备课组在实际教学中的难点,推进“1+N+1”读写一体化研究,扎实课堂教学,增量提质,进而“在成事中成人”。教研形式要求:严格按照我校“五位一体”校本研修范式,即聚焦课堂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上研讨课—评课研讨—反思重建—撰写文章”“五位一体”的研究流程,扎实开展“备课组领衔教研,专题教研”。教研人员要求:备课组全员、全勤参与,分工合作,一起完成教研活动;学科行政、科组长适时介入,指导研究进程;教育专家偶尔参与,引领研究走向更高更远。教研的成果要求:面向全校,分享教研成果,实现教研红利最大化。

在此以二年级课组领衔教研过程记录为例。(如下页表1)

一、“领衔教研”推进专题研究

我校的“领衔教研”是和我校语文科组的“1+N+1”读写一体化研究专题一起建立的。“备课组领衔教研”推动了我校“1+N+1”读写一体化研究的进程。我们的专题研究,从开始的以一篇(课内)带一篇(课外),到现在的以一篇带多篇,我们让课堂教学增量了;从开始的只敢尝试段的写作,到现在篇的意识,课堂教学提质了;从开始的只敢在中高年级尝试,到现在的低年级也照样能运转自如,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研究视野拓宽了,研究心态开放了。

经过两年多的“备课组领衔教研”,在写作方面:我们在中高年级进行了人物描写的序列化研究(动作、心理、心情等细节表现人物等);在中低年级进行了总分的段式结构、排比句式、总结句的应用等专题研究。在阅读方面:我们进行了同一作家不同文章,同一文体不同内容,同一写法不同内容等方面的类文拓展、对比阅读等,切实解决了长文短教、体悟更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等语文学习难题。这让我们的专题研究在更加深入的同时,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领衔教研”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在两年的“领衔教研”活动中,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因为“备课组领衔教研”制的扎实推进,备课组全员参与,各年级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在“领衔教研”活动中有了明显的提升。

以四年级组“领衔教研”为例。本学期四年级备课组以《牛和鹅》这一课展开了一轮“1+N+1”读写一体化课型研究的“领衔教研”。我们试图以《牛和鹅》为范例,对于阅读课:先引导学生默读、勾画出“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相关句子;接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心情,在此基础上,对比金奎叔对鹅的态度,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最后引导学生迁移已习得的方法进行类文拓展阅读,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写法。对于写作课,在阅读课的基础上,在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现人物心情的品读后,让学生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心情。

在本次活动中,教龄不超过三年的张老师、黄老师担起了本轮教研的初建与重建任务。两位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本轮备课组“领衔教研”,从初建到重建,到最后的全校成果分享,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这样两个转化:

1.教学从关注内容到关注写法的转化

本轮“领衔教研”中,黄老师负责阅读课,其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抓住《牛和鹅》的第5~7自然段,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初建课上,黄老师在此环节以读代讲,读中促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我”当时的心情。但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整堂课的朗读教学部分最后从关注内容变成了朗读指导,与我们的目标预设偏离了方向,更体现不了与第二堂课《写心情》的关联与迁移。课后我们进行了两轮的重建—反思—评课交流与教学重建。在校級研究分享课上,我们看到黄老师已经能灵活地聚焦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由扶着指导朗读,到对比揣摩、半扶半放朗读,最后想象画面、放手自由读。以读为方法、手段,最终引领学生由内容的学习到发现作者写法的提炼,再拓展类文,抓住写法体会心情,成功为下一堂写作课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架。紧接着第二堂写作课上,张老师紧抓黄老师阅读课上的方法结构,复习导入,以校运会为素材,带领学生运用方法写心情。两堂课关联紧密,由内容到写法,再到写法的运用,可谓一气呵成:阅读成支架,写作有支架,评价有支架,真正做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读写一体化。

2.教学从关注教师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的转化

著名教育家叶澜强调,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课堂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穿针引线的组织者”这一观点已是共识。但在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上,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走完教学流程,教案意识特别强——课堂教学走教案。对学生如何学,学得如何,课堂教学有没有提升,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了什么,探究不深。在本次四年级领衔教研活动中,张老师在写作初建课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描写校运会上的啦啦队员。此环节中,我们的预设是要完成教学写作结构的任务,即引导观察(动作、神态等)、口语述说、动笔写作。教学中,张老师按照教案的流程匆匆走了一遍,基本是教师一直在讲,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于是,在说、写这两个环节中,之前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之前已会的学生也不再学。课后的评课交流中,备课组教师一起分析原因:教学中,张老师心怀教案,眼中没有学生,忽略了学生是否在有效学习,没有依据学情展开教学,学生的能力提升没有体现。

于是评课研讨环节,大家给张老师重建建议,即立足学生学的立场,第一步: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看图揣测人物心情,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第二步:课件出示表格,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支架。第三步:以开放的心态,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借助表格这个语言支架同桌或小组交流,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在交流互动、思维碰撞中有话可说、取长补短。第四步:班级分享交流,利用好差异资源,充分用好课堂的优质资源。第五步:学生写段话。这样一来,学生由说到写,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就有迹可循了。

在之后的校级分享课上,张老师按照建议重组教学。在说和写的展示环节,我们也看到了学生们的拔节、花开。

三、“领衔教研”促进课堂转型

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总是教师说的多,学生听的多;教师问题碎,优生回答多;教学中师生互动多以单向提问为主,这就导致了语文课堂的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我们通过“领衔教研”逐层推进,最终实现课堂的转型。至目前为止,我们备课组“领衔教研”下的语文课堂确实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课堂。

首先,教师教得常规。我们通过备课组“领衔教研”制的贴地式推行,各备课组上至年长教师,下至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大家对一堂课的教学基本流程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即一堂课的推进大致可按“开放式导入(注意前移后续)—核心推进—交互反馈—集聚生成—总结下课”几个步骤进行。过程中做到有向开放,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时间、空间;形成说与评的支架,让学生说与评都有据可寻,有理有据。

其次,学生学得常规。阅读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聚焦核心大问题,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以师生互动为主转为以生生互动为主。教师在课堂中起一个穿针引线、织网捕鱼的作用。也正因此,在备课组“领衔教研”下的语文课堂上,无论你走到哪一个班,你都会经常听见“我不同意××同学的看法……”“我认为××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有补充……”“我们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请大家看第×自然段,请大家跟我一起读……”等富有个性、饱含思考的回答。可以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充分调动,课堂表达的欲望被激发。而习作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阅读课上写法的总结关联到我们课堂的写作,丰富的活动、微电影、情景剧等,让我们的写作课精彩纷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领衔教研”促进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能力的提升

每一轮备课组“领衔教研”的首项任务是解读单元教材、整合单元设计、分析学情(包括已有的、还没具备的、可以提升的等)、立足学情定出教学重难点。在一轮轮备课组“领衔教研”后,我们总结出了独有的备课模式——“3×3范示”。教师对单元教材的整合能力和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都显著提高。在此,以五年级备课组“领衔教研”的《月迹》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1.课标与教材分析

《月迹》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选编了四篇课文。根据课标要求,这一学段的学生需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交流阅读感受。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从《古诗词三首》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从《四季之美》重点品读景物的动态美,从《鸟的天堂》感受由静到动的变化,最后在《月迹》中再次体会充满情趣的动与静。

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中堂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边。全文描写细腻生动,充满童真童趣;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亮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基于此,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收官之作,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单元所学,在感情朗读中,寻找作者童年寻月的线索,并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月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进而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散文学习,特别是在四年级下册有两个单元均为散文,这些散文所写的人、事、景、物似乎一读就懂,并不难,难的是隐藏在这些人、事、景、物背后的思想情感。步入五年级,学生要进一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再看本單元的要求是“初步体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具有一定的分析、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然而,他们虽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在阅读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此,本课教学在联系已有学习经验与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进而推动这一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3.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款款、玉玉、银银、痒痒”等词语,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叠词。

(2)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找出来,并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月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3)联系上下文,体会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文章中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言,感悟月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2)难点:体会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这是一位教龄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设计中,单元教材的透彻解读,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的有机整合,教学知识点的前延后续等,可谓清清楚楚,真正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课堂教学,教材只是一个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校语文科组两年多的“领衔教研”制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两年多来,我们以研促教,教师们从工作中获得了快乐和动力,树立了更高、更远的研究目标。在研究中,我们解决的一个个语文教学难题也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备课组教研课堂教学
备课组长的定位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以教育规律指导备课组建设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