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空背景,理解人物思想

2021-07-17 10:36孙会婷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陆九渊天理本体论

孙会婷

如果将高中历史教材的所有课程比作一座座高山的话,《宋明理学》将是这些高山中最高的一座。综合不同版本教材,《宋明理学》一课所涉及的思想家数量众多,人物思想高深。因而,很多教师对这一课的处理往往是结合教参、课件,梳理出基本脉络,照本宣科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如果能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深挖每一位思想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就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一、“理”是万物的本原。程朱提出本体论,是由于儒学在理论上存在不足。在本体论上,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敬鬼神而远之”,只关注人事,很少谈及性命与天道问题,后世的儒家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一点。儒学在本体论上的不足,使得儒学与体系完备、内容庞杂,涵盖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的佛道两家相比,显得比较粗糙,没有说服力。而《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出道是万物的本原,为儒学提供了本体论的借鉴。儒学吸取道家理论,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二、“理”是“三纲五常”。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说“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程颐认为,唐太宗发动玄武门兵变,弟杀兄,子逼父,随后皇家三纲五常尽失,上行下效,社会上也出现道德败坏的现象。五代十国时期,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最为典型的就是冯道。冯道历仕五朝八帝,且位不离将相、三公三师。欧阳修、司马光批评他“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仕二君”。建立在这样的认知上,二程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从而起到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有助于儒学重建信仰。

三、存天理,灭人欲。北宋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竞相攀比的现象。《宋会要辑稿》中说:“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一些知识分子竞相修筑名园、狎妓成风,社会风气极为败坏。如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写有《洛阳名园记》,记述了洛阳的18处私家园林,其中包括司马光的独乐园、富弼的富郑公园等。北宋词坛形成了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其词作多为表现男女情爱的靡靡之音。为扭转社会风气,强化伦理道德,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朱熹存灭论的本意是吃飽穿暖是天理,山珍海味、绫罗绸缎是人欲,这实际上体现出朱熹反对社会上出现的奢靡之风,希望知识分子能够加强自身修养。

朱熹生活在南宋,同一时期还有一位思想家陆九渊。陆九渊开创了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心学。探究心学产生的根源,要分析南宋的时代背景。南宋是偏安一隅的王朝,南宋广大军民朝思暮想的是要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之前还希望儿子能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朱熹在方法论上主张格物致知,如果按照朱熹的办法,要想收复中原,就要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统一思想、加强军备,等所有这些做好了,才可以收复中原。陆九渊认为这种办法太过缓慢,希望通过加强内心修养的办法快速收复中原。由此得出陆九渊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陆九渊的思想产生之后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因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是程朱理学。直到明朝中叶,王阳明继承并且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并且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明中后期的社会现实。经济上,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上一些人道德败坏,出现了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在政治上,明中后期政治动荡,社会混乱。明武宗朱厚照昏庸,对于朝政全然不顾,大太监刘瑾控制朝政,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王阳明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人心。为此,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因而王阳明认为理就是心,三纲五常不需外求,就在内心;求理的途径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内心所固有的善,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去掉私欲,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只要内心有善,就是发现良知,就是寻求到天理。而人人都有善心,不读书识字的人也有善心,所以人人皆可以为圣。倘人人皆可以为圣,道德自然恢复,统治自然巩固。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理学家的思想传承关系会更加清晰,思想家的具体思想会更容易理解。聚焦时空背景,理解思想内容,不仅适用于《宋明理学》,对整个必修3乃至整个高中教材,都是适用的。

猜你喜欢
陆九渊天理本体论
异录与祛疑:《象山语录》考辩
陆九渊对荀学的理解、接纳与赞赏
陆九渊儒释关系论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Abstracts and Key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