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契合互动关系研究

2021-07-19 02:35黄河肖艳玲梁文光
南方农村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

黄河 肖艳玲 梁文光

摘   要: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于我国农村发展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者在概念界定、目标表述和发展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发展背景、理论内涵和发展逻辑互融共通。文章阐述了三者契合互动的理论基础,认为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实践载体,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提供了政策机遇,从理论依据、逻辑主线上分析了三者契合互动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误区,构建了三元协调度模型,对三者契合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契合互动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1)03-0034-06

一、前言

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战略三者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要求,有着基本相同的背景和本质,都是国家在乡村发展进程中,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平衡发展资源,旨在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打造优质人居环境。正确认识三者的理论内涵,厘清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高质量发展模式, 对有效推动城乡协调、促进区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问题的提出

城乡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上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共同难题。发展经济学认为,当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积极反哺乡村的现代化,从而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上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主要发达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纷纷加快,传统农村生产、生活及生态系统受到极大冲击,以美国、荷兰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及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各国相继开始了大规模的乡村改造运动,逐渐形成现代农业型(以美国、德国为代表),高价现代农业型(以日本、韩国为代表)和效益农业型(以荷兰为代表)三种代表性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美国倡导“特色乡村”之路,依据各州、镇各地传统与风俗习惯,突出地区个性,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建设;日本推行“造村(町)运动”,通过改良农田整治、改造农业基础设施,修建农用道路、亲水空间与景观,完善农村生活环境设施等举措,强调农农村发展的个性化与特色化,振兴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实现“农村、农民、农业”三者的协同发展;韩国“新村运动”和与日本的“造村(町)运动”基本类似。荷兰则是通过“农地整理与乡村景观美化”,实现了多目标体系的乡村建设,具体而言就是把土地、水等资源以及相关农业项目进行全方位统筹规划与整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从过去一味强调农业经济的单一模式,转向以多目标构成的乡村系统性建设。这些发达国家通过振兴乡村协调城乡发展差距、缓解城市过密和生态环境修复等现实问题,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复兴、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功能提升,实现了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三者的有机融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详见图1)。

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先后经历了乡村自治、乡村改造、农业生产责任制、 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发展阶段(详见图2)。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乡村发展的现代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但纵观我国乡村发展历史,农业农村问题始终备受关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逻辑主线是始终是相通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战略三者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乡村发展逐渐由产业发展向人居环境,从劳动人口到可持续发展等各个层面不同阶段提出的。因此,从发展背景上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三者的发展背景具有历史的前后沿承性。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乡村发展绝大多数都是在高城镇化率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进行的。我国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起步较晚,乡村经济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目的和主体不同,决定了我国乡村发展模式与重大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必然的差异。从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农村的全面复兴已从追求经济价值阶段逐渐过渡到追求生态环境价值、生活价值等多元价值阶段,不同阶段的农村发展战略越来越注重植入多重远景与梦想,推动了农村地域空间重构与综合价值追求[1],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落脚点和实施载体,乡村振兴战略又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宏观政策机遇,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为我国农业农村未来的发展和构思指明了方向,三者共同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升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三、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的理论体系分析

(一)三者的理论内涵相互交融

从内涵上看,美丽乡村建设是以民生为出发点,通过对乡村原有文化与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改造,建设内容内容主要是把乡村所具有的山水风光、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独特的优势进行升级开发,完善村镇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农村地域空间综合价值追求的新要求,是“美丽中国”在乡村的具体体现。特色小镇是伴随经济发展与行政力量共同作用而产生,将特色产业引入区块发展中,以发展为出发点,利用产业力量激发片区活力,通过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构筑优势产业集聚区,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战略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保障体系,提升物质生活、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品质。因此,从三者的内涵上考察,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有机互动的逻辑关系体,三者的发展内涵相互融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城乡协调与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详见图3)。

(二)三者的发展逻辑理念一脉相承

从发展逻辑上考察,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对比研究。颜佳等(2016)从概念特征、产业定位、建设主体和发展目标与要求四个方面对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进行了对比分析[2]。王超等(2018)对比分析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内涵与模式,并对二者的协同机制进行剖析[3]。美丽乡村是马克思主义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理论的在中国的探索实践,是小康社會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是新时代“三农”发展内在要求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扮演着重要角色。特色小镇是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小城镇”建设的延续和新形式。建设特色小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是经济比较优势理论在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综合体现和运用,是“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城镇化发展全过程的成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城镇化领域的体现和深化,是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重大判断和战略安排,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因此,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地域空间、发展路径以及最终指向有一定的重合度,发展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党和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伟大构想和实践探索。

四、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契合互动的逻辑关系

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者理论思想同根同源,良性互补,共同构筑起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战略架构,其中美丽乡村为特色小镇的培育与成长提供了优势地带,特色小镇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实践蓝图,乡村振兴是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发展的目标指向。三者协同发展,共同追求具备生态、民生、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都是对中国乡村高质量发展可行途径的积极探索。

(一)三者契合互动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40多年的工业化实践中,由于工、农业部门间巨大的生产率差异,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工业化初期阶段,劳动力密集型确实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随着工业化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工业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为下降,巨量的农村人口依旧滞留在农村,通过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缩小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1954)主张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证明其有效性是有限和有难度的[4]。乔根森(1967)与托达罗(1970)强调,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也至关重要,其中最关键就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同时得到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正是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转化和升值,植入现代经济因子,以农业产业(包含部分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就地现代化,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是促进传统乡村“块状经济”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路径。

(二)三者契合互动的逻辑主线

乡村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基本单元,也是人与自然连接的最末梢和最前沿,从本质上看,其逻辑主线都在于推进乡村发展,在于打破城乡二元对立体制机制,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三者的契合互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外部支持,特色小镇建设为乡村振兴培育内在动力,乡村振兴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提供是制度保障。共同构成乡村发展体系的内外部环境。三者契合互动,为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能。

(三)美丽乡村:三者互动的愿景和归宿

美丽乡村是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愿景和归宿。首先,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小康在农村的形象表达,只有建设把广大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其次,美丽乡村建设是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美丽乡村”是特色小镇的成长和发展的优势地带,特色小镇是美丽乡村的具体实践,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抓手。

(四)特色小镇:三者互动的载体与平台[5]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自身的产业特性,生产要素相对固定,生产率变动缓慢,缺乏持续的投资,产量波动幅度较小,因此,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美丽乡村的美好蓝图,只能依赖于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和多元化发展,通过第二、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创造条件。而特色小镇正是农村地区追求特色发展目标,主动将文化、生态、民俗、旅游等内涵融入传统农业中。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探索,也是协调三产融合的推进剂,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载体与平台。

(五)乡村振兴:三者互动的目标与指向[5]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具体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通往美丽乡村梦想的重要制度保障,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最终的目标和指向也是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目标。

五、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契合度的协调性分析

(一)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契合度的协调性分析

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三者发展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的重要战略,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本文根据逯进(2016) [6]、周克昊(2021) [7]等學者提出三元协调度模型,结合三者的具体要素,构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三者的协调度测度模型。具体思路如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战略三者本身便蕴含着产业、生态、文化等元素都离不开乡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通过对三者的侧重点不同,参考国内外学者高文智(2019) [8]、徐维详(2020) [9]、马广兴(2020) [10]、马亚飞(2020) [11]等学者的观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科学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构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三个子系统,分别设定为X1、X2、X3,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

利用耦合度测量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特色产业之间协调程度,三者离差系数Cr可以设定为,

(1)

经简化Cr可以转换为式(2):

(2)

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度即可设式(3):

(3)

其中协调度C'的取值范围为,当C'=1时,离差系数Cr=0,此时X1=X2=X3,三者协调度为最优状态。根据文献[6]、[7]的三元系统耦合度的判别标准及划分类型,利用式(3),计算广西2010-2019年期间三者的协调度,具体结果如表2。

由表2可见,2010-2019年期间,三者的协调状态由2010年的濒临失调在2011年转型为勉强协调,到2013年,过渡到初级协调,2015年进入终极协调,2018年进入良好协调阶段。在此期间,广西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特色小镇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三者的正向反馈机制已经逐步形成,协调度状态不断提升,但仍未进入优质耦合协调阶段,未来存在提升空间。

(二)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契合互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三者概念混淆,内涵理解不深

当前,在乡村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的认识普遍存在浮于表面,理解存在偏差,将三者孤立甚至对立来看。如美丽乡村建设本身具有保障民生性质和特点,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生存质量和生活档次,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少地方认为把“美丽乡村”建设简单理解为修建新房,翻新旧房,于是各种“穿衣带帽”“涂脂抹粉”等各种形象工程,只重基础设施,忽视乡土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就是以追求特色为发展目标,集中体现文化、生态、民俗、旅游的等内涵,是人们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二产生,而现实中,不少地方认为“特色小镇”就是特色镇,等同于新城建设,这些观点都忽视乡村发展的本质需求;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发展乡村经济,忽略了乡村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的多领域、全方位性,忽略了乡村发展过程中必须的组织建设、综合治理、产业协调、文化传承等重要元素,造成乡村建设重复低效,内涵不深,整体效果欠佳[6]。

2. 三者缺乏统一规划,发展模式雷同

由于地域、气候、资源等要素禀赋基本相同,在乡村规划制定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总体规划不到位或规划看似高大上,可操作性却面临假大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普遍缺乏产业引领,地方政府大包大揽,大拆大建,一哄而上,千镇一面,类房地产的倾向明显,忽略了乡村自身的特色与定位。在建设项目上,三者未能有效区分,产业项目雷同,业态不丰富,农旅文旅结合不紧密,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特色亮点未能深入挖掘,个性化未能完全彰显,未能很好体现当地的人文特点、传统特色和地域特征,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理念还未能得到有效诠释和全面展现。

3. 三者协作困难,难以形成合力

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覆盖面广、战线长、投入大,推进都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村民参与程度低,部门资金落实困难,重建设轻管理十分突出。在建设过程中,村庄经济实力弱小,习惯和依赖政府的投资和专项资金,市场机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产业缺乏组织化,主导产业缺乏带动力不强,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丽乡村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顶层设计及统一政策指导,把建设当做是一项阶段性工作任务,不同部门围绕乡村发展,职责交叉、重复和工作推诿,在推进过程中缺乏整合和资源有效利用,各自为战。如政府部门的“文明村”、宣传部门的“生态文明村”、环保部门的“生态村”、住建委的“美丽村庄”,称呼五花八门,各有所称[12]。

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在各级各类政府管理部门的推动下,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三者虽然概念、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名单在背景和本质方面却具有想通之处,必须从总体上协调推进,坚持发展和弘扬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提升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推动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市场形态和城乡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为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把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发展,融入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去。

(二)科学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探索三者融合发展

制定规划上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结合乡村具体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规模、用地规模和村民实际需要等,分类梳理,塑造个性,差异化指导。注重挖掘乡村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注意保留乡村风貌、体现乡土文化传承,尊重农民意愿、彰显乡土气息,加強对乡村文脉、田园风光、山体河道、故居老宅、古树古木等乡村元素的保护和利用,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自然生态,不贪大求洋,不盲从冒进。在规划推进路径上,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投入机制,从重形态转向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文化彰显并重,探索多种运营路径,寻求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小镇及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衔接点,打造独特的乡村文化标识,形成乡村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构建乡村治理长效机制

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三者的融合发展,应该遵循“三分建设,七分管理”[13],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完善管理体制,统筹协调机构,明确和强化职能,增强治理能力,构建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实现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景新.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7-26.

[2] 颜佳.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趋异性研究[ J ].中国农业信息,2016(12):42-44.

[3] 王超.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协同共建研究[ J ].农业科技管理,2018(02):55-58.

[4] 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 王天宇.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 J ],河南社会科学,2020(07):105-111.

[6] 逯进.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关系的演化特征[ J ].经济地理, 2016,36(09):42-48.

[7] 周克昊.东中部地区城市人口、经济与城市建设用地的非均衡与协调性分析[ J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01):90-100.

[8] 高文智.黑龍江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J ].北方园艺,2019(19):130-135.

[9] 徐维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 J ].自然资源学报,2020, 35(09):2044-2062.

[10] 马广兴.河南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性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J ].2020(03):103-112.

[11] 马亚飞.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甘肃为例[ J ].新疆农垦经济,2020(06):15-23.

[11] 郝华勇.以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 ].农业经济,2018(02):19-24.

[12] 刘邦凡.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综述[ J ]. 经济研究导刊,2019(08):48- 50.

[13] 连东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J ].山西农经,2020(18):36-39.

(责任编辑:罗湘龙)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mong Beautiful Countryside,Characteristic Tow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 He1,Xiao Yan-ling1,Liang Wen-guang2

(Wuzhou University,1.School of Business;2.Office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Wuzhou 543002)

Abstract: beautiful countryside, characteristic tow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re the major strategic plans made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three are different in concept definition, goal expression an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but they are compatible i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logic.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it and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considers that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characteristic town are the important grasp and practice carri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vides policy opportunities for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characteristic town.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logical main li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cognitiv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fit and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and constructs the ternary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hree fi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Characteristic Town;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Fit and Interaction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