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1-07-20 20:04朱云生何悦杨学平
高教学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

朱云生 何悦 杨学平

摘  要:新中国三线建设孕育了伟大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组成部分。三线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产物,代表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三线精神源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通过实践研学、课堂教学、调查访学、网络自学等多种途径,推动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拓展学校开展新中国史教育的途径,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探索形成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三线建设;三线精神;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156-05

Abstract: The new China's third-line construction gave birth to the great third-line spirit, which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and striving spirit. The third-line spir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early stag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s the excellent culture formed by the Party in its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third-line spirit originates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ine culture,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has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rough practice research, classroom teaching, investigation and visiting study, online self-study and other ways, we will make the integration of third-line spirit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large and small schools, expand the ways for schools to carry out new Chinese history education, practis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resources to co-educate students.

Keywords: three-line construction; the third-line spirit; ideological education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推动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是在学生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需要,也是落实中央构建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三线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特点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特殊的国际局势背景下实施的重大经济社会建设战略。三线建设构筑了我国国防工业的强大基础,促进了工业布局的东西部平衡,促进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长足发展,有效遏制了外部势力对中国的战争威胁,为新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线建设战略核心在于备战,却有力牵引了国防军工、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新中国技术创新、区域开发、东西互动的最早的综合性探索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四川视察期间对三线建设做出过重要评价。横跨三个五年计划、历经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三线建设不仅是共和国建设史上的壮举,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即三线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产生的精神文化,三线精神有着特别意义和内涵。

(一)三线精神的内涵

三线建设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既是国家安全战略,也是经济建设行动;既是举国体制动员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主动作为的成就。三线精神集中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十六个字。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核。三线建设前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久,物质生产极为不丰富,叠加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处境极为艰难。但外部环境突然变化,促使党中央迅速作出战略决策。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全国人民共克时艰,面对生活困难、技术落后、条件艰苦的多重挑战,三线建设者在祖国西部的崇山峻岭中战天斗地,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开工建设了近2000个大中型项目。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基础。三线建设开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几十万上百万的建设者,响应党的召唤,背井离乡,奔赴偏远乡村,扎根祖国西部地区。他们不计报酬,不畏艰辛,怀着“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忠诚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三线建设事业。团结协作精神是三线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国家层面,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和实施国家重点投入政策,集中全国资源建设三线;在地方和行业层面,采用东部企业整体或部分搬迁到三线地区,行业企业直接对口承接或援建等方式;在个人层面,或组织选拔,或主动请缨,或现场招工,短时间内几十万建设大军齐聚三线区域。精诚合作、鼎力相持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正在新时代国家抗震救灾、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时代特色。从战略决策、组织实施到项目的科技攻关,整个三线建设都体现了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学科精神。

(二)三线精神的特点

三线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产物,代表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三线建设历经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建设期基本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完成,改革后主要是调整改造。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一直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走了不少弯路,党的决议已经对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三线建设是这段历史中最重大的国家战略,其持续时间长、资金投入高、成就影响大,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是我们开展 “新四史”之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最好的素材和案例。三线精神与同时代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优秀文化,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体现,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

三线精神源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三线精神的形成,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召唤和广大人民家国情怀深度融合的结果,是特定背景下国家命运、社会需要和个人责任三者成为价值共同体的文化表达。三线精神是时代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一种复合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继承创新。以“创业、奉献、创新”为特质的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吻合,与新时代倡导的“双创”型社会建设完全吻合。正是因为三线精神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在大力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才超越了特定的时代,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鲜活素材和精神食粮。

二、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的价值

(一)推动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

中国区域性特色文化特别丰富,且种类多、品质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广泛分布于各省区市,都是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区域教育资源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特点,开发利用前必须进行形式再造和内容提升。资源所在的地方政府、企业需要联合学校等教育机构,对特色教育新源进行开发,形成适应学校教育需要的载体和内容,构建多方协同运行管理机制。三线建设持续时间长,覆盖广大中西部区域,建设成就巨大,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线精神文化特色鲜明,全面融入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像攀枝花、六盘水、绵阳、成都、重庆、贵阳等城市,都是三线建设的重地,同时也成为三线精神传承发展的典型。政府打造文化名片、企业塑造企业文化、高校引领文化育人,高校、政府、企业构建共享共建共用的文化模式,推动三线精神整体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形成地方教育资源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二)丰富学校开展“新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讲话上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把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作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光辉一页,在国防工业发展、平衡工业布局和促进西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作出了重大贡献。三线建设的实施主要在改革开放前,虽然与“文化大革命”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重叠,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党和国家长达三个五年计划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1]三线建设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史的重要内容,现在已经写进了学校课本,成为了开展新中国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它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包含了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精神形态,要大力予以传承和弘扬。[2]三线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三线精神与党的红色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是革命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3],是中华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组成部分,充实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它的“根”,革命文化是它的“魂”,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同向、同质,在新时代下发挥着更广泛更充分的独特价值。[4]青少年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真实的载体,在实践过程中体悟和感受精神的价值与力量。三线建设留存了大量的遗址遗迹,是离我们最近的工业文化遗产。很多三线建设的亲历者、英雄模范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是最好的三线历史讲述者,也是践行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道德标杆。通过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新中国史的教育学习,培育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信仰,促进他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教育的路径

(一)利用三线建设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研修研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是学校各阶段教育中都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社会认知视野,教育主管部门相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研修研学活动。利用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三线建设不仅保存了大量的遗址遗存,像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绵阳核工业基地等这些三线建设重大项目,至今仍然在发挥巨大作用,甚至成为国之重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绵阳“两弹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这类以展陈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均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学校社会实践基地,适合所有类别的学生参观学习。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研修研学活动效果非常好。攀枝花钢铁基地、绵阳科技城等,包括长安集团、成飞集团、贵航集团这些在市场经济中勇立潮头的科技创新型三线企业,更适合学生去开展社会调研,培育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激励他们养成勇于创新的品质。遵义1964文化产业园、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六盘水三线文化创意小镇、江津2383热火文创园等,是属于依托三线建设工业遗址遗存建成的三线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园区的三线文化氛围浓厚,是各类学生开展文化创意认知、大学生开展文化创新创业活动的理想场所。在利用三线建设资源开展实践育人的探索中,攀枝花市的学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三线建设宝贵财富”的重要指示,攀枝花市委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以三线文化助推公共文化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攀枝花独特的三线文化作为学生开展研修研学的重要资源。攀枝花学院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更加鲜明,学校每年设置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实践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形成了系列主题鲜明的调研报告或活动视频。实践活动被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攀枝花学院“共和国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考察”社会实践团队获得团中央的表彰,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被四川教育网以优秀案例的形式刊登并在全省推广。

(二)组织编写教材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的思想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即便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网络教学普及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思想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理论课重在课堂讲授和启发,依托的是教材或读本,因此编写适用于各学段学生的教材尤为重要。在高校,此类课程可作为思想政治选修课或通识课开设,教材编写侧重于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成就贡献、问题不足和三线精神的挖掘与解读。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大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强化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攀枝花学院是最早探索在大学生中以课程教学形式开展三线建设历史文化教育的高校,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攀枝花学院面向在校学生开设了“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通识课程,作为全国首门三线建设类网络慕课,该门课程已经在超星学习平台上线,十多所高校6000多师生在线学习。

(三)走进田野开展口述历史调查

三线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其调整改造阶段甚至已经延伸到本世纪初,三线建设历史并不遥远。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大多已入耄耋之年,部分老人已经离开人世。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抢救三线建设亲历者鲜活的记忆,是学者的职责担当,也是运用三线历史教书育人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口述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崔永元曾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以“口述历史: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以后可以与先人温馨对话的机会”为题,讲述自己如何结缘口述历史以及做这件事的意义。高校学生最适合在老师指导下做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团队,开展小三线建设口述历史研究,出版《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等多部口述史专著。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2013年开始组织本科生、研究生从事口述历史实践教学活动,专门成立了“四川大学口述史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以历史文化学院师生为参与主体,针对成都平原近代經济社会发展、三线建设等广泛开展口述历史实践教学活动。中心在李德英教授的带领下,承接了成都市高新区中和街道“中和场口述史”项目,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立项。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心已经出版《多元视角下口述历史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尘封的记忆——中和场口述史》等多部著作,并即将出版成昆铁路建设口述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与法学院张勇教授,也是较早从事三线建设及其移民研究的专家,成立了“三线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之外,作为社科普及专家张勇教授还倡导历史书写的公众参与、研究成果的普及与推广,做了大量的口述访谈和田野调查。他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地域与群体——三线建设移民的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省级特等奖并入围国家总决赛。攀枝花学院依托当地丰富的三线建设资源,把研究重点放在三线历史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协同育人。学校成立“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教学与研究创新团队”,开展三线建设精神文化的内涵挖掘、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推动三线建设精神文化融入到学生思想教育过程。攀枝花学院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或立项科研课题等形式,组织师生广泛开展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史的访谈和整理,形成了《战成昆》等系列成果。

通过参加课题调研、口述访谈、田野考察等实践活动,青少年学生能有兴趣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感受新中国道路建设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动于三线建设时期广大建设者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容易产生价值的共鸣。上海大学张程程同学在《跟着徐老师从事小三线研究的四个一工程》一文中写到:“他们当年奋战在三线建设的不同岗位上,尽管分工不同,但大家怀有的理想却是惊人的一致。我在同这些老同志沟通交流中,总有一种‘似是故人来的亲切感,仿佛我也置身当年的三线建设一样,体验着他们在大山深处的工作与生活。”正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访谈,两代人之间形成了对历史和价值的共同认知。[5]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专业的蔡茂竹同学有幸参加了本校张勇教授的三线建设田野调研,由此彻底改变了他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发展。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长文《从旁观者到探索者:重庆90后大学生的三线建设研究分享》。“坦白来讲,我当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这个项目,甚至连三线建设这场运动都没有完全明白,只是内心评估了一下,觉得自己平时有剩余的时间,可以去尝试一下新的专业调研,于是我就报了名。但令我没想到的是,三线建设这个项目完全改变了我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看法,也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5]蔡茂竹同学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文章最后他说“希望我能保持对田野的热情,同时也能有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精神。”攀枝花学院长期开展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学校每年汇编学生的优秀调研报告,推荐学生的优秀论文到期刊公开发表。何悦老师指导李诺辉、王琳、张蓉等多名学生撰写并公开了《试论三线建设中的抗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新时代下三线精神的传扬路径探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民族精神视野下的三线精神探究》等系列文章。文以载道,只有进行了深刻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学生才能创作优秀的文章。

(四)邀请亲历者讲述三线建设历史

事件亲历者讲述历史故事,最能还原历史的真相,也最容易打动人心。中央电视台青年励志类节目“开讲啦”就是邀请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代表与当代青年共话成长,达到引导和教育青年人的目的。在利用中国革命遗址遗存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主办方通常会邀请老红军或他们的后代来现场分享革命经历,或讲述上辈人的革命生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最能使听众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覆盖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听众,教育效果也最好。三线建设期间,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建设者,成为主力军,担负起修铁路、钻矿井、开煤矿、架电线、建高炉、办工厂等繁重的建设任务。[6]三线建设不仅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防元勋和杰出科学家,在生产一线还造就了一大批敬岗爱业、勇于创新的劳动模范和技术标兵,不少建设者甚至为祖国的需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时代英烈。三线建设发生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距离现今五六十年的时间,当年的建设者很多人都健在,他们是讲述三线故事、传播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最宝贵、最直接的资源。学校可以在开学典礼、传统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时段,邀请三线建设劳模到学校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国防工业历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时,邀请三线建设亲历者走进课堂,讲述当年的建设史。三线建设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可以直接聘请三线建设劳模或有能力的普通建设者定期举办讲座,甚至直接做现场的讲解员或导游。丁爱谱1971年从山东来攀枝花参加三线建设,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曾连续378个星期天没有休息,18个春节没与家人吃团年饭,先后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模、冶金战线先进个人等100多项荣誉称号。雷永1965年通过招工来到攀枝花,成为矿务局建材总厂电杆厂的锅炉工,并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45个春秋。他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最不平凡的成绩,曾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十大杰出劳动模范等荣誉和称号。丁爱谱和雷永,他们是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中的一员,是从生产一线走出来的英雄模范代表。他们走进大中小学校的课堂,讲述三线建设的人生经历,分享艰苦创业的英雄故事,是对三线精神最好的诠释和展示。亲历者的讲述,内容真实、历史感强、感染力大,三线精神育人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云端学习

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传统生态。现代网络使得各类教学资源的获取变得简单和高效,当代学生早已习惯通过网络搜索利用各类资源。利用三线建设教育资源育人,也必须顺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应学生的网络化生活学习方式。三线建设的网络教育资源大体有四种模式。一是利用实体博物馆的网络化展示资源。目前几乎所有实体类三线建设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专属网站,对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有比较全面地介绍。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有的博物馆进行了数字化建设或利用VR技术把整个博物馆都“搬迁”到了网上。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就建设有360度全景展示的网络博物馆,用户可以在手机上瀏览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收听重要内容的详细解说。二是利用以研究、介绍、讲述三线建设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专栏、网站、公众号等教学资源。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主办的“中国三线建设”网站、公众号“三线视点”“小三线今昔”“三线文化遗产”“红色三线”等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新媒体。学生很容易搜索到这些资源,并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和阅读。三是利用网络慕课教学资源。慕课是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致力于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课程。攀枝花学院开发了全国首门以三线建设为教学内容的网络慕课“共和国三线建设的前世今生”。该课程全面介绍了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决策实施过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阐释了三线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该课程已经在超星学习平台上线运行两年,有超过5000名学生选修或自学,对三线建设历史与三线精神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四是利用VR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通过虚拟仿真技术,重现三线建设时期的真实场景,复原人物故事和历史瞬间。学生穿戴特殊设备在虚拟环境中可以体验和感受三线建设者坚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攀枝花学院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了首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共和国三线建设史提供更好的途径和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1-112.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6.

[3]朱云生,何悦.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12-14.

[4]何悦,朱云生.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研究[J].理论观察,2020(2):35-38.

[5]徐有威,陈东林.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六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

[6]朱云生.致敬共和国:三线精神永放光芒[N].攀枝花日报,2019-9-3.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
浅析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