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玉
[摘 要]立足区域和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坚持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力。当前,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体量大但不强、有社会吸引力但不旺、差异化的特色专业集群优势体现不充分、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多元参与聚而不融、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或现象。为满足区域和行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专业集群特色优势以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经过多年探索,逐步探索形成了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吉林工程”路径。
[关键词]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产教融合;专业集群特色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3-001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03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特色高水平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构建起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逐步提升,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强。面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高要求和新使命,职业教育在肩负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职能的基础上,更需要全面、深度对接区域和行业的发展需求,组建更具地域特色的差异化专业集群,更大规模地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1]。
(二)高职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8年)属于现代高职教育的探索阶段,大体明确了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辦学方向。第二阶段(1999~2006年)属于高职教育规模扩张阶段,通过扩大招生及学校升格等措施,使高职在校生规模接近全国高等教育总量的一半。第三阶段(2006~ 2017年)属于现代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等项目和专业教学标准等管理文件的制订,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质量明显提升。第四阶段(2018年至今)属于现代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高职教育在制度标准、协同育人、特色发展、“三教”改革等方面取得大幅进步,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
2.高职教育当前规模与发展困境。经过40年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逐年增加,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 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 468所[3],基本达到了国家关于高中后教育中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占半壁江山的目标,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快速扩张的规模相比,高职教育在质量提升、特色打造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体量大但不强、有社会吸引力但不旺、差异化的特色专业集群优势体现不充分、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多元参与聚而不融、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
3.新时代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职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打造专业特色,形成品牌项目;加快从规模化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高质量的教学和就业为根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吉林发展的关键和优势在农业。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时强调,吉林农业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土地耕种保护、推进农业机械化、走出农业合作化新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这需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一批服务“三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涉农类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农业办学特色,助力吉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拓展招生培训对象,打通学业教育下乡的大通道;必须加强农业领域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定师生知农、爱农,服务吉林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吉林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
(三)涉农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
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量逐年增加,但由于拨出的经费不仅仅针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因此职业教育在整体教育经费中的占比变化并不明显。事实上,由于职业教育要引进实习设备和建设实习场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比普通教育要多得多。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比和增幅一直比不上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4]。相关数据表明,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 617亿元,仅占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的33-8%;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 402亿元,仅占高等教育经费的17-8%。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占比依然不足高等教育经费的两成[5]。
2.涉农类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作支撑,但弱势行业背景下的农类高职院校始终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状,招生录取有效率较低,录取考生第一志愿者少。严峻的招生形势使得涉农类高职院校面临着生存挑战,部分涉农类高职院校甚至因为生源枯竭而面临无生可招的局面。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学校就不得不增加非农业招生指标,压缩考生不感兴趣的农业专业指标。长此以往,将会动摇农类院校学校“以农为本”的办学特色[6]。
3.师资力量亟待加强。涉农类高职院校在师资配备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由于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各地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不同,各地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与需求差异较大。这对涉农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通用的农业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还需根据地方农业的形势发展变化,掌握区域特有的农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服务能力。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需要学校拥有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教师。目前,涉农类高职院校中双师型、创新型、复合型教师人才均明显不足[7]。
4.教学改革的艰巨性。由于涉农类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对传统的以听课为主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有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其会失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外,由于高职扩招学生还存在着学习时间受限等制约因素,学生完整且统一的课业学习时间难以得到保障。这使得农类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同时,为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必须打造融合互动的“互联网+教育”新型课堂教学形态。而高职院校的发展质量是否得到提升、教学改革是否切实有效,必须以综合性教学质量评价为指挥棒。当前,我国高职教学质量评价还存在着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发展性评价不足;评价主体以学校评价为主,多元性评价不足;评价机制以形式化评价为主,实质性评价不足等突出问题,新时代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8]。
二、特色化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涉农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底蕴与先天缺陷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是吉林省内唯一一所省属公办的涉农高职院校,农业办学底蕴深厚。学校始建于1958年,名为公主岭农业大学,办学层次为本科。1960年,改建为四平农业学校,办学层次为中专。1962年,合并四平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后成立了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学校。2002年,学校改建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层次为高职。2014年,四平粮食学校并入,更名为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经过6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专科高职层次为主,以中高职贯通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为辅的农类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但随着职业教育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学校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先天缺陷。首先,农业高职院校的弱势地位使教学资源的整体投入受到限制,教学设施的配备和更新滞后于教学需求。其次,由于涉农类专业实训受季节、场地限制,导致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内容设置及训练时间的安排等方面难以尽如人意。较之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学校在人才培养转型上稍显滞后,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学校虽然已经开展了为期几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但无论在规模、形式还是师资储备上,都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际需要。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跨界”,其协同育人的办学格局在于由一元主体转向政、行、企、校的多元并举。因此,要搭建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学校形成“一院两群三品牌”的特色鲜明办学模式。学校以与行业、企业跨界合作的形式协同育人,每个二级学院都要打造“一个专业群,一个企业群”;每个专业群至少打造一个品牌专业、吸引一个规模以上品牌企业参与办学、培育一个品牌人才培养项目,形成二级学院依托专业群和企业群办学的机制。学校按照专业群布局与近百家大中型企业开设不同模式的深度合作,深入实施育人双主体、教学双基地、师资双导师、职业技能双证书、教学结果双评价;学校与企业、实训室与基地、教师与师傅、专业与产业、学生与员工有机对接,开展“五双五对接”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2.构建多元衔接、育训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1)构建中高职本科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探索“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培养模式。近5年,与中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3个,保持了5年贯通培养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开设“3+2”专本衔接试点专业10个,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2)开展基于“1+X”证书制度的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联动优化“平台+模块+拓展”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X”证书,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探索“学分银行”建设,构建起了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建成“1+X”证书试点16个,区域考核站点9个。(3)创新专业群服务百万扩招、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遵循农业产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和产业生产规律,打破学期限制,实施分类教育管理,达到了“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要求,为吉林省粮食、畜牧、农产品加工、流通和营销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人力支撑。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并修的基本举措。形成了“四合一、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合一、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合一,构建了知识与能力相融通、理论与实际相融通、技能与素质相融通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各个专业集群,校企协同构建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程建设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采取多元教学模式,学生从传统的以听课为主的灌输式被动学习向以实践讨论为主的完成任务式主动学习转变;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入实践教学中,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知识的深度融合,适应现代职业岗位的需求。
(三)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服务区域行业需求
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组成的基本单元,直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高水平农类高职院校要把握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根据办学水平、招生和就业质量等维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区域农业产业链的需要,适时调整涉农专业方向,重点建设服务区域农业的优势专业,积极培育与优势专业相互依托、适应区域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打造复合型的涉农专业群,培育、强化与同类高职院校错位竞争的优势[8]。依托校地融合、校企融合打造涉農专业集群,通过专业集群有效融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以形成品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专业集群的优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实现人才职业能力与岗位条件的无缝衔接,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业需求。
1.学校主动围绕吉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了现代农业专业集群(图1)。立足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特产品销售等产业领域,围绕技术兴农、服务兴农和智慧兴农的要求,通过专业整合和院系融合,形成了以农为本,以装备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服务乡村振兴为支撑的专业布局。打造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加工技术与安全评价、农村电子商务3个专业群为核心,以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2个专业群为重点,以城乡智慧建造技术、
乡村医养健康2个专业群为紧缺专业的涉农类专业集群。围绕现代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技术等现代农业产业高端要素对人才的需求,校企深度融合推广农业生物、绿色农产品、智慧农业、畜牧养殖技术、农业装备技术等核心农业技术,融入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农民工各类培养、培训。发挥农业专业群集聚效应,积极探索涉农高职教育改革路径,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吉林的建设者,助力吉林省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2.校企社所联合打造区域内涉农类示范园区。抢抓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平的重大机遇,学校紧扣“强农兴农”工作目标,依托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专业群与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全程农机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推广黑土地保护耕作,带动玉米、杂粮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展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范围,为黑土地保护耕作提供基础数据;全面提高社员和农户的标准化意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培训,推动农民成为新时代有思想、有技术、有作为的农业产业化工人。为助力黑土地保护、展现梨树棚膜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推动校地行企研协同,2019年,学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四平市六之维田园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草莓研究所。依托学校现代農业生物技术专业群开展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的草莓科研项目,组建了集试验示范于一体的优质草莓产业化创新示范园区。
3.建设吉林省高职农业人才培养研究基地。为引领和带动对全省高职农业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全面提升高职农业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依托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探索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策略,为省内相关院校涉农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经验;为智库建设提供相关支持,构建校企并重的“双专业带头人”智库建设机制;探索科技研发管理制度改革路径以促进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为农业科研实训基地与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发展提供研究与建设对策;聚焦农业生产需求,创新社会服务与扶贫工作的形式和方法。
(四)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从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角度看,产教融合的要求贯穿其中。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高职院校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上,以彰显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基础。要利用专业优势,通过技术创新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升级。在传承技术技能的同时,紧跟社会需求、紧贴行业企业,紧跟产业发展前沿,积极开展科技应用与研发工作。
1.组建吉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加快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学校牵头组建了吉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包括吉林省内40余家中高职院校、省内外5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集团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服务区域农业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畜牧养殖等行业,推广吉林省及周边地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通过加强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整体性地提高职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2.打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围绕吉林省和四平市重点发展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政校行企跨界融合,共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学校涉农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国家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携手四平市政府,联合区域内的知名企业,组建“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检测、作物培育、土壤改良、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培养农业创新人才和高端实用人才,助力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加工技术与安全评价专业群同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四平市农业农村局、吉林省同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农产品检测技术服务中心”,开展粮油食品、生活饮用水、农药兽药残留等项目的第三方检测、政府企业委托与公益服务类检测技术服务。近3年来,共计为吉林省企业检测土壤、水质、化肥、农药、农产品500余项。城乡智慧建造技术专业群与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平市墙改办、哈尔滨红盛集团等组建“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城乡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农业建筑绿色建造等新型技术攻关,服务于吉林省新时代美丽城乡建设。
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业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使命。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立足国情,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加深农业科技服务,为“三农”服务,为乡村振兴发挥重要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作用。(1)学校成立的乡村振兴学院以学校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畜牧兽医、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3个涉农特色专业,现代农业加工技术与安全评价专业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群等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融入智能制造、大数据、电子商务、健康护理、工程造价等学校优势专业,为吉林省“三农”发展提供服务。(2)落实乡村工匠培育计划,为区域内乡村培养农业职业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现代农业生产与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3)开展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三农”服务下基层等科技培训工作,开设植物组织培养、农产品质量检测、农机装备技术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精品课程。借助学校涉农专业的科研优势,落实省委委托的精准扶贫任务,如“绿色兴农+绿色环保”“合心村众富养殖场+有机肥加工厂”等技术扶贫项目。
三、经验回顾与展望
(一)坚持特色发展,塑造品牌项目
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投入,创特色、立品牌”的工作方针,深化“一院两群三品”办学格局,打造涉农类特色高水平专业集群,形成标志性成果。二是充分发挥吉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优势,建立专业共建、人员互聘、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推的“五位一体”特色育人机制,提升集团社会服务水平。三是与四平市政府联合办学,成立四平市经济合作学院,充分发挥“院地合作、科技兴农”模式的作用,对区域内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头人等进行专项培训。四是将吉林省高职农业人才培养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加以推广,使基地成为辐射全省高职农业人才培养智库与科研的核心和窗口。
(二)注重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办学质量
一是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及时了解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职业,动态化地调整专业结构,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奠定基础。二是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制订学分成果转换办法,推进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打造“互联网+教育”融合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等“金课”。四是校企共育、共用教师,培育“德技双馨”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立足域区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强化服务实效
一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领域提供精准供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多形式、多途径、多种类的资源供给。二是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品研发、工艺开发、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技能大师培养等为主要内容,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用新技术引领新突破,用高科技赋能吉林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主动开展技能补偿、拓展教育与培训等服务,做好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做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董刚.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7):50-52.
[2]張新民.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期和问题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1):28-35.
[3]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3/t20210301_516062.html,2021-03.
[4]邹文芳,胡瑾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回顾与展望[J].职教通讯,2021(1):(67-68).
[5]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6/t20200612_465295.html,2021-03.
[6]刘媛.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转型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0(13):274-276.
[7]汤霓.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问题与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1(2):(46-47).
[8]朱爱胜.立足区域和行业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9(18).
(责任编辑:刘新才)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demand, adhere to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vitality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large but not strong, attractive but not prosperous, differentiated specialty cluster advantage is not fully reflected, 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not deep, diversified participation is not integrated,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es,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serv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fter several years of exploration, Jili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 path of “Jilin Engineer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eatured and high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high level vocational college; serving national strategi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luster features advant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