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用药规律分析

2021-07-21 13:12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药味频数方剂

龚 飞 李 红

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CRI)是由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长期存在,引起的慢性肾实质的进行性损害,其主要特征为肾脏功能减退、形态萎缩,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1-2]。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早、中期CRI 以保护肾脏功能为目的,延缓疾病进展,但进入终末期肾病就只能以透析或肾移植等维持生命,并不能治愈疾病[3],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CRI 具有独特的优势[4],可有效阻止或延缓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发展[5-6],其在保护肾功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作用显著。本文以数据挖掘为研究手段,以中药治疗CRI的方剂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以期获得潜在用药规律,提取核心药对,为临床治疗CRI 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剂筛选 以中文关键词“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病”“中医药”“临床试验”“临床观察”“随机对照”和英文关键词“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Chronic Kidney Disea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Trials”“Random control”对CNKI、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文献语种限定为英文和中文。检索策略:(主题:肾功能不全)OR(主题:慢性肾脏病)AND((主题:中医药))AND((主题:临床试验)OR(主题:临床观察))AND((全文:随机对照)OR(全文:RCT))以全文含有“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药”的期刊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0 年8月—2020 年8 月”。

1.2 纳入标准(1)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RCT)的临床研究文献;(2)给药方式为口服;(3)所治疗的疾病为CRI 相关疾病;(4)文献中药组方明确、完整。

1.3 排除标准(1)动物、细胞等实验研究文献;(2)综述类文章;(3)重复的临床试验报道只纳入1 次;(4)临床用药举隅或临床验方;(5)给药方式为注射、中药灌肠等。

1.4 数据处理 参照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7]对涉及到的中药药名进行统一(如:“山萸肉”改为“山茱萸”,“川断”改为“续断”,“鬼剑羽”改为“鬼箭羽”等),对药性药味、归经进行统计(若一味中药有多个药性药味、归经,则全部统计在内),参照《中华本草》对涉及的中药功效进行分类。将上述内容逐一输入Excel 2019 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 软件及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中医治疗CRI 文献纳入情况 共检索到157篇文献,参照搜索标准,筛选出78 篇文献,若一篇文献中辨证论治有多个方剂,则全部纳入,若多篇文献中出现同一方剂,不重复纳入。共获得中医治疗CRI的方剂77 首。

2.2 中医治疗CRI 单味中药应用情况 所筛选出的77 首方剂共涉及143 味中药,累计出现频数784次。其中出现频数≥10 的药物共19 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 味中药分别是黄芪(60 次,77.79%)、大黄(58 次,75.32%)、丹参(41 次,53.24%)、茯苓(38 次,49.35%)、白术(29 次,37.66%),见表1。

表1 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单味中药使用情况(频数≥10)

2.3 中医治疗CRI 高频中药性味归经统计分析以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标准,对使用频数≥10 的中药进行药性药味统计分析。在143味中药中,出现频次≥10 次的共19 味,累计出现29次药味,50 次归经。其中药性以温(8 次,42.11%、)、平(7 次,36.84%)类药物为主;药味主要集中在甘(13 次,44.83%)、苦(7 次,24.13%)。从药物归经分析,以归脾经(12 次,24.00%)为主,其次为肝经(9次,18.00%)、肺经(8 次,16.00%)、肾经(7 次,14.00%)等最为常见。见图1-2。

图1 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药性味统计(频数≥10)

图2 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药归经统计(频数≥10)

2.4 中医治疗CRI 高频中药功效分析 参照《中华本草》的分类标准,对频数≥10 的19 味中药(总频次434 次)进行分类归纳,共涉及8 类中药。使用较多的前三类中药分别是:补虚药(187 次,43.09%)、活血药(71 次,16.36%)、泻下药(58 次,13.36%)等,见表2。

表2 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药类别使用频次统计(频数≥10)

2.5 中医治疗CRI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使用SPSS Modeler 18.0 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使用频数≥1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Apriori 建模进一步挖掘不同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设置支持度百分比最低值为20%,置信度百分比最低值为80%,最大前项数为5,提升≥1 等条件挖掘出常用方剂中的潜在药物组合,共计得到核心药物组合31 种。全部药物组合的提升度都大于1,说明这些药物组合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31 个核心药物组合的统计结果(见表3),高频药物(使用频数≥10)关联“网络化展示”见图3。

图3 药物间网络化关联展示(频数≥10)

表3 高频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频数≥10)

2.6 中药治疗CRI 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使用SPSS Statistics 26.0 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瓦尔德法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将药物分为7 类,类1 为半夏、陈皮、太子参;类2 为大黄、丹参;类3 生地黄;类4 黄芪、当归;类5 土茯苓;类6白术、川芎、茯苓、甘草;类7 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水蛭、党参、泽泻。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4。

图4 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高频中药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频数≥10)

3 讨论

CRI 归属中医“虚劳”“水肿”“癃闭”等范畴,综合众多医家对其阐述,病机特点可总结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肾两虚,标实为水湿,痰瘀互结。治疗上多以扶正气、祛痰湿兼以活血化瘀为主要的治则。

系统分析发现,临床上应用中药治疗CRI 以黄芪(60 次,77.79%)、大黄(58 次,75.32%)、丹参(41次,53.24%)、茯苓(38 次,49.35%)、白术(29 次,37.66%)等应用最为频繁。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以改善机体对抗原的清除力[8]、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代谢、增加耐缺氧及应激能力[9]。大黄通腑泄浊,是治疗慢性肾衰的重要药物[10]。丹参活血祛瘀,具有改善心功能,抗凝,降血脂,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脏血流等功效[11],常与黄芪配伍使用。

药物频次最多的种类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和利水渗湿药。提示在CRI 的治疗上应攻补兼施,补虚的同时兼顾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驱除。性味以温、平,甘、苦最为常见。温性药物可温中、散寒、助阳、补火,平性药物,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甘味药物能补、能和、能缓,可滋补和中、调和药性。苦能泄能燥能坚,可清泄火热、泄降逆气、泻火存阴。治疗CRI,可选用甘温和缓的药物补虚温阳,而疾病日久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体内,久而化热,水热互结或者瘀热互结,里热煎灼津液,使真阴耗散,此时应用苦寒药物泄火存阴。

药物归经集中在脾、肺、肝、肾。提示中药治疗CRI 应兼顾他脏与本脏的关系,根据五行生化可得出兼顾先后天,肝肾同源,金水相生等治则规律。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31 个核心药对,如:黄芪-丹参、大黄-丹参-黄芪、黄芪-丹参-茯苓-大黄,可以看出治疗CRI 多选用补虚药,活血药,利水渗湿药,泻下药等配伍使用,以补虚为主。

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7 类,第一类为半夏、陈皮、太子参,半夏燥湿化痰化痰、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太子参益气生津;补气药配合行气药使用寓行于补,使补而不滞。第二类大黄、丹参,大黄清热泻火,活血祛瘀;丹参凉血祛瘀。第三类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补血良药。第四类黄芪、当归,两药为当归补血汤的组成,气血同补,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阳生阴长,气旺血生。第五类为土茯苓,祛湿解毒、利关节。第六类,白术、川芎、茯苓、甘草相配伍,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利湿;川芎行气活血;甘草补脾益气。第七类为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党参、泽泻,合六味地黄丸之方义,熟地滋肾阴、益精髓为君药,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三阴并补;党参益气健脾,泽泻配熟地泄肾降浊,水蛭活血祛瘀,补中有泄。

猜你喜欢
药味频数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何谓中医“七方”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狐狸和乌鸦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