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及血清IFN-γ、IL-4的影响

2021-07-21 13:15龙丽娜陈露露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双歧菌群支气管

陈 琳 龙丽娜 陈露露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儿科 广州 511300)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支气管哮喘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人体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支气管哮喘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1]。因此通过寻找哮喘儿童肠道菌群中减少的益生菌并及时给予干预,为哮喘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而双歧杆菌被认为是人类最常见的益生菌,故本研究通过针对哮喘患儿补充双歧杆菌,探索其在哮喘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2月期间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2)年龄≥5岁;(3)入组前未予ICS等长期控制用药,未予益生菌类制剂治疗。排除标准:(1)患心功能不全、气管肿瘤等其他可能引起喘息的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2)近1个月内服用免疫调节剂或糖皮质激素。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儿严格遵循《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进行哮喘管理,根据病情予糖皮质激素、解痉、平喘、化痰等哮喘常规治疗,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09217)1.0 g/次,3 次/d,连用30d。记录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在治疗初始及治疗30d后检查肺功能及血清IFN、IL-4水平。

1.3 观察指标

1.3.1肺功能检测

采用美国伟亚安医疗器械提供的MasterScreen肺功能仪测定患儿肺功能。包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s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用力呼气25%时瞬间流速(MEF25%)、用力呼气50%时瞬间流速(MEF50%)。

1.3.2血清IL-4、IFN-γ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空腹采集患儿静脉血,静置离心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IL-4、IFN-γ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武汉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共纳入研究对象72例。其中观察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5~10岁,平均年龄(6.4±1.4)岁,根据相关指南进行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为重度发作者7例(21.88%);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5~9岁,平均年龄(6.2±1.3)岁,重度发作者6例(18.6%)。各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喘息、咳嗽、胸闷气短症状和肺内哮鸣音的平均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对比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MEF25%及MEF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FEV1、FEV1/FVC、MEF25% 及 MEF50% 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IL-4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血清IFN-γ、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水平比较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20余年来我国儿童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可逆性的呼吸道阻塞、气道高反应、气道炎性反应及气道重塑。目前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认为其发病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功能失衡有关,Th2细胞过度反应是哮喘发生的免疫学基础,主要表现为机体对各种变应原的免疫应答向Th2型偏移,破坏了原先的机体体内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动态平衡。Th1细胞被认为能够产生IL-2、IFN-γ和TNF-β,而Th2细胞被认为能够产生IL-4、IL-5、IL-9和IL-13,而不能产生IFN-γ和TNF-β。因此,这种向Th2型的偏移将导致IL-4、IL-5、IL-9和IL-13分泌增高,故血清IFN-γ和IL-4水平可作为反映机体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指标。研究证明,IL-4过量产生和INF-γ产生减少可诱发哮喘的发生[3]。

双歧杆菌是由法国学者Tissier等从母乳喂养儿的粪便中分离出的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一系列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肠道菌群有明显差异。过敏性疾病患儿肠道内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较正常婴儿少,而存在更多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同时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在出现皮肤点刺试验阳性之前,过敏和非过敏婴儿在新生儿期的粪便菌群已存在差异。过敏患儿在新生儿期的粪便中梭状芽孢杆菌较高,而双歧杆菌减少。过敏患儿可发生食物不耐受、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有动物研究提示双歧杆菌及其完整肽聚糖可影响过敏小鼠模型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并刺激其分泌细胞因子,调节Th1/Th2之间的平衡。但是在防治哮喘的研究上,Magnus和Janq SO等[5~6]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其在预防及治疗哮喘的效应上还存在争议。

本研究采用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针对支气管哮喘初诊患儿进行干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是临床常见益生菌制剂之一,口服后可直接补充体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清除并抑制肠道中潜在致病菌;同时还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系统而调控宿主全身免疫系统,最终达到防治过敏性疾病的目的。肺功能检测是大多数指南推荐用于诊断和监测儿童哮喘的主要客观指征,本研究结果显示,双歧杆菌辅助治疗组患儿肺功能指标 FEV1、 FEV1 / FVC、MEF25% 及MEF50% 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故双歧杆菌在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时肺功能的恢复及小气道阻塞的改善中具一定的效应。本研究还发现双歧杆菌辅助治疗对哮喘患儿急性发作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无明显影响,可能是因为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数天内得以控制,时间较短尚不足以使双歧杆菌对肠道微环境及机体免疫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可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了解其哮喘再次发作时的情况进一步判断。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双歧杆菌对血清IFN-γ、IL-4水平无明显影响,此与Huang等[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对于该结果笔者考虑,虽然血清IFN-γ和IL-4水平可作为反映机体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指标,但是除上述两者外,IL-5、IL-9、IL-13、Th17细胞等与哮喘亦关系密切。如Round JL等[8]研究发现脆弱拟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可刺激调节性T细胞(Treg),一方面产生IL-10,抑制IL-17的分泌,另一方面直接减少免疫球蛋白IgE的分泌从而对哮喘产生抑制作用。Sagar等[1]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短双歧杆菌与非消化性寡糖可以抑制肺的气道炎症,降低T细胞活化和肥大细胞脱颗粒,这些均利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炎症的治疗。故双歧杆菌可能通过其他免疫细胞或者细胞因子对支气管哮喘产生效应。

综上所述,双歧杆菌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可有效改善儿童肺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观察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及具体作用机制等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双歧杆菌对哮喘影响的可能机制,为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双歧菌群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从痰、虚、郁角度调节肥胖患者的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益生菌产品中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的比较研究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双歧杆菌及其产品缓解肠炎症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