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精细化急救护理对溶栓效果的提升意义

2021-07-21 13:15叶日珍谢文娴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溶栓心肌梗死精细化

叶日珍 黄 丹 谢文娴 李 莉

(和平县人民医院 河源 517200)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与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有关,会让相应心肌因持久性缺血而引发局部组织有坏死情况[1]。发病机制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所致,其临床表现严重且持久,一般为数小时或数天的心绞痛,多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是高死亡率的危急症[2~3]。此疾病多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尽早诊治是唯一途径,能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4]。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案与病情的轻重、发病时间和患者的体质都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可以通过溶栓以及支架等积极治疗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尽量缩短患者就诊检查和处置时间等,在救治过程中予以患者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保障急救效果的提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积极意义[5~6]。本次研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分析精细化急救护理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60例患者被纳入此次研究,均是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精细化急救护理)各30例。所有患者的各项资料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此次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均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2)患者临床心肌梗死killip分级为Ι级或II级;(3)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不超过12h;(4)患者病史资料完整;(5)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功能损伤、衰竭者;(2)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3)发病时间超过12h;(4)合并先天性疾病者;(5)合并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转运任务交接,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注重心率、呼吸、血样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监测,还包括静脉抽血采集与其他科室联系等护理内容。

实验组患者接受精细化急救护理,护理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成立精细化急救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急诊、心内与冠心病中心监护室、心电图技师等医护人员,成立工作站、微信群等,便于转运时医护人员及时将病人的具体情况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传送到工作站,便于急诊工作处立即做好接受准备,开放绿色通道,及时根据图像资料做好抢救准备,便于患者入院后能够第一时间接受治疗。(2)接到出诊电话通知后,3min内快速出车,跟随出车人员需时刻与现场人员进行电话联系,询问患者的具体病情,并在最快时间内做出基础急救指导,确保患者能暂时处于安全状态。到达现场后给予心电图检查并及时上传至微信群,左手建立静脉通道,完成吸氧、生命体征监测等急救措施,转运过程中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并详细记录患者具体指标变化;另外还需要安抚好患者的情绪,嘱患者不要用力,予以患者充分鼓励和支持,让患者充分信赖医护人员,能够积极配合治疗。(3)接回病人后立即与急诊医护人员交接病情,包括转运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及解决干预措施,开放绿色通道快速送到胸痛抢救区同时通知心内科医生会诊,立即按照医嘱进行全套血液标本抽取送检,确保肌钙蛋白结果20min内报送给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措施,护理人员还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代病情,争取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4)患者到达急诊科1min内需立即转至抢救床上,护理人员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立即进行心电监护,血生化指标检查。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安抚患者,保持其情绪稳定,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床边备好除颤仪,并提前准备急救药品和仪器;遵从医嘱予以患者药物治疗,口服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呕吐情况;另外使用溶栓药物治疗后需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情况,如牙龈出血、尿道出血、皮下出血等,此外需要做好介入准备;注重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运用人性化沟通技巧向患者转达病情,让其能及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积极配合护理人员,争分夺秒,不浪费时间,予以患者有利的心理支持,便于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不同护理干预方式救治效果比较,包括救治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溶栓开始时间、卧床时间和溶栓成功率。

(2)观察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和抢救发生医疗争议率的影响。

(3)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反馈表让患者进行填写,分为A级-非常满意(80~100分)、B级-满意(60-79分)和C级-不满意(60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护理干预方式救治效果比较

两组救治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溶栓开始时间、卧床时间相比均较短,且实验组溶栓成功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不同护理干预方式救治效果比较

2.2 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抢救效果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转运成功率高,急救成功率高,抢救发生医疗争议率低(P<0.05),见表3。

表3 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抢救效果的影响[n(%)]

2.3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价影响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方式满意度评价,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33%,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P<0.05),见表4。

表4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价影响[n(%)]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受生活环境、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冠心病发病率逐渐有上升趋势,并倾向年轻化,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会增加病人病死几率[7]。心肌损伤主要以物理性损伤、炎症性损伤以及缺血性损伤为主要分型,而最常引起缺血性心肌损伤的病理原因即为急性心肌梗死[8]。心前区持续的剧烈的疼痛,呈压迫感、紧缩感、憋闷感是该疾病的主要表现症状,若患者未得到及时的对症治疗,随着心肌细胞的不断损伤,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9]。尽快开展治疗干预,不仅能降低继发性并发症风险,还能减少后遗症的出现,对治疗和护理提出较高要求。

以往的常规急救措施主要是药物准备和抢救设备准备等,易导致患者治疗不及时,留有较多的安全隐患,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故而需要加强精细化护理干预[10]。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接受精细化急救护理,成立精细化急救护理团队,全面发挥团队优势,规避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尽早诊断和治疗,能够大大提高急救诊断率,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11~12]。研究结果表示,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救治时间较短,抢救发生医疗争议率低(P<0.05),表明精细化护理可避免重复和遗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疗争议,浪费抢救时间,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制定规范化急救护理流程,急救电话时刻保持联系,积极做好基础急救指导,让患者生命安全可以得到暂时保证后,快速转运,并将具体信息传送到急救中心,便于院内做好各项急救准备;另外安抚患者情绪,减少心理波动,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利于救治的顺利进行,能够有效节省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13~14]。故而研究结果表示,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救治时间短、进出急诊室时间短、转运成功率高、急诊抢救成功率高(P<0.05)。且研究结果还表明,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溶栓开始时间早、卧床时间短、溶栓治疗成功率高、患者家属满意度高(P<0.05)。精细化护理干预发挥团队协作,将每位工作人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精细化护理明确每个抢救步骤及所需时间,规避以往药物与设备准备时间过长、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精细化护理干预让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及时将患者病情变化告知患者家属,尽早签署溶栓知情同意书,让患者在早期内接受溶栓治疗,早期溶栓治疗成功率高,能有效挽救濒死的心肌,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充分肯定了该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价值[15]。

综上所述,从预后角度来说,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精细化急救护理,能缩短患者的溶栓治疗时间,提高溶栓效果,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溶栓心肌梗死精细化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