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2021-07-23 10:49张金波范乔希周作昂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灰色关联就业结构

张金波 范乔希 周作昂

摘 要: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协调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推动川渝地区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探讨了两者作用机制及协调关系在时序上的变化。结果如下: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联作用强;川渝耦合协调度均不断上升;四川省耦合协调类型由失调衰退上升为协调发展,而重庆市一直为失调衰退。优化产业、城乡就业结构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川渝地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结构 经济发展 灰色关联 耦合协调

一、引言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结构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川渝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就业结也在不断地的优化。自“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法的变化背后蕴藏着发展理念、层次定位、势能动能与必由路径的深层转型升级,不仅是对于两地发展的重大利好与战略机遇,而且对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里程碑意义[2]。通过探寻川渝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为促进川渝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能准确地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适于处理内涵不清晰、关系不明朗的数据[3]。通过构建耦合关联度模型来讨论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

考虑实际所收集到的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与数量级,采用标准差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计算关联系数

式(1)中,rij(t)为川渝地区在 时刻第i个就业指标与第j个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系数;ρ称为分辨率,一般取ρ=0.5。

(3)计算关联度

式(2)中, γij为第i个就业指标与第j个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度,N为样本数据。

(4)构建系统耦合的关联度模型

以上述计算得到的关联度来构建两个系统的耦合关联度模型:

式(3)(4)中,m、n分别为两个系统的指标数,di为第i个就业指标与经济发展系统的关联度;dj为第j个经济指标与就业结构系统的关联度。

2.综合评价分析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E)是以指标权重为核心、反映评价对象综合数量水平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1)计算耦合度

由计算所得的关联系数来计算耦合度:

(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

首先,采用熵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然后通过线性加权法分别得到两个系统的综合指数得分以及综合发展指数。

(二)指標体系

基于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遵循可行性、科学性、定量性、统一性的原则,构建川渝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见表1)。

(三)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分省年度数据《四川统计年鉴》(2000-2019)《重庆统计年鉴》(2000-2019)以及2000-2019年四川省、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三、川渝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影响机制实证分析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川渝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影响因素及关联性;通过计算关联系数得到2018年川渝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的关联度矩阵(表2)。

(一)川渝地区就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就业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最高,综合关联度为0.74,属于较高关联,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分别为0.37、0.80、0.92。就业的经济类型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次之,综合关联度为0.65,属于中度关联,其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就业与经济发展系统的关联度相对较低,分别为0.36、0.39、0.68,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分别高达0.91、0.87。就业的城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最低,综合关联度为0.64,属于中度关联,但城乡影响程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城镇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达到了0.91,乡村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仅为0.36。

总结发现,川渝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城镇就业、个体和私营经济就业与经济发展保持高度关联,所以合理分配就业资源,增加其就业人数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川渝地区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影响分析

工业经济、经济效益与就业结构间的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69、0.68,同属于较高关联。川渝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经济基础雄厚,工业制造业等的发展是导致川渝地区就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由于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低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就必然会对就业结构的变化带来较大的影响,但略小于工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经济总量与就业结构间的综合关联度为0.66,仍属于较高度关联。三次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就业的结构发生变化。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度分别为0.65、0.70、0.70。

总结发现,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也较大,但相对来说比较均衡,关联度集中在0.65~0.70之间,同属于较高度关联。

四、川渝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时序耦合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内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本文在耦合度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四川省、重庆市在2000-2019年的耦合协调度。通过耦合协调度的划分区间,借鉴努日曼古丽·亚库普[4](2019)关于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类型的划分标准以及比较两个子系统的综合指数的得分来判断该类型中就业或经济发展的滞后情况。一般认为耦合协调度在[0-0.2]为严重失调,高于0.8为优质协调。

(一)四川省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时序分析

由图1(左)看出2000-2019年四川省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2000年的水平最低,发展指数仅为0.385913,20年来,川渝地区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就业比例逐渐增大,且私营、个体经济、其他经济就业人数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86%、9.12%、5.52%;从经济发展来看,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由3928.2万元增加到41615.82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23%,可见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推动了经济同向增长,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在2019年达到了0.907336。

2000-2003年耦合协调度由0.385913上升到0.39315,耦合关系表现为失败衰退型,但属于一般失调而非严重失调;2004-2015年耦合协调度由0.406278上升到0.772787,耦合关系发展为过渡发展型,这一时期西部大开发举措成效显著,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差异性变小;2016-2019年耦合关系升级为协调发展型,耦合协调度由0.801568上升至0.907336,此时就业结构的优化基本适应了经济的发展。但20年来就业的综合指数均大于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即均表现为经济发展滞后,一般来说,高就业将带来经济的高增长,但四川省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就业,呈现出高就业低增长的发展态势,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长期存在着不协调性。

(二)重庆市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时序分析

由图1(右)看出,2000-2019年重庆市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发展指数由2000年的0.165752上升至2019年的0.370568,但耦合协调类型均属于失调衰退型,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长期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但自2009年起由严重失调转变为一般失调,预计会在未来的3-5年耦合关系将进入到过渡发展阶段。

2000-2019年重庆市就业与经济发展呈现非一致性变化,自2009年起由经济发展滞后转变为就业滞后。2000-2008年就业综合指数高于经济发展指数,表现为经济发展滞后,在这一阶段总就业人数由1661.16万人减少至1492.43万人,但城镇就业人数却由528.97万人增加到665.7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18%,可见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9-2019转变为就业滞后,这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3.71%,而年平均就业增长率仅为1.20%,经济迅速增长,但就业却不能如期地增加,导致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扭曲,使得就业滞后于经济发展。

五、推动川渝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優化产业就业结构,推动二、三产业内部吸收就业

积极推动“三新”经济与传统工业制造业相融合,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第二产业内部吸收就业。积极拓宽就业门路,鼓励第三产业就业,进一步向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项目,有效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鼓励城镇就业

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对准备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训[7]。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市场意识,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城乡就业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大民营企业扶持

优化企业服务,进一步提升个体工商户登记和私营企业开办的便利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保证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性,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同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并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健康发展。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鼓励投资,努力培育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技术先进的民营企业,同时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便利度,努力构建政策直达与便利相结合的就业环境。

(四)优化区域内部就业结构,推动1+1>2融合协调发展

进一步推动川渝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重点实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加速劳动力资源在区域内部的无障碍流动。强化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动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精准匹配,从而解决川渝地区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同时建立双方开放平台共享机制,提升区域整体的开放功能及水平,促进川渝区域一体化融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霓.论当前中国的就业结构及其调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1):108-112.

[2]蒋永穆,李想.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J].西部论坛,2020,30(05):43-56.

[3]熊琳,张平宇,谭俊涛,刘文新.东北三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7,34(03):342-350.

[4]努日曼古丽·亚库普.新疆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9.

[5]吴立力,孙畅.基于就业结构演进视角的重庆经济增长研究[J].西部论坛,2006(05):50-52.

[6]易莹莹,凌迎兵.劳动力流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5(08):61-67.

[7]罗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中国财政,2018(09):74.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灰色关联就业结构
基于深度学习的我国就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电子商务对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风雹灾害经济损失影响因素研究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江苏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