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的效果

2021-07-26 07:21裴艳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5期
关键词:肢体针灸康复

裴艳玲

(山西省晋城大医院王台分院,山西 晋城 048006)

0 引言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进展迅速、预后较差,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多数患者发病后可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如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以及运动障碍等,其中运动障碍极为常见,具体表现为偏瘫,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1]。康复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之一,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起效较为缓慢。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在该病的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治疗方式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研究发现,于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中医针灸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2]。基于此,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12月山西省晋城大医院王台分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46~68岁,平均(57.48±8.45)岁。研究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45~68岁,平均(57.12±8.06)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作对比。纳入标准[3]: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②无其他系统严重脏器疾病者;③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②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③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具体康复措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等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康复方案,将患者肢体置于良好肢位,经常更换体位,可取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等,体位摆放应合理适宜,被动运动,患者肌力0级,绝对卧床时,协助患者练习被动运动,如关节伸展、屈曲、外旋、内旋、背伸、外展等,手法应轻柔适度,活动范围不宜过大,并予以功能性电刺激,主动运动,肌力提高至3级时,指导患者行主动运动训练,如床上移位、桥式运动、上肢伸展屈曲、下肢伸髋屈膝等,力度应适宜,并行翻身、身体左右平移、坐立、站立及步行等训练,康复训练保持循序渐进,强度不宜过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30~45 min/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选取患者肩髃、外关、合谷、曲池、环跳、昆仑、足三里、阳陵泉与解溪等为主穴,随证选穴:上肢不遂加手三里、后溪、大椎阳池与肩外俞穴等,下肢不遂加悬钟、风市、太溪、委中穴等,口眼歪斜加人中、颊车、地仓穴等,对穴位和针具进行常规消毒,进针后捻转1 min,留针30 min,1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

1.3 评价指标。观察两组临床效果、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对数据作以分析。临床效果评价标准[4]:显效:治疗完成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肢体功能显著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肢体功能有所恢复;无效:未满足以上标准。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估,该量表总分100分,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100(WHOQOL-100)评价,得分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将结果纳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为81.82%,前者高于后者(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WHOQOL-100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FMA评分、WHOQOL-100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WHOQOL-100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WHOQOL-100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FMA评分 WHOQOL-100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5 47.27±6.42 62.29±6.36 62.14±6.38 70.63±5.82研究组 55 46.34±6.33 75.37±5.62 62.52±6.44 78.45±6.12 t - 0.765 11.429 0.311 6.867 P - 0.446 0.001 0.757 0.00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堵塞导致大脑急性缺氧缺血发作的一种疾病,中老年人群高发,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该病发生率也随之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幸存患者多遗留多种后遗症,偏瘫是后遗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昏迷或神志不清、肢体运动功能低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日常生活和活动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早期积极的治疗十分重要[5]。

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仅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无法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故总体效果欠佳。康复治疗可借助一系列有效的功能训练措施,增强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刺激休眠脑细胞,促使脑组织重组,并可有效提高患肢自主活动能力,但康复治疗见效较为缓慢,且被动训练后,患者往往出现一系列不适,影响其持续训练进程和效果,早期效果较为不确切,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共同治疗[6]。

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体现出一定优势,中医将该病归为“中风-中经络”范畴,认为该病由正气不足、阴阳不调、气血逆乱、湿痰阻络、脉络瘀阻等所引起,故治宜调和气血、通经活络。针灸是中医常见的一种外治疗法,该治疗方法以经络腧穴学为基础,采用提、转、捻、插等手法针刺患者穴位,针感通过经络传导至全身,发挥扶正祛邪、通脉化瘀、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等功效[7]。针刺肩髃可调和气血、疏风活络,外关可舒筋活络,益气补阳,合谷可理血活血、通经活络、舒筋利节,曲池可活血通络,治疗上肢不遂,环跳可刺激下肢经络,激发气血循环,昆仑可舒筋活络,足三里可调理气血,阳陵泉可疏利关节,治疗半身不遂,解溪可舒筋活血,随证根据患者上肢不遂、下肢不遂、口眼歪斜等选择穴位,针刺诸穴,共奏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作用。现代医学发现,针灸还具有调整肌肉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脑细胞再生等作用[8-9]。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针灸治疗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改善患肢运动功能,联合康复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效果,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为81.82%,前者高于后者(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WHOQOL-100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是切实有效的,疗效优于单一康复治疗,分析原因:康复治疗可通过一系列康复措施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针灸治疗可通过针刺穴位有效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肢体功能改善。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并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肢体针灸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肢体写作漫谈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