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

2021-07-26 07:21彭文梅高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5期
关键词:门脉转氨酶肝炎

彭文梅,高强

(内蒙古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0 引言

肝炎肝硬化是由慢性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干预疾病发展而成,以病理组织学角度认为:肝炎肝硬化具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长与纤维隔形成,从而导致肝小结结构破坏与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从而形成肝硬化。临床中,针对肝炎肝硬化疾病治疗方案较多,但多选择药物治疗,西医治疗医疗费用较高,无法获得患者认可度,降低治疗积极性。中医治疗对部分疾病可达到标本兼治目的,而且对机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较小,而针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进一步保证预后,提高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1]。因此,本文就针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价值与优势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由于开展的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以下2个小组。比对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0~69岁,平均(54.99±2.54)岁,病程1~20年,平均(10.25±0.51)年;探究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1~70岁,平均(55.05±2.56)岁,病程2~21年,平均(10.87±0.57)年;各个小组基线数据实施均衡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肝炎肝硬化,患者机体黄疸、白蛋白、转氨酶等指标处于异常状态;②患者本人或家属自愿签订相关书面文件;③由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原因导致门脉高压;剔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或更换治疗方案者;②存在精神系统疾病;③严重传染性疾病;④聋哑人;⑤并发恶性肿瘤;⑥对本次治疗必用药物过敏者;⑦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告知患者多休息,并讲解疾病常见诱发因素、治疗目的、预后效果以及疾病所需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控制患者钠的摄入量,控制液体入量,对患者的机体状况进行观察与了解,补充合适剂量的脂肪。比对组:实施西药治疗;予以患者恩替卡韦分散片(生产厂家: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18)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为0.5 mg/1次/d;针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实施对症治疗。探究组:予以患者中西医联合方案干预:西医治疗同比对组完全一致,中医治疗方案为:选择养阴化瘀汤干预,涉及中药材有生地黄10 g、枸杞20 g、女贞子20 g、当归10 g、青羊参15 g、血参根20 g、何首乌20 g以及蓬莪茂10 g,用1000 mL水熬制,浓缩成300 mL,早晚各服用150 mL。共对患者开展60 d治疗,并纠正患者错误的饮食习惯与行为,保持正确的日常生活规律,在用药治疗期间,若机体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及时告知临床医护人员,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2]。

1.3 观察指标。对治疗后,患者疾病好转状况进行观察与综合性评估,有效:患者门脉高压、全身乏力、低蛋白血症等异常症状全部消失,或同治疗前相比好转90%以上;实施肝功能等检查指标在正常范围值内;改善:患者门脉高压、全身乏力、低蛋白血症等异常症状或同治疗前相比好转60%~89%以上;实施肝功能等检查指标接近正常范围值内;无变化:患者门脉高压、全身乏力、低蛋白血症等异常症状或同治疗前相比好转59%以下;实施肝功能等检查指标仍处于异常状态;治疗有效性=有效(%)+改善(%)。同时,对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机体是否有相关不良反应出现。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治疗有效性的比较。探究组治疗有效性97.50%高于比对组的77.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组间治疗有效性的比较[n(%)]

2.2 组间临床指标的比较。探究组丙谷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透明质酸与层粘连蛋白指标均低于比对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组间临床指标的比较(±s)

表2 组间临床指标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丙谷转氨酶(U/L) 谷草转氨酶(U/L) 总胆红素(μmmol/L)透明质酸(μmmol/L)层粘连蛋白(μmmol/L)比对组 40 90.05±5.62 55.15±2.51 65.81±2.85 270.05±35.62 145.52±6.57探究组 40 61.05±3.15 46.78±1.89 35.05±1.05 190.65±20.10 110.54±4.54 t - 6.546 6.598 6.598 6.546 6.121 P -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探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比对组的27.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中老年认为其肝炎肝硬化常见发病群体,但通过当前数据得知:肝炎肝硬化疾病有趋向年轻化形式。肝炎肝硬化在代偿期时,可导致机体出现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等症状,但病情逐步恶化为失代偿期时,患者机体可出现内分泌障碍、门脉高于、消瘦、下肢浮肿、出血以及低蛋白血症等症状,若病情持续性恶化,还可诱发感染、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肝肾综合征等,这对患者的机体健康状态、工作水平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利影响[3]。

临床中,针对肝炎肝硬化多选择药物治疗,但应用不同药物干预所达到的预后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4]。西药治疗可抑制肝炎肝硬化疾病发展,但长时间服用西药可产生耐药性,增加药物毒副作用,这不仅增加治疗难度,更对患者的机体健康产生一定威胁。我国中医治疗可达到辨证施治、标本兼治效果,在中医角度认为肝炎肝硬化属于肋痛、鼓胀范围,病因多与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侵袭有关,病机为气虚血瘀,痰浊内停有关,病位在肝、脾、肺、肾以及三焦,治疗原则应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方面有关,可选择养阴化瘀汤,从而达到祛瘀、养阴目的[5]。养阴化瘀汤联合恩替卡韦联合应用,可多环节、多靶位给药,从而提升药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肝功能。

通过本次研究所得结果为:中西医联合方案的治疗有效性97.50%高于实施西医治疗有效性的77.50%;中西医联合方案丙谷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透明质酸与层粘连蛋白指标均低于西医治疗;中西医联合方案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西医治疗的27.50%;这充分突出中西医联合治疗优势性与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肝炎肝硬化属于临床常见病,予以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确切,还可减低相关不良反应出现,提高患者肝功能,符合临床治疗需求。

猜你喜欢
门脉转氨酶肝炎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世界肝炎日》
基于门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分数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MRI研究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B 超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TIPS术后门脉显影和肝脏体积对肝功能及并发肝性脑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