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脑出血发病率分析

2021-07-26 07:22马雪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5期
关键词:脑梗塞脑组织溶栓

马雪梅

(新疆维族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 神经内科,新疆 伊犁 835000)

0 引言

脑梗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由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软化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脑梗塞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患者脑神经可因缺血、缺氧等出现不可逆损害,诱发诸多后遗症,甚至可导致患者瘫痪或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需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1]。静脉溶栓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于溶栓窗内行溶栓治疗可有效疏通闭塞的脑血管,减小梗死面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治疗后存在一定出血风险,出血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需进行积极预防[2]。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脑出血发病率,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30例脑梗塞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9岁,平均(60.24±8.66)岁。纳入标准[3]: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②均为轻型卒中;③处于溶栓时间窗内;④无其他系统严重脏器疾病;⑤临床资料完整;⑥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①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凝血功能异常者;③合并出血性疾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者;⑥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⑦合并精神障碍者;⑧近期服用抗凝药物者;⑨近期有出血史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选取阿替普酶,推荐剂量0.9 mg/(kg·d),将10%的剂量于1~2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剩余90%的剂量于60 min内静滴完毕,该药注册证号为S20160055,由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生产,溶栓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各项意识状态、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等,溶栓24 h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加强监测和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出血发生率,并分析数据。采用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0~42分,得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为严重;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评价。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以NIHSS评分评价,经过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90%,病残0级;有效:NIHSS评分下降45%~90%,病残介于1~3级;无效:未满足以上标准,对总有效率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和出血发生率。本组患者治疗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发生出血3例,出血发生率为10.00%。

2.2 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对比。NIHSS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Fugl-Meyer评分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对比(±s)

时期 例数 NIHSS评分 Fugl-Meyer评分治疗前 30 13.04±2.64 56.78±3.28治疗后 30 6.13±1.32 86.12±5.34 t - 12.823 25.643 P - 0.001 0.001

3 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中老年群体高发[5]。据相关数据统计,脑梗塞发生率约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60%~80%,其发病机制复杂,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栓塞、低灌注性脑梗死、小血管玻璃样变、心源性脑栓塞、血管炎等,以头痛、眩晕、耳鸣、谈吐不清、半身不遂以及不同程度的言语、运动、认知和吞咽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导致我国中老年群体残疾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6]。

超早期溶栓是现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常见溶栓方法有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取栓等,静脉溶栓因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创伤小等优势,在该病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静脉溶栓可在短期内快速恢复患者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在最大程度上改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进而改善预后。阿替普酶在静脉溶栓治疗中极为常用,该药属于第二代溶栓药物,为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物,其中赖氨酸残基可与纤维蛋白进行结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促使该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发挥良好的溶解血栓作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促进血栓溶解,使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恢复,进而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一步改善预后。为挽救患者生命,进一步提升救治成功率,应在患者发病后尽力缩短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缩短其救治时间,降低缺血和缺氧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并促使已发生梗塞的血管及时、早期再通,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提升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预后。

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实践发现,该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出血风险,据数据统计,溶栓后出血转化率为10%~48%,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率为2%~7%,多发生于溶栓后36 h内[7]。研究发现,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溶栓时间窗判断不准确、口服或皮下肌注抗凝药物、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患者合并出血性疾病等有关,认为出血转化的发生机制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血管床损伤、血脑屏障破坏、凝血功能障碍等,脑出血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8]。临床上对脑梗塞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时,应严格掌握静脉溶栓的适应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作出准确判断,明确血栓形成原因,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出血风险,近期有出血史、手术史、消化性溃疡史的患者均避免行溶栓治疗,本身凝血功能障碍者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也应避免溶栓,为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高度关注患者发病时间,争取于最佳时间窗内行溶栓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减少抗凝药物、双抗血小板等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NIHSS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Fugl-Meyer评分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可见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这主要与静脉溶栓可于患者发病早期促进血栓溶解,恢复脑血管灌注量,减少脑损伤有关。出血率统计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发生出血3例,出血发生率为10.00%,可见静脉溶栓治疗存在一定出血风险,应重视出血风险,发生出血后积极行相关治疗,并减少抗血小板药物和活血药物的使用,加强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预防出血扩大。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运动功能,但静脉溶栓治疗存在一定出血风险,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和发病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合适治疗时机和药物,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脑梗塞脑组织溶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针刺“百会”透“曲鬓”对JNK通路抑制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38MAPK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