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对患者血压负荷、神经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

2021-07-27 02:54徐学功石学敏2
吉林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活血原发性缺血性

张 燕 ,徐学功,石学敏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3.郑州市中医院,郑州 450007)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而原发性高血压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多以常规对症治疗为主,其中硝苯地平控释片虽可改善患者血压状态,但其对部分病情严重者疗效不理想,且预后较差[2]。中医将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归于“卒中”“头风”等范畴,且中医学家[3]认为气海失司为该病发病之根本,故中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宜以活血散风、调和肝脾为主。醒脑开窍针刺法通过针刺水沟、内关及三阴交等穴,可发挥开清窍、醒脑神之功效[4],但仅靠醒脑开窍针刺法单一治疗常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活血散风针刺法”通过针刺人迎可发挥阴平阳秘、调营卫、和气血的良好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瘀阻脑络证型[5]。但目前关于“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对患者血压负荷、神经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需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0 例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试验,旨在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针灸理疗科收治的200 例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 例。对照组,男58 例,女42 例;年龄62~78 岁,平均年龄(68.44±3.15)岁;体质量指数(BMI)19~24 kg/m2,平均体质量(22.51±0.35)kg/m2;病程3~12年,平均病程(7.45±2.03)年。观察组,男57 例,女43 例;年龄62~79 岁,平均年龄(68.39±3.17)岁;BMI 19~25 kg/m2,平均BMI(22.55±0.38)kg/m2;病程3~13 年,平均病程(7.48±2.05)年。2 组年龄、性别、BMI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试验设计经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6]中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者,且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7]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者;2)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的瘀阻脑络证型;3)对硝苯地平控释片不过敏,且对针刺治疗无相关禁忌证者;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5)临床资料完整者等。

1.2.2 排除标准 1)继发性高血压者;2)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及肝肾功能不全者;3)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者;4)伴有老年痴呆、精神及认知障碍者;5)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者等。

1.3 治疗方法 2 组均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91)进行降压治疗,每次30 mg,每日1 次。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即取主穴水沟,配以内关、三阴交及委中;取一次性针灸针(长40 mm,直径0.25 mm,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采用石氏捻转泻法直刺内关25 mm,留针20 min;采用雀啄手法斜刺水沟,针刺深度3 mm,留针20 min;采用常规提插补法向下斜刺三阴交,针刺深度20 mm,留针20 min;采用提插法直刺委中,不留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散风针刺法”进行治疗,取主穴人迎,配以太冲、曲池、足三里及合谷;针具同对照组,采用捻转补泻手法直刺人迎,针刺深度25~35 mm;采用捻转补泻手法直刺太冲、合谷,针刺深度25~35 mm;采用提插捻转补法直刺足三里、曲池,针刺深度25~35 mm,每个穴位针刺1 min,留针20 min。2 组均每日治疗1 次,持续治疗6 周。

1.4 观察指标

1.4.1 血压负荷 治疗前、治疗6 周后,采用Oscar 2 动态血压仪(顺泰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测定2 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记录2 组血压负荷。血压负荷为SBP、DBP 超过正常范围次数的百分率。

1.4.2 血液流变学 治疗前、治疗6 周后,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取1 mL 全血经抗凝处理,3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血浆,另取2 mL 全血,采用MC X-2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江苏美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

1.4.3 神经功能 治疗前、治疗3、6 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评估神经功能,总分42 分,NIHSS 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越差。

1.4.4 脂代谢指标水平 血液采集同1.4.2,取全血2 mL,3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血压负荷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血压负荷比较(,n =100) %

表1 2 组血压负荷比较(,n =100)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2.2 2 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血液流变学比较(,n =100) mPa/s

表2 2 组血液流变学比较(,n =100) mPa/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2.3 2 组神经功能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神经功能比较(,n =100) 分

表3 2 组神经功能比较(,n =10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2.4 2 组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n =100)mmol/L

表4 2 组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n =100)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本无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病名,历代中医学家根据本病症状表现将其归于“眩晕”“头痛”“脑鸣”“中风”等范畴,且中医理论[10-11]认为,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机体气机升降失常、阳气违逆、灼血成瘀而致火热循经上燔,进一步灼伤血脉,进而导致人迎脉损,引发本病,故中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当以调和肝脾、活血散风为主。“活血散风针刺法”选取人迎为主穴,该穴属足阳明胃经,而阳明经多气多血,又为膻中、气海上输所过之穴,故人迎为气血旺盛之穴,通过针刺该穴位可发挥活血散风、凉血化瘀之效;且“活血散风针刺法”选取足三里、曲池、太冲及合谷为配穴,其中足三里、曲池为五输穴中的合穴,通过针刺该穴位可起到气血平和、阴平阳秘的作用;太冲属足厥阴肝经,主血在下,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主气在上,通过针刺二穴可调节机体气机升降及脏腑气血,发挥通经行瘀、平逆肝阳及恢复气血的作用,故“活血散风针刺法”可有效发挥活血散风之功效,进而调节机体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12-13]。本研究发现,治疗6 周后,观察组SBP 负荷、DBP 负荷、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3、6 周后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活血散风针刺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进而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与既往研究[14-15]结果相一致。

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本研究发现,治疗6周后,观察组血清LDL-C、TG、T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活血散风针刺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代谢,维持血脂平衡。分析其原因为“活血散风针刺法”中选取人迎为主穴,该穴深层有舌下神经降支、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干、颈动脉窦及颈动脉体等,通过针刺该穴可有效调节机体血压和心率,改善肾素分泌及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状态,进而有助于调节脂代谢,维持血脂平衡[16-17]。郝媌等[18]发现,针刺人迎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机体动脉粥样斑块,调节机体血脂平衡,进而有助于改善血脂,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活血散风针刺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及血液流变学,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脂代谢,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活血原发性缺血性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