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结合,让学生厚积薄发

2021-07-27 10:40杨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活实践阅读教学

杨丽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本,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又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由课内到课外、由阅读到生活 ,让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将课内外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活实践;厚积薄发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21-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引导他们阅读、阅读、再阅读。”课本上的选文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课本的知识是不够的。语文课程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廣泛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这一教育领域,拓宽他们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生活实践能力。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夯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要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走向生活,使课内外知识相互交融渗透。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语文教学在用好课本的同时,还要开启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的学习路径,以求达到厚积薄发的学习目的。

一、由课内到课外,以达厚积薄发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课内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促进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得认真、读得有情、说得动听、写得逼真。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对语文知识拓展的一条主要途径,更是学生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只有结合课内阅读教学,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阅读,才能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学会阅读,从而逐渐达到语文新课标对小学阶段提出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针对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阅读

教学新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并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图片等,能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

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天安门广场》一文时,课前我引导学生搜集新中国成立前后、奥运会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等与天安门广场有关的信息,并阅读有关天安门的小故事等。这样,使学生对天安门的今昔有了对比性认识。在教学时,学生就会对“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等这些重点句子有深刻的理解,体会到它们的含义。在朗读时,由于学生对天安门的各个方面有了较具体的了解,因此他们能把天安门的雄伟壮丽、蓬勃向上的气势体现出来,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课前信息的搜集与阅读,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教学的重难点也得到有效突破。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更加强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因学生的准备充分而丰满。

(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推荐课后读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之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整合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如,古诗《悯农》这首诗,前两句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粮食的丰收;第三句“四海无闲田”同前两句一起,反衬了“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命运。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课堂上,在学生领悟该诗后,我先出示《陶者》和《蚕妇》两首诗:

陶 者

梅尧臣 〔宋〕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蚕 妇

张俞(宋)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然后,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的方法进行读一读、比一比,思考并交流《陶者》《蚕妇》这两首诗与《悯农》一诗的相同之处。这样,让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运用到《陶者》《蚕妇》两首诗的分析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课外两首诗的补充,使课内外的知识相互交融、渗透,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效果,让学生在整合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二、同题读物引读,以点带面厚积薄发

同题读物引读,是指由一篇文章延伸到相同题材文章的阅读,或由节选篇章的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这样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一)由篇到类,扩大学生阅读

如,教学苏教版教材的《卢沟桥烽火》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两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同样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百团大战》《小兵张嘎》等小说。这样,在不断阅读中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的积累,而且产生对祖国的爱和民族的责任感。

又如,在学完写景文章《三亚落日》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巴金写的《海上日出》一文。这样,他们不仅体会到落日的美妙绝伦,还感受日出的奇伟壮观。在课内学完《九寨沟》一文后,我再引导学生走进《桂林山水》《大明湖之春》等文章,让他们进行品读赏析。这样,他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山水,感受祖国的美丽可爱。

(二)由篇章节选到整本书,扩大学生阅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四篇文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分别选自我国四大名著。此单元编排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学生由篇章节选的阅读到读整本书,使学生走近名著、阅读名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对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教师可以采用同一题材不同作品和由一篇到一本的比较阅读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读出单篇文章所读不出的意味来,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三、走近生活处处留心,阅读生活中的语文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新课标指出:作为实践性强而富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语文课程,要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和學校等教育场所,沟通课内外,拓宽学生综合性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让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获取阅读体会,感受真实语文。

(一)留心生活中常见事物,开启阅读智慧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听得认真、读得有情、说得生动、写得逼真,就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课堂上生搬硬套的练说,不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在生活中寻找、品赏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如,当人们还没脱下冬装的时候,春姑娘已经把新绿悄悄地洒满人间。学生的心情早已放飞,他们想一饱春天的姿容,感受春天的美好。春初公园里的梅花似火如雪。一朵朵、一串串,傲然枝头,整个公园都成了花的海洋。一个学生说:“真是俏梅迎春,春意盎然啊!”于是,学生诗兴大发,纷纷诵读学过的诗句:

生1:“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

生2:“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生3:“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

情动于心则溢于言表。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体验。看着学生赞梅、赏花的情景,我不由地沉思:学生阅读的智慧在哪里?在梅枝上,在花香里。霍益萍教授指出:“更多地提供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推动他们去留心观察、了解生活、体验人生,即为开放性的学习。”这道出语文学习的真谛。

(二)走进生活感受真实语文,让阅读真情告白

如果说课堂阅读教学是“圈养”,那么走进生活感受真实语文就是“放养”。把课堂转向生活,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无论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是认知水平来看,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教学完《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三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然后提出问题:“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呢?”

生1:生活条件越来越改善,人们购物后留下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如塑料袋、泡沫等垃圾,给我们生活的家园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生2:现在家家住上楼房,开着小汽车。每当汽车开过去,留下来的是一团团尾气和尘埃四起。多想过去村子里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啊!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哪来课堂上真情的告白?只有走进生活,阅读教学才会得以拓展和延伸,使课内外阅读教学相融相通。

落叶归根,阅读求源。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本,更离不开课外阅读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只有灵活把握,巧于引导,学生才能厚积薄发,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生活实践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语文教学重视生活实践的 “五个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