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的整合

2021-07-28 22:40沈娟丽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0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语文学科小学阶段

沈娟丽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阅读速度、阅读效率直接关系、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因此,阅读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尤其应该把握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有限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实现触类旁通,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界。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学科;部编教材;阅读教学;课内外整合

一、立足教学培养目标,感受文章主旨大意

以小學高年级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明确学生在此年龄段应当达到的阅读水准,即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具体到文章中,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专业训练[1]。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提出的问题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同时也应当教授学生词句的辨析:倒数第三段中的“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足够吸引人,表达了作者对石钟乳和石笋的赞美和喜爱。最后课堂结束时,教师要盘点本课的写作手法,以地点顺序再一次对课文进行重新审视,这个过程既是对主旨大意的升华,也是启迪学生,一篇好文章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谋篇布局的详略得当。最后让学生反思哪些点还没有掌握,用留白的时间来对学生共性问题进行专项解决。

二、通过课外兴趣阅读,深化课文知识学习

小学是学生夯实阅读基础的重要阶段,而仅仅凭借课本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仅依靠阅读来提升学生能力,反而会制约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2]。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开展课下阅读,依托《读者·校园版》《意林·少年版》《中国少年儿童文摘》等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杂志,发掘、厚植学生的阅读爱好。或者教师在平日中找一些短的段落,通过碎片化阅读感受文章赏析的一般技巧。例如,对于小说而言,教师可以提供如下段落:“老董正在给一只鞋打掌。他把头埋得很低,全神贯注地用一个小锤子敲鞋掌,一点点地,功夫极其细致。可能是因为视力不好,他戴着厚厚的眼镜,眼镜腿用白色的胶布缠起来。胶布有些脏污了。但你又会觉得,他是个极爱洁净的人。他穿着中山装式样的外套,旧得发白,是勤洗的痕迹。围裙上除了修鞋常用到的鞋油,并没有别的污渍,套袖也是干干净净的。”当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段落中哪些字、词、句能表现出老董修鞋时的专注?(2)老董是一个怎样的人?(3)通过段落阅读,可以学到哪些小说中的写法?由于选文来自课外,因此习题如何制定完全具有开放性和随机性,而问题答案只需要和学生探讨交流即可,旨在营造课外阅读时的轻松氛围。

三、科学制定主题内容,有效进行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旨在把同一类型的文章类型通过短时高频强化增加学生的理解。一般来说,群文阅读的种类有古诗文言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就部编版教材来看,有些单元设置则根据主题,但是教师教授时,可以重新将单元内容整合,必要时把课内课外联系起来。如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可以把《司马光》《伯牙鼓琴》《囊萤夜读》等多篇课文融合起来,必要时辅之以课外文言文,如《智子疑邻》《买椟还珠》等。单单以《曾子杀彘》中前两句为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之市应该翻译为到集市去。反:通假字,同“返”,意为返回。通过课内课外一体化学习,教师教授学生不断巩固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何断句、如何理解。文言文中,虽然小学阶段对文言文翻译不做要求,但精准翻译是理解文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课下练习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作为目的,为小升初有机衔接做好保障。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用思维导图来把相应的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锻炼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应当注意从课堂上完善和扎实学生的基本功,构建课内和课外一体化学习模式,用兴趣来巩固基本技能,通过长期的练习,让学生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内和课外统一起来,真正服务于技能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月芹.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有效阅读整合[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0(9):97.

[2]涂娅丽.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2021(4):149.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语文学科小学阶段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