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基因对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2021-07-28 06:20庞海芍陈思远
关键词:徐特立校友红色

庞海芍,陈思远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红色基因作为文化基因的一种,是传递其对应的红色文化最基本的思想因子。自1940年在延安建立自然科学院以来,北京理工大学走过了80年的建校历程。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学校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红色基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北理工学子的成长。本文通过对毕业生校友及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大家对北理工红色基因的认同情况,以及红色基因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并对如何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形式,2020年7-9月通过微信平台先后在北理工北京校友群、上海校友群、河南校友群、陕西校友群、吉林校友群、日本校友群、美国校友群、在校学生群等发布问卷,共回收问卷519份。之后,召开了线上视频座谈会,共有20位校友参加;另特邀毕业校友、学校教师和学生、曾任校领导等10人进行“焦点访谈”。本次问卷调查的目标人群主要为北理工毕业生及在校生,其中男性315人、占60.69%,女性204人、占39.31%。年龄结构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参与调查者年龄分布比较广泛,但以中青年为主;45岁及以下累计75%占比最大,46岁及以上年龄的校友占比约1/4。

调查对象的入学年份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1976年之前1.35%,1977-1990年20.23%,1991-2000年9.83%,2001-2010年24.28%,2011-2020年44.32%。

调查对象毕业或就读的专业学院(1)专业所属学院以北理工2019年所确定的18个专业学院作为依据。由于北理工自1979年起有多次院系组织调整,因此在问卷中本题注明了要按照之前所学专业选择对应学院。分布如图3所示。其中,计算机学院、生命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由于转发至其大学生群,人数相对较多。

调查对象所从事的职业分布如图4所示。根据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企业工作27.36%、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21.97%、国防军工企业工作13.49%、政府机关工作6.36%、自己创业4.82%、海外工作2.31%、中小学工作1.93%,另有其他17.15%。

二、北理工的红色基因内涵及校友们的认同情况

2013年2月,习近平在兰州军区视察时提出了“红色基因”的概念。习总书记指出,西北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因此,对红色基因的解读和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红色基因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如吴娜从文化学角度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因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相结合而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基本文化单元”[2];杜玉波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内核和信仰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3]。笔者认为,红色基因是历史形成的、具有传承价值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文化因子。北理工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自1940年延安建校伊始就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延安精神、军工文化、徐特立教育思想为代表的红色基因。[4]

1.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艰苦环境下形成的崇高信念、先进思想和优良作风的高度凝练与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5]

在“自力更生、发展边区经济”方针的指导下,193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一所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1月,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建校初期,自然科学院不仅缺乏物资供应,也同样缺乏科技人才。在艰苦卓绝的境况下,自然科学院师生披荆斩棘,自强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马兰草造纸、新方法制盐、发现南泥湾,这些都是自然科学院师生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工作和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生动案例。[6]在此过程中,学校也形成了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北理工红色基因的历史根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历久弥新,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北理人在前进路上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在各行各业成就了一批又红又专的领军人物。

2.军工文化。北理工拥有历史最为悠久的军工属性,军工文化是北理工红色基因的独特属性。有学者指出,军工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7],“立足国防、报效国家”也正是北理工自建校以来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和办学原则。

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期,学校致力于培养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和军工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工业学院成为第一所国防工业学院,承担起服务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光荣使命。[注]1952年3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在《关于北京工业学院今后发展的方向及方针任务》的文件中指出:“一、北京工业学院逐渐发展为国防工业学院或国防工业大学(但校名不冠国防字样),并使之成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中新的高级技术骨干之主要来源。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兵工、弹药、汽车、坦克及航空等一般机械加工及其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校史编委会.培养科技干部的摇篮——北京理工大学发展史[C].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81.[4]

在“国家利益至上”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北理工创造了多项国防科技领域的重要成果,曾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等,在新中国军事科技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建校以来的近30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2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中国枪王朵英贤、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等43位院士和杰出国防科技工作者,北理工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8]。80载国防路,铸就北理工“立足国防、报效国家”的军工魂,代表了每一代北理人的共同追求,是北理工红色基因的鲜明特征。

3.徐特立教育思想。徐特立同志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奠基人。[10]徐老是延安自然科学院任期最长的院长,对自然科学教育提出了许多远见卓识,如自然科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自然科学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自然科学教育的发展要走教育、科技、经济“三位一体”的道路。[10]徐老在研究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的关系后,提出: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建设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11]正是在这些教育思想的正确指导下,自然科学院与边区的工厂农场建立了密切联系,开创了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新时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也一直坚持“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提升为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12]。此外,徐老主张的勤俭办学、民主治校,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等思想都对北理工的校风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13]

4.校友对北理工红色基因的认同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校友对以上三大红色基因表示认同。当问到“您认为北理工红色基因中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时,68.53%的调查者选择了“延安精神”,79.73%的人选择了“军工文化”,55.41%的人选择了“徐特立教育思想”。此外,在3.86%的其他选项中,有人填写了“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爱国、求真、务实”和“延安精神、军工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

座谈时发现,由于军工文化和学子们的学科专业、专业实习、毕业后的工作内容等密切相关,因而认同度最高。对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入学年份的学生对军工文化的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图5)。1977-1990年入学的学生对军工文化的认同感较低,原因之一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同时,北理工也开始进行“由单一军工专业转变为军民结合型专业、由封闭型办学转变为开放型办学”等“五个历史性转变”。[14]80年代末期,社会上曾出现“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调侃,军工行业不景气、毕业生改行也成为时尚,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对军工文化的认同。

延安精神根植于学校的诞生、发展历史,校史教育、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得校友们知之较多,对不同入学年份学生的影响比较稳定。相比之下,虽然很多校友在校读书时经常光顾位于中心花园的徐特立塑像,但对徐特立的教育思想知之甚少。不同入学年份的学生对徐特立教育思想的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2011-2020年、1991-2000年两个时段入学者对徐特立教育思想的认同感最高;2001-2010年、1977-1990年入学者认同度居中;1976年之前入学者认同度最低(图5)。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认同度和不同时期学校对徐特立教育思想的重视程度有关,徐特立铜像、徐老的题词碑“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先后于1986年9月、1995年9月落成于北理工中心花园。伴随着良乡新校区建设,2008年学校在良乡建成了以徐特立命名的图书馆,一层大厅立有徐特立雕像,三层大厅设有“老院长徐特立纪念展”,图书馆前立有“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石碑等。此外,不同时期学校也组织开展了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出版有《徐特立文存》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加强宣传徐特立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三、北理工红色基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北理工的红色基因延安精神、军工文化、徐特立教育思想等,不仅融入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对校友们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红色基因对学生成长有益影响程度不同。问卷通过矩阵量表请调查对象对“北理工红色基因对毕业生在11个方面的有益影响程度”进行打分,结果见图6、图7。可以看出,红色基因对学生成长既有影响较大的方面,也有影响较弱的选项。具体而言,北理工红色基因对学生发展的有益影响很大的有“严谨求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爱国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奉献精神、服务国家的价值观”,平均得分依次为4.42、4.31、4.31、4.31;影响比较大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平均得分分别为4.24、4.18、4.09;而 “国际视野”“改革开放意识”“职业生涯选择”“领导力”方面的影响较弱,均低于4.0分。

对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红色基因在一些方面的影响与入学年代存在显著相关性。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严谨求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为例,1990年前、2000年前入学的北理工毕业生选择此两项的得分显著高于2000年后的评价。同样2000年前入学的北理工毕业生更具有“奉献精神、服务国家的价值观”,得分显著高于2000年后的评价。再以“国际视野”为例,2010年前后“北理工毕业生更具有国际视野”(P=0.021)”t检验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2010年后入学的北理工毕业生 “国际视野”的得分显著高于2010年前入学的毕业生(图8)。此外,红色基因对毕业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重要影响以及对职业生涯选择有重要影响与入学年代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对入学年代早的学生影响更大。而“北理工毕业生更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则恰恰相反,与入学年代存在显著正相关。

参加座谈会的校友普遍认为,这个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情况。一位80年代在北理工求学、现就职于某大型国有企业的校友Z说到:“从小就喜欢军工,北理工从延安发展至今,对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对整个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企业人非常自豪。咱们北理人非常显著的特质是做事比较扎实、工作非常靠谱,但在创新能力和领导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与学校地位不太相称。”一位90年代在经济法专业学习、毕业后一直在兵器系统工作的校友W谈到:“在兵器系统工作20多年,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始终觉得所从事的事业同党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是由于军工保密的关系,北理人比较传统,善于埋头苦干,向内看的多一点,向外看的少一点”。一位2012年从材料学院电子封装专业毕业、留学美国后又回母校工作的年轻校友H说到:“留学海外更加觉得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生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物质条件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不变的,需要代代传承。”谈到国际视野,他说:“海外的北理工校友相对于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数量少一点,这也许和学校文化对国际视野影响力弱、国防专业特性等有关。但在海外的北理工校友非常团结,互帮互助,这种团结和校友们对母校有更加深刻的文化认同密切相关。”

校友们的职业选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军工文化这一红色基因对毕业生发展的影响。从校友们的职业分布看,从事国防军工等企业工作、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的毕业生数量较多,而政府机关、海外发展、自主创业的人数相对较少。一位2015届的研究生校友提到,“所在研究生班级50个同学,有将近40人进入航天、兵器等国防军工行业工作”。一位计算机学院2010届研究生现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校友座谈时说:“北理工毕业生在政府机关及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工作的人比较少,工作中很少碰到,希望学校加大文科建设,多向政府机关核心岗位输送人才。”

笔者也认为,一方面,红色基因的确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在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红色基因如何在新时代汲取更多的文化滋养,不断与时俱进,更具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等也需要我们加以深入思考。

2. 不同载体留给北理工学子的红色基因印记各具特色。为了解不同的红色基因载体对学子们产生的影响、留下的印记,问卷特设置了题目“反映学校红色基因的下列载体对您产生有益影响的程度如何”,调查结果见图9、图10。从结果可以看出,对学子们影响最大的三类红色基因载体是“校史、校风、校训、学风、文化氛围等精神文化”“国防专业特色及科技成果”“北理工在社会上的形象和认可度”,分值依次为4.42、4.36、4.31;其次是“第一课堂课程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思政政治教育”“著名校友的影响”;再次是“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校园物质文化”等。

分析原因,学生们在大学生活学习数年,红色基因的精神文化可以熏染到全体学生因而影响最大;鲜明的国防专业特色是绝大多数学生熟知的,作为北理工的学生或校友,也大都关心学校的社会形象,因而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比较大。相比之下,第二课堂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难以覆盖到全体学生;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也是伴随着“985高校”工程建设才得到了很大改善,因而在统计意义上这些载体的影响力分值相对偏低。

虽然调查显示的影响程度不同,但不同载体留给北理工学子的印记各具特色,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座谈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留言中,校友们多次提及对“中心花园的徐特立塑像,中教门前的延安石,‘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碑文,国防军工专业特色,参观校史馆、实验室,听著名校友报告,老师的言传身教,军训,暑期延安社会实践,德育答辩”等记忆深刻。如1994级经济法专业的校友Y说到:“大学四年校园的雕塑、石碑题词、任课老师严谨认真的精神和态度……都给我很大的影响。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大二暑假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暑期延安社会实践。 当两位老师带着我们一行18位同学真正来到了延安,看到了宝塔山,看到了延河水,走进了纪念馆,走进了延安大学,看到了一排排窑洞……,书本上看到的历史立刻变得生动鲜活,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特别是来到盘龙镇,当年盘龙战役的所在地,看到当地百姓生活依然非常贫困,教育条件十分落后……回校几人一起撰写了《延安地区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出路》调研报告,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那次暑期实践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很大。”自动化专业2008级校友R回忆到:“我们全班当时照的毕业照,就是在徐特立像前边,我们认为这是最能代表北理工特色的一个地方。”多位校友提到徐老的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把它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一位教育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说到: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徐特立思想中 “以身为范”“不用一个模子塑造人”等理念都对自己后来从事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位2013年就读宇航学院、现在人文学院求学的研究生L说到:“读大学之前,其实对爱国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有点懵懵懂懂,进入大学之后接受了很多熏陶。如刚入学时学院就组织我们参观了实验室、校史馆,军训时邀请了一些专业校友来做讲座,后来去军工厂参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参观航空航天的展览等,特别是看到我们学校自己研制的一些科研成果,很容易让人产生自豪感,非常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学校氛围的长期熏陶中,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就逐渐形成。同学们在德育答辩时提到的人生追求,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挺感人的。”

多位校友都提到了当年上课的老师、导师言传身教给自己的深刻影响。如“毛二可院士的自行车”“王越院士的课”。材料学院2008级毕业生也谈到了马壮老师、赵修臣老师等艰苦奋斗、开创电子封装专业的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一位本科毕业于哈工大、硕士就读北理工教育学的毕业生Y谈到:“北理工的红色基因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的浸润,处在一种‘学以精工、德以明理’的文化氛围中,很自然地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作为研究生,导师身上严谨治学、正直为人、踏实肯干、勇敢担当的品格和德行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在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我从来不对工作推诿塞责,一直兢兢业业、认真做事,我认为这得益于校园文化中红色基因的传承和来自导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熏陶与培养。”

还有几位校友谈到在北理工申请入党、上党课、参加“一二·九”合唱、唱校歌的经历,觉得自己身边、同班同学申请入党的比例比较高。有学子在问卷调查中留言:良乡校区的坦克和丰富的党组织活动,增强了我的爱国爱党情怀,对入党充满向往。

不难看出,红色基因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不同路径各有特色,对红色基因的传承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们身处其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载体在一代又一代北理工学子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四、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创办和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培育了一大批高校的红色基因,如由陕北公学演变而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与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及华北大学农学院血脉相连的中国农业大学;新中国打造的一批国防院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红色基因只有在传承和创新中才能保持活力,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高等学校的红色基因如何进行传承和创新,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客观看待红色基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正本清源,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先进性,充分肯定其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挖掘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重视领导力、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塑造和培养。曾经担任过北理工及数所高校领导的Y谈到:延安精神本身就包含有创新、开放的内涵,当年延安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及国际友人前来投奔,足以说明其先进性,因此要全面深刻理解延安精神。毕业生们也谈到:不要一提红色基因,好像就是传统保守的一个代名词。创新也是红色基因的内涵之一,当年我党在延安创办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之举。当今社会全球化、高科技、互联网、智能时代等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充分挖掘红色基因的新价值、发挥新作用。

2.大力弘扬和宣传高校的红色基因,扩大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影响力。相比较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学以及清末民初创办历史较早的一些大学,共产党创办的高校历史较短,红色基因在社会上的影响有限。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北理工的校友对学校的红色基因有较高的认同度,但是社会大众、其他高校对北理工的红色基因了解不多,高校的红色基因特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待加强。以延安精神和徐特立教育思想为例,校友的认同率分别为68.77%和55.34%,特别是对徐特立教育思想,北理工学子们的了解比较有限。在中国教育史[15-16]、中国高等教育史[17]等相关教材中,对红色基因高校如自然科学院、无产阶级教育家如徐特立教育思想等均着墨不多。在问卷调查中,毕业校友建议最多的词频是“宣传红色基因”。如北理工的校友建议:要加强北理工的国防元素宣传,这是学校的最大特色,国防元素就像一顶美丽皇冠上闪闪发光的宝石。因此,以校庆为契机,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为契机,各高校加强对红色基因的宣传,加强对红色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扩大红色基因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十分重要。要让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批高校、第一批国防院校、第一批艺术院校……写进历史、深入人心。2019年11月,由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安大学这9所诞生于延安的高校共同成立的“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18]

在宣传和弘扬红色基因的形式上,也要与时俱进,多采用互联网、公众号、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新手段,以吸引00后大学生们。事实上,近些年高校已充分认识并加强了新媒体的宣传和教育作用。[19]如北理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场大阅兵,为国铸剑有我!北京理工大学向祖国报到!”获得了10万以上的阅读量;“京工拾光工作室”运营的某视频网站官方账号中,视频“‘北理工1号’卫星发射成功!闪亮苍穹!”获得了2.5万的播放量。今后可以推送更多的红色基因文化宣传作品。

各高校也可以通过加强同校友的联系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认可度。如宣传优秀校友的事迹,邀请著名校友报告,既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也可以加强校友对母校的文化联系和传播。

3.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精神文化层面,要继续加大对红色基因高校校史、校风、校训、学风、文化氛围等精神文化的弘扬。如2010年,北理工将校训确定为“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确定为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则被确定为学风,以此共同构成北理工精神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物质文化层面,要继续加强建设富有红色基因特色的文化景观。如北理工校史馆,校园的徐特立塑像,校训、校风、学风等系列雕塑,“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景观石,延园餐厅的名称,《理工赋》,良乡校区里摆放的坦克等,这些充满人文气息和红色基因的校园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毕业后成为对母校深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学时参观校史馆、国防专业特色实验室、科研成果等,均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记。

4.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调查中很多校友回忆了大学时光印象深刻的教师,他们的言谈举止往往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要高度重视第一课堂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可以将高校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案例,也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红色基因得以代代传承和弘扬。

打造第二课堂教育的“红色教育”品牌。如北理工积极开展“红色”实践,依托革命老区、国防军工企业和学校办学旧址的红色教育资源,先后建立了9个高水平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让更多学生加入暑期社会实践。2019年暑假期间,学校共有1 000支团队、12 000余名师生赴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9个国家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参与实践师生总数、团队总量均居北京市高校首位。[20]自2003年创办以来,坚持17年开展的“德育答辩”制度也是北理工思政教育的一项特色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影响。

总之,延安精神、军工文化、徐特立教育思想既是北理工独特的文化特征,也是北理人共同的精神纽带。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从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寻根溯源、正本清源;创新红色基因,可以从时代汲取前进的智慧,与时俱进,志存高远。

猜你喜欢
徐特立校友红色
红色是什么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红色在哪里?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追忆红色浪漫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徐特立长征中发明“拉着马尾巴行军”
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