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及t-P1NP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中的评价作用

2021-07-29 02:25朱义芳池继敏黄玉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年14期
关键词:性骨折胶原骨质疏松症

郭 莉,邹 明,朱义芳,池继敏,黄玉霞

四川省骨科医院检验科,四川成都 610041

骨质疏松为临床老年人群常见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结构改变、脆性增加、极易骨折为特性的系统性全身性骨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与多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激素、营养等,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以测量骨密度为其诊断金标准,但骨密度改变较为滞后,对早期骨质改变有局限,另影像学检查仅对骨、骨结构改变作诊断,仍受限[1]。随后有研究提出,检测其血液指标在疾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2]。国内外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记物的骨钙素(BGP)、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水平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且骨代谢标记物能反映早期骨量的变化及骨代谢的情况,有助于疾病诊断及后续治疗[3]。上述指标除诊断疾病外,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预测尚不可知。为此,本文将探讨BGP、β-Crosslaps及t-P1NP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由本院诊治的骨质疏松患者93例为骨质疏松组,选择同期50例无骨质疏松者为对照组,骨质疏松组男41例,女52例;年龄61~82岁,平均(71.52±4.52)岁;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62~83岁,平均(72.12±3.55)岁;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相关骨质疏松诊断标准[4];(2)年龄超过60岁;(3)纳入研究前90 d未服用过影响骨代谢性药物。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2)严重器质性病变;(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2方法 抽取所有受试者空腹12 h以上的晨静脉血2 mL,静置30 min后,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BGP水平(试剂货号2018120311)。使用抗凝管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4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保存于-20 ℃冰箱中,采用01-X6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购于广州光仪生物有限公司)检测β-Crosslaps(试剂货号11972308)及t-P1NP(试剂货号29337906)水平。上述实验所用试剂盒购于四川省创世亚中医疗仪器有限责任公司。随后对骨质疏松组采用骨折风险评价工具(FRAX)[5]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并分为易骨折组与不易骨折组,再比较上述指标水平。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Speaman相关性分析BGP、β-Crosslaps及t-P1NP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BGP、β-Crosslaps及t-P1NP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价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BGP、β-Crosslaps及t-P1NP水平比较 骨质疏松组患者BG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rosslaps与t-P1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BGP、β-Crosslaps及t-P1NP水平比较

2.2易骨折组与不易骨折组BGP、β-Crosslaps及t-P1NP水平比较 根据FRAX评价9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易发生骨折占9.68%,84例患者不易发生骨折占90.3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骨折组BGP水平低于不易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rosslaps与t-P1NP水平高于不易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易骨折组与不易骨折组BGP、β-Crosslaps及t-P1NP水平比较

2.3BGP、β-Crosslaps及t-P1NP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相关性 β-Crosslaps及t-P1NP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呈正相关关系,与BG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52,P<0.05)。

2.4BGP、β-Crosslaps及t-P1NP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 β-Crosslaps的ROC曲线对骨质疏松骨折风险预测价值最高,其次t-P1NP、BGP;最佳阈值依次为0.50 μg/L、57.55 ng/mL、 2.28 U/L;均P<0.05。见图1。

图1 BGP、β-Crosslaps及t-P1NP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ROC曲线

3 讨 论

骨质疏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早期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常被忽视,原因在于其临床表现与骨病变程度呈非一致性表现。另有研究表明[6],骨代谢标志物在鉴别不同类型骨质疏松性骨折、骨骼评估、预判骨折愈合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骨代谢标志物能反映人体骨代谢改变程度、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常见骨标志物为β-Crosslaps及t-P1NP。β-Crosslaps属于骨唯一胶原成分,是骨吸收特异性指标,该标记物已被我国骨科学会纳入骨质疏松骨折疾病的诊疗指南中作其灵敏指标,可较好地反映骨骼代谢不同阶段的状态与评价疗效。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破坏细胞骨吸收活性显著增加,大量的血清β-Crosslaps入血,引起水平增加,且该因子水平增加提示患者骨吸收程度增加[7]。t-P1NP是总1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其水平高低可反映1型胶原的合成速度及骨转换的活跃度。有文献表明,对于老年人群这一特殊群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率更高,主要是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后,骨质脆性增加,从而增加骨折风险[8-9]。也有研究者指出,β-Crosslaps及t-P1NP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有关,可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早期参考[10-11]。BGP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可通过该因子了解成骨细胞状况。有研究表明,BGP水平随人体年龄及骨更细率的变化而不同,骨更新率越慢,BGP水平越低[12]。本文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患者β-Crosslaps与t-P1NP水平高于对照组,BGP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水平较高,其骨量丢失速度较快,且骨更新率较低;这与部分研究结果相似[13-14]。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骨代谢指标(β-Crosslaps、t-P1NP、BGP)对患者出现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对所有骨质疏松患者进行FRAX评价,FRAX是临床常用评价患者十年内发生骨折风险的系统,操作便捷,对健康者与患病者均有骨折风险预测能力,可靠性高。本结果显示,9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易发生骨折占9.68%,其余患者不易发生骨折;根据FRAX评价结果将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易骨折组与不易骨折组,结果显示,易骨折组BGP水平低于不易骨折组,β-Crosslaps与t-P1NP水平高于不易骨折组;表明易骨折组BGP水平更低,β-Crosslaps与t-P1NP水平更高。将上述因子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β-Crosslaps及t-P1NP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呈正相关关系,与BG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患者血清β-Crosslaps、t-P1NP水平越高,BGP水平越低,则患者发生骨折风险越高。再深入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β-Crosslaps、t-P1NP、BGP 3者均可预测患者骨折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质具有诊断价值,且β-Crosslaps的ROC曲线对骨质疏松骨折风险预测价值最高,其次t-P1NP、BGP。总之骨质疏松患者,β-Crosslaps水平越高,患者骨量丢失越多,结合3种因子可作为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预测指标[15]。当患者β-Crosslaps、t-P1NP、BGP水平异常时或短期内出现变化,可加以防范,避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

综上所述,BGP、β-Crosslaps、t-P1NP可早期判断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风险,且血清β-Crosslaps、t-P1NP水平越高,BGP水平越低,则患者发生骨折风险越高。

猜你喜欢
性骨折胶原骨质疏松症
牛跟腱胶原与草鱼皮胶原的结构表征及自组装行为比较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超负荷运动时当心疲劳性骨折
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及转归分析
胶原无纺布在止血方面的应用
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红蓝光联合胶原贴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葛根素对大鼠受损颈总动脉MMP-2和Ⅳ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从治未病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