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与地区协同发展的大遗址阐释与展示的技术路径
——以周原遗址为例

2021-07-29 09:3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6期
关键词:遗存片区遗址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 唐 薇

0 引言

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活动中,阐释与展示是实现其社会效益、发挥科普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阐释项目的设置与布局不仅决定了遗址价值传播效果的优劣,同时也对地块周边区域产生影响。展陈场馆项目,遗址现场展示项目,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配套项目的选点应在深度调研地区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条件、建设规模、社会人口、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等合理策划,以实现文化旅游带动地方发展的目标。

周原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当下大遗址保护利用如何实现与地方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相较我国同时期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其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周原遗址被认为是周人早期都邑“岐邑”所在、灭商前周人的聚居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北至岐山脚下,南到扶风县法门镇的庄白,东到法门镇的樊村,西到岐山县的岐阳堡,东西长约5km、南北宽约3km。周原遗址约100km2的规划范围内分布着120余处村庄,其保护利用和地方发展之间呈典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

1 地区发展的背景与诉求

遗址区域跨越扶风县、岐山县两县的行政管辖范围,且分布规模大致相当。周原遗址内分布着120余处村庄,涉及扶风县法门镇、岐山县京当镇以及青化镇,其中行政村24处,支柱经济多为粮、果、畜产业。多处遗址局部或大部被村庄占压,村庄中无高层建筑,分布少量工矿企业。周原遗址公园规划范围内现状土地利用性质包括农田用地6200hm2、村镇建设用地1000hm2、林草用地1800hm2、工矿用地42hm2、道路用地156hm2、水域用地97hm2,其中农田用地占66%以上。

扶风、岐山两县都有推进现代化,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镇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与百余处村庄共生的大遗址虽带来保护难题,但又是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

2 遗址阐释的内在条件

2.1 遗产要素的复杂性

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范围面积约103km2,遗存点广泛分布于乡村环境,类型多样,考古研究深度不一,情况非常复杂。周原遗址本身的考古工作长期持续,给遗址展示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同时也是遗址对外展示面临的新课题。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发现遗址区可分为114个聚落功能区(见图1),包括商文化时期功能区5个、先周时期功能区20个、西周时期功能区89个,上述功能区又可进一步分为单纯居址区、单纯墓地区、居葬合一区及居葬相对分离区。

图1 遗存聚落功能区分布影像

除从宏观层面认识遗址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脉络外,对大遗址阐释与展示的策划应在整体框架指导下落实到实物层面,由大量丰富详实的遗存、遗物信息向观众传播遗址的内在价值。周原遗址各功能区内部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遗迹。周原遗址遗迹依据功能,主要由墓葬、手工业作坊、建筑基址、窖藏及车马坑、城墙、池渠、道路遗址7类构成,与周原遗址的历史环境和出土文物共同构成遗产物质要素。

2.2 价值阐释的多解性

对价值主题及价值支撑物证进行梳理,制定价值阐释主题框架(见表1),反映大遗址价值阐释的普遍特点:①遗址的内在价值由不同类型的价值载体共同反映;②不同类型的价值载体适合的展示方式不一样;③同一类型的遗存数量众多,对整体价值的支撑作用不同。

表1 价值阐释体系规划

3 阐释与展示策略的制定

3.1 制定两级评估体系

通过对遗存信息的初步整理,可知将已知的全部遗存进行展示不现实,且从观众的认知和体验方面来说也不可取。大规模筛选会涉及评估标准和评估范围的界定,针对周原遗址的特点采用两级评估方式。

1)第一级评估 在聚落功能区层级下对规模、复杂性、代表性遗存数量等方面进行评估,以相对价值较高的功能区分布情况确定周原遗址的重点展示片区,以确定周原遗址的整体展示结构。

2)第二级评估 在片区层级下针对遗存本体进行评估,从价值代表性、考古工作深度以及外在的交通、环境状况等方面出发确定周原遗址的重点展示对象,策划周原遗址的具体展示项目。

3.2 整合地方资源的总体空间布局

遗址区域主要依靠穿越南部的关中环线连接对外交通,形成东、西2个出入口,避让遗址保护范围分别布置2处大型文化设施,即遗址博物馆、周文化体验中心。东西出入口组团的设置既提高了大规模遗址公园的展陈水平,又兼顾两县资源的平衡。

重点展示片区的布置要同时照顾到两县重要遗址点的选取,综合考虑观众的参观和认知体验,区别不同重点展示片区的价值侧重点,控制参观路线长度。根据评估结论,设置岐阳先周遗址展示片区、凤雏周城遗址展示片区、云塘作坊遗址展示片区、召陈宫殿遗址展示片区四大重点展示片区。在价值侧重点方面,4个片区分别体现商周社会变迁、周城格局、手工业作坊、社稷建筑和宫殿建筑等主题。

基于“整体保护”理念,遗址相关环境是遗产构成不可分割的要素,是遗址阐释框架中的重要展示对象。大遗址宏大的规模、复杂的遗迹、长时间的延续表明其选址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条件必有其独特优势。在遗址北侧的西观山布置观景点,以方便观众形成对遗址环境的整体认识,同时结合展示服务设施的布置,提升遗址阐释水平和观众体验。至此,遗址公园形成3处服务组团和4处重点展示片区的总体空间格局(见图2)。

图2 总体空间布局及遗址展示分级规划

3.3 “以点带面”的现场展示策略

根据公园总体布局,遗址现场展示分为4个主题片区,每个片区选取1~2个重点展示遗存,结合主要参观路线的通达性选取4~8个一般展示遗存,遗存标记点根据现场展示条件确定。片区内部现场展示点应依据评估结论进行分级展示(见表2)。

表2 展示点展示方式及设施分级配置

1)针对重点展示的遗存 需在外围建立保护围栏,范围应包含遗存的全部要素,考虑周边环境及设施的建设用地,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如车行道路、停车场。展示区内应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遗址阐释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展示方式和阐释手段。

2)针对一般展示的遗存 需做好本体保护工作,对周边场地进行适当清理,采用最能反映遗存特点的展示方式进行现场阐释,保证主要人行路通达。

3)针对不方便展示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存 设立解说牌进行标记,应说明遗存名称、类型、出土器物及其保存地点、简要图示等,保证次级人行路通达。

遗址环境展示除可通过西观山的全景观景点俯瞰区域地貌特征,还可利用主要参观流线附近的祝京水库展示相关历史水系的面貌,在周文化体验中心展示相关历史动植物资源等。历史环境构成要素的展示既体现阐释手段的多样性,又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

考古工作本身是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的前提条件和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对观众进行科普教育最直观的场所。考古现场展示可结合考古工作计划和实际条件择时择地开展。

遗址本体展示(原状展示、地表模拟展示、地表标识展示)、遗址环境展示和考古现场展示共同组成遗址现场展示系统。

3.4 惠及地方文化建设的场馆设置

场馆综合展陈是除遗址现场展示外的另一个重要展示方式,可利用陈列、多媒体、互动体验、教育培训、纪念品与文创产品等多种手段达到遗址阐释的效果。除了东、西入口的文化设施组团外,规划于四大重点片区分别设置主题展示馆:召陈建筑基址展示馆、云塘手工业遗址展示馆、凤雏周城遗址展示馆、岐阳先周遗址展示馆。通过改造和新建场馆丰富遗址区文化活动,带动周原遗址背景下的乡村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主题展示馆在保护范围内,其选址和建设有以下原则:①利用现有设施,尽量减少工程建设量;②选择隐蔽位置,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减小体量和视觉影响;③靠近重要现场展示点,便于观众就近参观。

3.5 促进产业发展的利用方式

对严重威胁遗址安全的村庄实行“精准”搬迁政策,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规划调控的方式,逐步实现居民外迁,降低人口密度。在规范和约束的前提下,遗址区大部分居民可继续生产生活,若条件适宜,可引导其发展文旅产业,参与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相关活动。

按照“每片区一处”原则选取靠近展示点、利用条件较好的村镇设置4处村镇旅游服务区,分别位于齐镇村、云塘村、凤雏村、岐阳村。鼓励居民发展休闲农家特色产业,为游客提供特色餐饮、农家民宿、民俗体验、旅游纪念品售卖等服务,以及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以遗产价值为起点,深入挖掘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全域化整合乡村资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4 结语

针对周原遗址占地面积大、遗存数量多的特点,根据遗存分布区域因地制宜采取“多中心、多片区”空间特征,实施半开放的管理运营方式,缓解用地矛盾。遴选重点展示片区、重要遗址点,构建层级分明的展示体系,结合当地资源设置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并培育相关产业。在遗址阐释系统组织方面,应基于遗产价值深入分析,根据地方发展的现实条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落实遗址阐释与展示的具体项目,带动当地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等方面工作。规划策略制定具有“因地制宜”特点,但其背后的技术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期望在遗址保护利用和地方协同发展的实践中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猜你喜欢
遗存片区遗址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