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价值认知体系下的羊楼洞古镇保护与发展*

2021-07-29 09:3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徐新云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6期
关键词:羊楼洞古镇茶叶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 徐新云

0 引言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疆域和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区域具有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为针对性保护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资源,我国各行业、各部门通过公布各类保护称号,建立代表不同维度的价值认知和保护管理体系。部分特别重要的文化遗产可能具有多重保护身份,以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古镇为例,其同时具有文物、建设、农业等不同行业领域的保护称号,为实现整体保护,需要在价值认知、遗产构成方面进行统筹整合,并针对可持续发展需求制定保护对策。

1 羊楼洞古镇概况

1.1 总体概况

羊楼洞古镇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赵李桥镇东南,坐落于幕阜山西段余脉北麓平畈盛产茶叶的松峰山下,因地貌万山如羊、泉洞众多、街市茶铺馆楼林立而名羊楼洞。羊楼洞古镇是文献所载“芙蓉仙茶”(松峰绿茶)出产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因茶叶贸易兴盛于清道光及清咸丰年间,主要出产压制砖茶。在近代粤汉铁路修通前,羊楼洞古镇出产茶叶均由独轮车或人力运输,通过山间道路至邻近的新店码头后转运至汉口。铁路通车后,羊楼洞古镇出产茶叶可直接运至赵李桥镇上火车通过轮渡到汉口,其后晋商将茶叶交予驻汉办事处运往蒙古、俄国等地。

1.2 空间格局和遗存类型

羊楼洞古镇在清末民国期间达到发展顶峰,成为地区茶叶贸易的中心。古镇占地规模大、人口多,其总体格局以谷口四山(南部松峰山、得胜山、马鞍山,北部北山)之间平缓坡地为依托,以三川水系(西部凉荫港、中部松峰港、北部石人泉港)为骨架环绕提供水源保障,以住宅、店铺集中分布的石板街为中心,边缘区域为宗祠、寺庙,外围分布多片茶厂加工片区,各茶庄之间以线形运输路线连接,并通过渠上石桥与古街区域连通(见图1)。古镇的历史遗存主要包括明清石板街(3段,共计约1000m),百余栋文物建筑、传统民居建筑,多处桥涵、井泉与碑刻等。

图1 20世纪30年代羊楼洞镇风貌

1.3 古镇历史沿革

1.3.1 萌芽期(明万历时期)

羊楼洞古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400多年历史,该时期主要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商品经济萌芽,发展相对缓慢。

1.3.2 发展期(清乾隆时期)

清代晋商和广东茶商在当地开设茶叶作坊和商号进行茶叶贸易。该时期出现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工场手工业,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加,处在商品经济以及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1.3.3 鼎盛期(清代末年时期)

五口通商后,粤商和俄、英、日、德等国商人在此竞相占地建厂。光绪年间,羊楼洞各种茶场多达200家,其成为湖北砖茶集中产地,已发展成为兼具茶叶加工基地、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双重职能的商业重镇。

1.3.4 停滞期(民国时期)

1937年,受战争影响,羊楼洞茶坊、茶庄相继倒闭,古镇茶叶加工、茶叶贸易等产业发展停滞。古镇部分街道和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其商业功能逐渐衰败,向功能单一的生活性街区转变。

1.3.5 转型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镇产业功能彻底改变,不再以茶叶加工和贸易为主。古镇街道由商业功能转变成为纯生活功能。城镇形态发生变化,由“一街一镇”发展为“新旧两街并置”。城镇中心由老街转移到新街。观音街取代了老街在古镇的主体地位,成为城镇新发展核心,新建城镇和公共设施多围绕观音街分布。

2 多维度的价值认知视角

羊楼洞古镇因其丰富的文物资源、优美的山水环境、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乡土景观,分别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外,羊楼洞古镇还是万里茶道文化线路中同时具有加工、贸易、集散功能的重要茶道节点集镇,特别是在近代俄商主导茶叶贸易后,羊楼洞古镇成为最重要的茶产区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2019年作为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万里茶道文化线路遗产点,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万里茶道”。这些不同的保护称号分别代表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学科体系、不同文化背景对同一处遗产的价值认知,分别对应羊楼洞古镇不同价值承载要素的类型、数量及组合关系(见表1)。

表1 羊楼洞古镇的多维度价值认知体系框架

2.1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信息和物质遗存保护

羊楼洞古镇的庙场街、复兴街是文物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其中保存较好的石板街巷及沿街的茶庄、商铺、宅院等近百处文物建筑院落被集体列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其价值认知视角可以参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所确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在此认知基础上,其保护对象包含反映清代至民国时期羊楼洞村历史信息的建筑、街巷、桥梁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见图2)。

图2 石板街及沿街建筑

2.2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风貌保持和传统文化传承

赵李桥镇羊楼洞村作为保存文物相当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而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价值认知视角包含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方面,参照国际社会乡土建筑遗产的群体性、地域性、连贯性、传承性、适应性等方面的评价(见图3)。在此认知基础上,其保护对象应包括社会结构、文化信仰、功能空间、物质遗存等方面的传统要素。

图3 村落整体风貌

2.3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茶树种植栽培和茶叶制作传统工艺流程

羊楼洞古镇因其具有历史悠久的砖茶文化和砖茶制作工艺,故农业部将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价值认知视角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对于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此认知基础上,其保护对象应包含体现人地互动传统智慧的茶叶生产、制作流程和技艺,如茶树栽培、土壤改良、虫害防治、抗涝抗旱的种植环节,以及茶叶加工制作的初制、渥堆、复制、压制、烘制、贮存等工序环节。

2.4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文化线路整体框架下的价值支撑

“万里茶道”沿线分布茶园、村落、古道、工厂、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院、宅院等各类代表性历史文化遗存,共同构成反映茶叶生产、运输、贸易完整环节的文化线路遗产整体。羊楼洞古镇是位于万里茶道生产路段的加工类、商贸类遗产点,其价值认知视角为在近代社会变革、长距离跨区域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羊楼洞这一节点如何对万里茶道文化线路的整体价值作出支撑。在此认知基础上,其保护对象应包含反映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集散、运输、贸易等全过程的各类经济、生活、文化要素。

3 价值载体要素整合分析

上述不同价值认知视角下,其相应的价值载体要素存在区别,但对同一处遗产羊楼洞古镇来说,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整合载体要素的基础上进行整体保护。这种整合的切入点需要回归到遗产自身的“功能”“物质”的相互统一上来。

从功能层面分析,作为以茶叶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乡土聚落,羊楼洞古镇的要素历史功能类型应包含3个方面:茶业经济历史功能,包括茶种植(茶山)、茶加工(茶庄、茶场)、茶运输、茶商务(商号、商铺)、茶管理(厘金局);乡土生活历史功能,包括居住(民居)、服务(商铺、集市)、加工(手工业作坊)、生活保障(水系、农田、茶园);文化认同历史功能,包括宗教信仰(寺庙、教堂)、公共服务(小学、积善堂、观音泉)等。

从物质层面分析,羊楼洞古镇的构成要素应包含:人工物质遗存要素,如街巷场地、建筑院落、港渠设施;自然环境要素,如松峰山历史茶山、三川历史水系;技术工艺要素,如青砖茶、米砖茶加工制作工艺。这些要素的组合应反映其种植、加工、运输、商贸功能的茶业经济完整环节,以及居住、交通、管理、服务、祭祀、教育功能的生活需求。各类要素因其基本属性、历史功能、构成内容不同而具有相应的特征指标(见表2)。

表2 羊楼洞古镇构成要素的属性、内容及指标分析

4 可持续发展的保护需求与对策

不同维度的价值认知需要在价值载体要素层面、保护管理需求层面进行整合。羊楼洞古镇保护管理绝不应停留在物质遗存的静态保护层面,而应提升至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层面。在分析羊楼洞古镇的发展演变规律基础上,总结其整体的保护管理至少应包含4个层面的需求,即外在可见的传统商业的自然地理条件,乡土聚落的物质空间形态,内在支撑茶产业的经济文化主题,人、茶、镇的活态依存关系,互为表里、相互统一。

4.1 形成基础:传统商业的自然地理条件

羊楼洞古镇宏观上位于江汉平原与东南幕埠山区丘陵地带之间的茶产区,所在区域地理气候适宜茶叶种植,是“万里茶道”在我国南方的重要起点之一;微观上所处地理位置“陆扼潇汀咽喉,水控江夏通衢”,处于山区谷口边缘便于茶产区的内运收,邻近潘河航运水系便于外运陆水交通转换。在此自然地理条件下,羊楼洞古镇长期以来形成茶业种植和加工的传统商业经济模式,成为茶叶运输线路的地理交汇、路线转换的重要节点。大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可以结合万里茶道文化线路的整体保护框架,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线管控体系进行整体控制。

4.2 演变过程:乡土聚落的物质空间形态

羊楼洞古镇为鄂、湘、赣交界地区的山区谷口乡土聚落,山林、水系、农田、茶园等乡村景观环境要素依然保留。整体聚落形态因地制宜,依托山脚缓坡区域逐步向外扩展形成团状集镇或点状村落,街巷、建筑等随形就势分布,逐步向外扩张形成集镇,符合鄂南山区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肌理、建造的特征。清代末年至民国期间,羊楼洞发展成为大规模砖茶加工制作的集镇,在乡土聚落的外围建设茶庄片区,反映了在传统作坊手工制茶向大规模机器制茶加工技术发展的近代化变革推动下,羊楼洞古镇经历“乡村→街市→集镇”的社会变革。对于乡土聚落的物质空间形态保护,既要关注其现状保存要素的历史性,又要关注其发展演变过程的历时性,尊重既有地形条件、建设条件、环境条件、社会条件的制约,在项目选址、空间布局、聚落肌理、建筑形态、环境景观等方面与古镇建立协调的生长、延续、对话关系。

4.3 发展动力:茶产业的经济文化主题

羊楼洞古镇是因大量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运输、商贸行业的人群集聚而发展形成的业缘型聚落,呈现出茶产业主导下的社会分工组织和功能布局特征,与常见的宗教信仰(寺庙建筑群)、公共管理(衙署、宫殿)、居住生活(近代建筑群、传统村寨)等主题类型的遗产有明显区别。其现存的居住、商贸、加工、存储、交通、管理、服务、祭祀、教育等多种类型建筑,以及以街市为中心、水系为骨架的格局,体现茶叶贸易所涉及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及相关文化生活的完整环节,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茶叶商贸体系发展和兴盛的独特见证。在茶产业主体功能转移、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现代社会条件下,羊楼洞古镇应同时关注传统社会的功能延续与现代需求的功能注入,积极开展特色茶产业、茶文化的功能策划,发展成为乡土生活宜居、特色茶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助力的集镇。

4.4 活力保持:人、茶、镇的活态依存关系

羊楼洞古镇在长期的兴衰演变中,至今仍保持着人群、茶业、古镇的活态依存关系,既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古街巷、水系设施等物质遗存,又传承延续茶产业发展基底、乡土生活传统、地域文化习俗,具有复合多元、活态发展的价值特征。这一活态特征是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源动力,需通过建立当地社会的统一价值认知和文化认同,统筹居民、政府、社会力量和游客等各方需求,构建功能延续、活力修复的社区营造模式,以示范性项目点状激活,带动当地居民自发参与古镇的保护,实现传统延续、活力保持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羊楼洞古镇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论赤壁市羊楼洞茶产品的新媒体营销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古镇之旅
香喷喷的茶叶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