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栖居式桥梁的桥上建筑类型与变迁

2021-07-29 09:3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朱轶夫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6期
关键词:特尼商店桥梁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 朱轶夫

1 栖居式桥梁的概念辨析

栖居式桥梁的概念源于对桥文化和哲学的思考。桥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构造物,既有交通功能,又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可从“材料”“形式”“功能”“目的”等方面探讨其本质,如“功能”方面,桥可作为来往于河岸两端建筑物的“通道”,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特性。海德格尔在《诗歌、语言、思想》中提出:桥是集合“地、天、神、人”四大要素于一体的特殊“场所”,拥有一种“聚集”属性,可将河岸与其邻近区域连接,让大地成为河流周围的风景,它体现出一种感觉,让人们习惯于在情感层面作出相关反应,如人们会在桥上接吻、绘画、拍照、感慨人生等。桥也能以各种方式伴送在其上走过的人,使其到达对岸,亦或作为终有一死者所能达到的彼岸。

桥是创造力、希望和社群释放力量的集体象征,作为四大要素聚集体,海德格尔提出“让—栖居”概念,认为人们的栖居空间不仅在于建筑物的建造,更在于人类心灵对“天、地、神、人合一之境”的领悟,即一种诗意存在的栖居空间,而建筑活动也因此能回归其“栖居”本意。在桥上建设相关的建筑实体让行人聚集或逗留,是体现桥独特作用较直接的建筑手法,故栖居式桥梁的概念由此产生,并逐渐形成具体的桥梁类型。

根据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定义,栖居式桥梁除满足桥的基本交通功能外,本身有特定的建筑功能,也因相应的功能增加了桥两岸或短时或长时的人流聚集。栖居式桥梁是建筑和桥梁的完美结合,可供人停留或栖居,使桥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为桥的文化功能提供物质载体。

栖居式桥梁在中世纪的欧洲普及且现存最多,其在英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性,经历从发展到逐渐消失的过程。大规模的栖居式桥梁,如著名的老伦敦大桥,具有延续时间长的栖居特征,桥上曾有店铺、小礼拜堂、住宅等多种功能的建筑,极大影响泰晤士河两岸的经济发展(见图1)。然而,随着城镇发展和人们交通需求增加,栖居式桥梁逐渐消失。1831年,英国老伦敦大桥被毁后,取而代之的是单一交通功能的新桥,较大规模栖居式桥梁基本不再被建筑师用于新建桥梁。目前,英国小城镇内仍保留着不同类型的栖居式桥梁,与周边空间融合良好,但也面临如何满足当代需求的问题。本文筛选英国现存的不同功能类型栖居式桥梁,尝试解析桥上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近现代桥梁设计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图1 老伦敦大桥的桥上建筑

2 英国现存的栖居式桥梁类型

栖居式桥梁的形成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由于历史上滨水而居的便利性,人们在桥上建造房屋可充分利用水边的卫生和环境优势。与此同时,桥的“聚集”属性促进了社会和商贸的发展,如早期的栖居式桥梁在桥上建有许多小礼拜堂或商店,以供人们祈祷或进行社会交往,其还可作为收取过桥通行费的媒介(此类桥梁的信托基金在英国至今仍存在)。社会文化需求通过栖居式桥梁形式体现,桥上建筑有简单的桥屋、宗教功能的建筑、商贸功能的建筑。目前,3种类型的栖居式桥梁在英国皆有留存。

2.1 居住生活类——桥屋

在人口不太密集的地区,栖居式桥梁的建筑功能简单,如满足人们基本居住生活需求的小桥屋。如英格兰坎布里亚郡的安布赛德桥屋就是典型案例。

安布赛德桥屋位于贝克河上,已有300多年历史,从外观来看,是1栋2层的绿色瓦片住宅,最初为行人而建,作为避暑别墅、商店。随着时间推移,安布赛德桥屋曾作为磨坊工作间、小咖啡厅以及纺织车间。该栖居式桥梁坐落于主干道十字路口,来往车辆不易停留,加上周围区域被辟为从事户外活动的场所,故其曾有餐馆和商店,但目前已闲置(见图2)。

图2 安布赛德桥屋

2.2 宗教活动类——桥上宗教建筑

桥梁的建造和维护通常由宗教团体承担,自中世纪开始,建造带教堂或礼拜堂的桥梁成为欧洲的一种古老风尚。桥上礼拜堂常吸引当地居民和游客来做礼拜,且具有聚会、休憩等辅助功能,成为旅行者离乡出发前祈祷的特殊平台,但受英国宗教改革影响,宗教仪式被认为是盲目崇拜,大部分桥上礼拜堂关闭。英国目前有桥上礼拜堂的栖居式桥梁仅剩6座。

剑桥郡的圣艾夫斯桥是英国历史上保存最完好且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桥梁之一,是剑桥郡的国家一级保护建筑。该桥梁结构约形成于公元1100年,当时圣艾夫斯河的河道既宽又浅,底部是坚硬的砾石,形成可涉水过河的平台,逐步演变成桥梁。教堂被建于桥梁中间桥墩的外侧,初建桥梁为木结构,现在的两跨石桥为1420年改建(见图3)。

图3 圣艾夫斯桥

2.3 商贸类——桥上商业建筑

由于桥和水岸的集聚效应,栖居式桥梁逐渐成为汇集不同地区人群的理想媒介,人们对桥梁和沿岸区域的配套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如人们来到桥上需要具有交流、休息和商业活动功能的空间,栖居式桥梁从简单的桥屋演变为复杂的商业建筑。

2.3.1 林肯高桥

林肯高桥是英国中世纪最古老的栖居式桥梁之一,原为木结构桥,始建于1160年,桥上有狭窄弯曲的肋状诺曼式拱门,跨度22英尺,目前可在桥下看到其12世纪的结构特征。桥上木结构建筑建于1540年,后在林肯郡当地建筑师威廉·沃特金斯指导下进行修复,拆除房内部分横梁,保留16世纪的木梁构件,重新粉刷外墙,使3层桥屋完全覆盖于桥面,整体保留中世纪建筑风貌(见图4)。

图4 林肯高桥

从中世纪开始,这座桥梁一直就是当地的贸易中心,经常举办露天市场交易活动,目前该桥上主体建筑是20世纪初由罗伯特·威廉·斯托克斯为当地社区建设的咖啡馆。当下,多数有房屋的桥梁都因阻碍河水流动和河道交通而被拆毁,林肯高桥之所以被保留下来,还在于其已成为纯粹的桥上商业建筑物,单跨桥梁成为河道过船的“门洞”,不再是公路运输桥梁,狭窄可聚集的空间让游客可在其上散步并享受滨水体验式商业服务。

2.3.2 弗洛姆镇桥

弗洛姆镇桥位于萨默塞特郡东北部的山地城镇弗洛姆镇,该栖居式桥梁始建于1667年,作为城镇北出口,与穿过弗洛姆河的古老路线相连,也是英国仅存的4座有商店的古桥之一。

桥梁呈弯折状,2座桥上建筑边界被处理为曲线状,表明不同方向。桥上有6个单元的商业房屋,其中2个单元被漆成黄色,中间为白色且占据一半的桥面空间。这是座单孔拱桥,桥上砖结构建筑物被建于铸铁支撑架上,另一桥上建筑物较高,漆成蓝色,被建于桥面后方。18~20世纪的弗洛姆是大城镇,有繁荣的羊毛和布匹生产工业,原城镇的发展始于东边山上的历史建筑区。桥在市场兴盛后建成,东、西两侧区域成功连接。传统羊毛工业衰落导致当地人口流失,19世纪后英国小城镇的建设重点转移至附近的巴斯,弗洛姆镇桥上目前仍有咖啡店、化妆品店等(见图5)。

2.3.3 普尔特尼桥

巴斯的普尔特尼桥是在英国城镇重心转移过程中建造的栖居式桥梁,由罗伯特·亚当设计,为帕拉第奥风格,宽18m、长45m,于1773年完工,横跨巴斯的埃文河并连接巴斯城镇中心和对岸城镇巴斯威克。它是英国最新建造的具有桥上建筑的栖居式桥梁之一,也是英国仅存的4座两侧带有商店的栖居式桥梁之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建筑(见图6)。

图6 普尔特尼桥

1763年,弗朗西斯·普尔特尼继承了在萨默塞特郡巴斯附近的地产及财产,并买下巴斯北部土地,建设普尔特尼桥连接埃文河两岸,商店林立的建筑为当地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在普尔特尼桥建成后20年内,由于商贸繁荣,桥上商店数量逐渐增加。19世纪,租赁者扩大商店橱窗,方便游客在桥屋内欣赏埃文河景色。

桥从建成通行便免费,通行费可从商店的租赁收益提取。为增加客流量使商店盈利,同时方便人们穿梭通行,吸引行人集聚桥上停留购物,桥上建筑更新顺理成章。

3 英国栖居式桥梁的变迁

一直以来,内陆水路是英国最方便的交通方式。由于水路运输便捷,英国运河地区和滨水地区率先发展。工业革命后,地方工业化和不断增长的贸易加大运输需求,导致小河道和小河运失去原有便捷性,部分滨水城镇发展受限,伴随城市中心发展,河道改变,部分另辟陆地道路运输,栖居式桥梁及桥上建筑因失去原有价值而被废弃不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市中心形成,老旧栖居式桥梁限制了人口和交通的自由流动。随着城市发展更高效, 老旧栖居式桥梁被大量遗弃或拆废在所难免。

随着城市发展,公共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使河流上生活的卫生优势丧失,现代桥梁已无防御和住宿的功能。新型工业材料被应用于建筑结构,大型、大跨度桥梁快速发展。栖居式桥梁的资金吸纳功能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逐渐丧失,如老伦敦大桥原来可通过路费、租金以及桥梁建设基金等方式获取大量收益,如今,银行业聚资手段丰富,无需选择栖居式桥梁作为金融经营平台,栖居式桥梁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4 结语

栖居式桥梁作为历史上一种特殊桥梁类型,连接河流两岸交通,其不同的建筑功能体现特定的精神内涵。英国栖居式桥梁曾为本地城镇社区交流和社会化的象征,其可通过集聚效应较大程度促进当地发展,包括居住、宗教和商贸三大类型。工业革命后,栖居式桥梁的社会与经济意义逐渐减弱,桥梁建设重点转变为尽可能多地满足交通容量的现代桥梁。

目前,为数不多的栖居式桥梁与桥上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保留了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怀旧功能,同时更是一段城镇发展史的实证,有助于唤起人们对栖居式桥梁附近创造的历史空间的记忆。与此同时,栖居式桥梁兼备供人漫步、聚集、观景的诸多功能,或可弥补现代桥梁和滨水区域功能较为单一的缺陷。

猜你喜欢
特尼商店桥梁
“剧场”商店
天边的白云商店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自闭症男童一曲成名
逛玩具商店
无名火
当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对《人体生理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