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理论下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更新改造探索
——以开封市城墙公园景观提升改造为例

2021-07-29 09:32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凌晨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6期
关键词:护城河遗存城市公园

文/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 超 王凌晨

0 引言

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增量扩张逐步向存量更新改造转变。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存量空间中主要的绿色开放空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功能过时、设施老化、管理缺失等问题凸显,使既有环境品质降低或丧失活力,甚至与人们产生疏离和隔阂。在城市存量空间更新背景下,城市公园更新改造工程大量开展。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既具备城市公园的基本功能,又能传承城市文脉、体现公园特色,故改造与更新需传承与保护历史遗存,且需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开封城墙公园作为开封市重要的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是探索国家级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双修”路径的先行示范区。本文以城墙公园提升改造启动区为例,探索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改造模式,为类似项目的改造更新提供借鉴。

1 理论基础

1979—1980年,吴良镛院士在北京旧城改造的什刹海片区规划中首次提出城市更新理论,后在菊儿胡同住宅改造中实践,进而提出旧城更新应尊重现状,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区分不同程度阶段性的更新[1]。这一理论所提倡的小规模、渐进改造模式在旧城、旧街区中的改造效果显著。

根据吴良镛院士关于“有机更新”的论述和清华大学方可博士的研究得出“有机更新”的3层含义:城市整体有机性、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以及更新过程的有机性[2],“有机更新”理论可应用于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更新改造中,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传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同时赋予公园新的活力。

2 模式探索

开封城墙公园提升改造启动区位于开封东护城河北段,西接城墙,东邻东护城河,北隔东京大道与城墙公园6期相邻,南隔明伦街与城墙公园7期相接,规划面积约5.2hm2。

2.1 现状问题

2.1.1 资源高值未显

城墙公园提升改造启动区周边有铁塔、城墙、护城河、河南大学等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浓厚,但城墙公园未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而导致历史信息碎片化,文化资源高值未显,无法带给游客明晰完整的历史文化体验。

2.1.2 环境品质下降

城墙公园建成时间较久远,弊端凸显:微观上,公园设施老化,数量不足,环境品质与功能复合度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宏观上,上位规划的调整使城墙公园无法适应周边环境发展,与城市发展脱节。

2.1.3 城池一体欠佳

由于项目建设时序问题,城墙公园提升改造启动区与城墙、护城河、城墙公园6期和7期缺乏整体统筹,场地之间缺乏联系,城池空间隔离,风貌不协调。

2.2 更新改造思路

2.2.1 公园整体的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理论强调旧城更新的“整体性”,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强调尊重改造对象与周边场地的布局关系,保持整个城市肌理的完整性和局部的统一。

城墙公园提升改造启动区处于多个历史遗产环境中,全园与周边地段的整体关系较弱。从城市发展角度探讨公园定位,考虑周边地段的风貌展示,提升公园游憩体验的同时加强对贡院文化、书法主题文化和北宋文化的展示。以“保护”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历史公园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将区域内护城河、城墙、铁搭等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使其共融形成整体,充分展现区域内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环境价值全面提升,而非打断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其各自独立。

对城墙公园的更新同样以“保护”为前提,保护公园中城墙和仍能继续使用的空间、功能等可延续公园历史风貌的部分。应先对城墙公园进行调研,梳理公园的历史文化,构建公园历史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强调历史文化“完整性”和“原真性”。依据历史遗产价值评价体系,从美学、文化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对公园的历史遗产价值进行评价,结合上位规划将城墙公园重新定位为东护城河上文化聚集之地及文化传承发展的窗口。

2.2.2 公园细部的有机更新

景观构成要素是公园的“细胞”和“组织”,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构成公园的要素也不可避免地进行新陈更替。

在公园细部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基于历史原型的设计方法创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场地记忆的3个植物片区、6个主题园及1个门户,1条绿道,以此为切入点,从点线面3个层面对城墙公园植物景观、道路游线、景点进行有机更新(见图1)。

图1 公园细部保护和更新

在此过程中,应注重设计语言与公园历史风貌的融合,如使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采用相同的风格和手法,或通过新旧对比衬托历史性,使新建或改造部分与其他景区景点形成整体性。

1)3区

根据现状植物条件,参考古籍中对城墙、铁塔、护城河历史场景的记载,结合正在建设中的护城河种植方案,将公园划分为塔影留芳、桃李鸿儒、博古长青三大植物主题片区。以三大植物主题片区为切入点,对城墙公园植物景观进行提升,营造特色植物景观。

塔影留芳区现状植物空间合理,植物群落丰富,但植物季相变化单一,植物主题特色缺乏。针对此情况,设计保留中上层植物框架,疏移部分中层植物,为城墙留出展示面。在视线所及区域补植具有季相变化且与主题关联的植物,如紫叶李、海棠、紫丁香等,营造紫气满园、红紫斗芳菲的植物景观,远借铁塔,与城墙、护城河相映成辉,重现旧日“繁台春色塔行云”盛景。

桃李鸿儒区现状植物景观群落丰富,植物季相多样,但植物主题不突出。植物景观改造以补植特色树种和保留疏移方式为主,在已有开花植物中,选取于书院文化主题有益的榆叶梅、郁李,并增加碧桃,打造桃红柳绿、春色盎然的植物景观,结合河南大学浓厚的人文氛围,营造“桃李满天下,谈笑有鸿儒”的书卷气息,展现开封浓厚的书院文化。

博古长青区由于博物馆建设待定,场地现状缺乏绿化,整体风貌较荒芜。根据现状情况和远期建设需求,改造方式分为近远期:近期主要为植物美化遮挡;远期以补植松柏为目标,营造青松翠柏、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展现开封历史延绵不朽、苍劲勃发的精神意蕴。

2)6园1门户

公园红线范围内共11处景点,其中部分景点由于年久失修、品质较差,与在建的护城河景观缺乏连通,相互隔离。通过调研,选取与城市具有交通、视线关系及能展现历史文化资源的7个景点进行重点提升改造,将其改造为开封历史文化资源对外展示的窗口(见图2)。6园分别为留芳园、行云园、塔影园、桃李园、鸿儒园、长青园,其中留芳园、行云园、塔影园依托开封千年铁塔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设计,重现“繁台春色塔行云”的盛景;桃李园、鸿儒园依托河南大学名人轶事及古时贡院历史进行设计,展现开封书院文化;长青园与待建城墙博物馆相结合,博古融今,诉说开封古与今的故事。1门户是在河南大学东校门空间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进而展现百年历史的书院广场。

图2 7个重点提升改造的景点

3)1廊

在现状道路提升改造基础上,打造1条由南北串联三大片区、六大节点,连通东西城墙的绿色人文廊道。

2.3 过程的有机更新

城市有机更新具有持续性、渐进性、开放性及动态性[3]。城市公园的更新亦是如此,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作为“活态遗产”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其有机更新是没有终点的过程。公园周边地段有东护城河景观在建项目和城墙博物馆待建项目,是循序渐进的更新。公园本身的更新也需与时俱进,保证每一阶段的合理性,使公园的历史价值不断延续。

3 结语

有机更新理论在具有历史遗存城市公园更新改造中的应用是在历史遗存“保护”的基础上,着眼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赋予公园新的活力,为具有历史遗存城市公园的改造更新提供方法。

猜你喜欢
护城河遗存城市公园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先锋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