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更充分,语文课堂更高效

2021-08-02 05:02邹燕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8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说明文活动

邹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丰富的语文实践,学习语言,训练思维,以习得技巧,发展能力。但目前不少教师仍习惯性地过多把持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学习活动指向更明确

明确适宜的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落脚点。教学目标的设定具体,能让活动任务更集中,指向更明确。在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有5名教师都选择了说明文《苏州园林》,单元导语明确提出:“要掌握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因此,不少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为“寻找关键句,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课文的结构,了解文章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些目标准确、符合单元要求,但指向性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够强。其中一位参赛选手则打破了这一常规目标设定,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巧用限制词语,准确说明特点”。这一教学目标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进一步具体化,课堂活动便有了操作性强的抓手。这位老师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开展具体的活动设计:

1.学习活动一:朗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些词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学习活动二:朗读第⑥段,找出既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

3.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默读《蜘蛛》片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在书上旁批。

4.学习活动四:牛刀小试,措辞准确

英德红茶是中国三大红茶之一。请写一段话,(运用修饰、限制语)准确地说明“英德红茶”。

以上四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紧紧围绕找限制性词语、理解限制性词语,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的锻炼,学生不仅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的特点,也懂得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特点进行准确、严谨的语言表述,达到了预设目标,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二、教学环节精简,学习活动聚焦有保障

教学环节的设计精简,是活动充分的有力保障。40分钟的课堂,时间有限,教学环节不宜设置过多,多了会让教学中的脚步匆忙,只能如蜻蜓点水般落不到实处。某次赛课,一位老师执教《再塑生命的人》,设计了“学始于疑我会问、难点突破我能行、表现人物我有招、举一反三我会用、学以致用我出彩”等7个教学环节,整节课板块清晰,教学预定目标落实有抓手,但由于环节设计较多,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显得比较仓促,思考的时间不足,效果明显不佳。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授之以渔”,学生在文中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样效果会更理想。《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因此,如果将“难点突破我能行”中对老师举动、海伦心理、心理描写的作用这一表格的填写与“表现人物我有招”这一技法总结合并,减少教学环节,“举一反三我会用”的学习活动时间将更充分。这样学生能更集中思考并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任务,更深刻地领会到文章技法的妙用,从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有效提问,学习活动推进更流畅

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推进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有效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也能更好地推进课堂学习活动。那么如何能做到有效提问,让活动推进更流畅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教学提问不宜多,核心问题重出击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恰如其分,提问过多,学生消化不良,预设目标难以实现。《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散文,某位赛课的老师精心设计了很多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比如在开头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时,教师就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这8个问题的设计,学生们对文章的主体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你在经历这次冒险前是个怎样的孩子?你遇险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你是如何评价杰里和其他的小伙伴?”等6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3分钟。问题设计很精心,能引发学生思考,但由于设计问题较多,学生需对问题做出选择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形成文字分享自己的看法,3分钟的时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若能化繁为简,将6个问题进行取舍,保留“父亲引导的方式及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或是“为什么说父爱如山,这对你遇到同样的经历有何启发呢”这样的主问题,学生就能始终聚焦在一个点上去思考问题,也让课堂学习活动时间更充分,既能在重点问题重拳出击,集中突破,又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提问重时机,该出手时才出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能停留在“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蜻蜓点水层面。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应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的。如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执教《苏州园林》一文的曾老师整节课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学生在她的引领下,忘乎所以地投入到了老师设定的学习活动中去,获得了在场老师的充分肯定。笔者认为这得益于曾老师对课堂提问的时机的把握。如在教学伊始,曾老师就抓住了一个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每一段中能够体现苏州园林特征的關键语句,说说哪一点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

生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是特征吗?原文中是否有提示?

生1:标本是印象。

师:对的,那是苏州园林的整体印象。那么哪一句才是体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生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同学们能否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呢?

生3:完美的图画。

师:还可以更简洁吗?

生4:图画美。

简单的一问一答交流环节,看似不经意的引导,实则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了孩子们语言概括、提炼的能力,不着痕迹地促进学生的言语表达,课程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一种思维的张力。

四、教学提供支援,学习活动破冰巧突破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活动中,学生难免会因知识的盲点、经验的不足等,被难点所困,导致思维卡壳,停滞不前。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此时应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支援,为学生破冰助一臂之力。赛课选手胡老师在教《中国石拱桥》一課时,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活动一设计了桥梁设计体验任务单,让孩子们为最感兴趣的一座桥绘制简要设计图,并尝试结合特征为其配解说词。一开始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来完成这个体验任务,更不知如何写解说词。此时,老师马上提供表达句式给学生:我介绍的是(桥),它的建造时间是,特点是。有了教师提供的这个框架,学生活动便有了抓手,孩子们根据这个句式,很快完成了赵州桥发现之旅这一任务,推动了学习活动的进程。在活动二“合作探究——挑战者行动”中,教师设计用游戏挑战的方式来学习说明方法。由于学生对说明方法掌握不全,完成游戏挑战存在困难,教师又适时提供了常用说明方法的知识卡片,为孩子们完成发现解析说明方法的游戏助一臂之力;在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的作用时,教师又提供“【挑战者说】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应战者言】这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两个相呼应作答方式作范例,让孩子们在掌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顺利地完成了活动二。同样,另外一位参赛选手宁老师在讲到《苏州园林》一文时,在引导孩子们理解“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一文段内容时,发现孩子们对苏州园林不了解,无法理解到每一个角落都是图画美这一意境,老师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苏州园林》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建造背景。看完视频,孩子们较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构造特点,再学习课文时,情感更加投入,寻找苏州园林构造的词语更加准确,充分理解了作者所说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是图画美的深意。像这样一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支援,对于学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是推动课堂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推手,老师们只有多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其最近发展区,才能精准地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做好提供支援的准备。

综上所述,充分的学习活动是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学有所获的重要保障。教师若能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注意适当精简教学环节,用有效提问推进学习活动,并有意识地为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援,那么,学生将能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加知识,活跃思维,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我想,这也应该是老师们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吧!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说明文活动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活动随手拍”
说明文阅读专练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