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2021-08-02 03:19刘洋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8期
关键词:陋室铭陋室文意

刘洋

教学目标

一、掌握“名”“灵”“馨”“鸿”“素”“形”等实词的含义和虚词“之”的用法。

二、学会自己解决疑难问题,能翻译课文,并在理解基础上流利朗读并准确背诵课文。

三、理解作者的志向和抱负,懂得中华传统美德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教学设想

这篇文言短文,是初中课文中唯一的铭文,极富韵律,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文言重点词语的积累应该是随文学习,在积累的过程中巧妙穿插文言文字词翻译的方法,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学习《陋室铭》,要在“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的终极目标上,品味作者的旨趣。

短小的文言文名篇,应该做到当堂背诵,可以把文脉的梳理和背诵方法的引导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读懂文章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写下不懂的字句或文意上的疑惑。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一: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任务与意图

采用看注释、查阅工具书、组词、勾连、赏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含义,自主疏通文意。(培养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解题导入

1.同学们,请用“铭”字组词。

PPT出示:

陋室铭(“銘”用红色标出)

明确:铭,可以是动词,比如说,铭记、铭刻;也可以是名词,比如,座右铭;还可以指一种文体,比如,墓志铭、陋室铭。

2.齐读课下注释①

明确:“铭”,有两种作用: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本文属于警戒自己。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一遍。

明确: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语速舒缓。

三、 找句子,通文意

(一)找对偶句

1.动笔,将全文的对偶句圈画出来。

2.学生一一朗读全文的对偶句。

3.齐读全文的对偶句。

PPT出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

4.翻译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PPT出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室不在( ),有( )则( )。

①第一个对偶句,要和第三句连在一起思考,才能理解它的妙处。有意义。学生思考并参考第三句原文填空。

明确:室不在(大、华、美),有(书、德)则(馨)。

②思考:开头三句,哪一句是核心?

明确:开头两句是类比、铺垫,是为了引出第三个核心句子。

③前面两句话是为了引出第三句话,这种写法在现代语言中很常见。

PPT出示:

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

——《奉献》歌词

明确:这种写法叫“比兴”,九年级学《诗经》时还会遇到这种写法。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是诗的语言,有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引导学生感悟“上”和“入”两处拟人化的妙用。勾连上学期学过的古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类似的“生”和“入”两字,明确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语言的锤炼。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趣问: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刘禹锡的朋友圈啊,刘禹锡的朋友圈是个怎样的朋友圈?

疑问:刘禹锡不和没有功名的人交往,不和平民交往,我们怎么看?

(4)调素琴,阅金经。

勾连生活中的语言“素颜的女孩”,顺势理解“素琴”中“素”的含义。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联想学习: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运用联想,为什么“丝”就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呢?

明确:借代。借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来代表某一种事物。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师导: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对偶句。“南阳”对“西蜀”,都是地名;“诸葛”对“子云”,都是人名;“庐”对“亭”,都是建筑名。

5.读懂用典句。

(1)动笔圈画用典的句子,并写出句子的翻译。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①学生具体讲解如何用典。

②设问: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个人的房子?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③明确:诸葛和子云住的地方都很简陋,但才德都很出众,生动地诠释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借他们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心志。

(3)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师导:刘禹锡引用孔子的名言,省略了一句话,完整的表达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②设问:题目明明是“陋室铭”,结尾却反问“何陋之有”,这间屋子到底是“陋”还是“不陋”?

③明確:从外人的角度,或者一般的思想认为,这间屋子确实是陋的,但刘禹锡是一个对道德修养有更高追求的人,他的道德情操高于常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于常人,所以他不认为“陋”,反而是借“陋”的房屋来表达自己“不陋”的志趣,从写法上来说,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6.明确主旨句。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小结。

PPT出示:

一、对偶(语言特点)

二、用典(言外之意)

三、主旨(作者志趣)

师导:对偶句是这篇短文最明显的语言特点;用典的句子往往蕴含着作者的言外之意,要在此处停留,多问一个“为什么”;主旨句,是整篇文章画龙点睛的句子。找出这些关键句,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教学活动二:巧读课文,理解内涵

任务与意图

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完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流利朗读”这一目标。)

过程与方法

一、 读好韵脚,感受韵律

PPT出示押韵的对偶句,“名”“灵”“青”“丁”“琴”“经”“形”“亭”8个押韵的字标红。

师导:只读标红(押韵)的字,学生感受特点;引导学生把押韵的字读得悠长一点;读出自得其乐的感觉。

二、 读好重音,突出情感

PPT出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惟”“上”“入”“无”“何陋之有”等字句标红)

师导:为了强调某种感情,可以在某个字上面重读一下,比如说:“惟”读出那种坚定的感觉;“上”“入”读得活泼一点;“无”读出一种拒绝的味道;“何陋之有”四个字都可重读,读出肯定、自得其乐的态度。

教学活动三:梳理文脉,当堂背诵

任务与意图

在深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文脉,当堂完成背诵,积累文言。(完成“准确背诵课文”这一目标。)

过程与方法

一、 “起承转合”背诵法

PPT逐步出示:

起(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承(叙说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转(自比贤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合(点题):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在书本对应位置笔记“起承转合”;引导学生分四层背诵。

二、 “虚—实—虚”背诵法

PPT逐步出示:

虚写(山水为喻,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实写(景—人—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虚写(古贤陋室,圣人之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导:开头三句是虚写,通过山和水来引出陋室;接下来,是实实在在地写陋室,写作层次,有讲究:写景、写人、写事;最后又是虚写,通过古人的房屋和圣人之言来烘托这个陋室。

教学活动四:聚焦德馨,理解志趣

任务与意图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精要的资料,多角度展现刘禹锡的“德”。(完成“理解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一目标。)

过程与方法

一、理解文章思想的精华

设问:《陋室铭》思想的精华如果浓缩为一句话,是哪一句话?如果浓缩为一个字,是哪一个字?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

师导:“德”在中国永远是一个最美好的词语,“德才兼备”,“德”摆在“才”的前面。

二、 多角度理解刘禹锡的“德”

PPT逐步出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导:当一般人忍受不了秋天肃杀的时候,刘禹锡却喊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言;当一般人看到沉舟哀叹的时候,刘禹锡却看了江河上前进的帆船,当一般人都在唏嘘病树的时候,刘禹锡却看到了病树旁边还有许多树木正焕发春的气息。这些豪气、自信、乐观、豁达,都汇集成了刘禹锡的德!

板书设计

陋不陋

(托物)(言志)

猜你喜欢
陋室铭陋室文意
吴闻章
母 校
陋室铭
参考答案
桂花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陋室有鱼
刘禹锡与《陋室铭》
李玉洁徐高双胡哲凡
书面表达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