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方法要从内容来、依学生定

2021-08-03 21:29郭华
中国教师 2021年7期
关键词:负数数感经历

郭华

课是有节奏的。课的节奏与内容主题、知识特点不无关系,更与教师对它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有关。有的课,平铺直叙单调乏味,大抵因为教师只把它当成了一项知识的传输工作。有的课,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教师能在关键处着力,响鼓重锤敲,能在简单处滑过,轻松悠扬。这样的节奏,令学生体验紧张刺激、感受舒适愉快,体会知识之美、学习之善。深度学习所主张的整体把握知识的地位与价值,在教学中就表现为课的节奏感。

俞正强老师在《种子课:把握好知识学习的轻重缓急》一文中说道,简单浅白处要少用些时间,关键深刻处要多花些功夫。这个道理简单明白,但隐含着两个困难的前提性问题:1.简单浅白或关键深刻的知识是如何判断的?2.判断之后,如何知道怎样的做法是下对了功夫而不是白做了功?这两个问题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也是阻碍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

在这两个问题上,俞老师在“负数的认识”一课上给了很好的示范。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表里层次分析

先来看看俞老师是怎么分析这节课的知识点的。

俞老师认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隐性知识主要是数感”。这显隐的两个部分又可分为更具体的知识(认知)点、技能点和体验点。分析过后,用表格整理而做清晰的呈现,确定了“负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基本任务,如学生要知道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能形成怎样的数感,同时把教材中有关这个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活动结果进行关联,清晰明了。经过这样的分析,这节课的内容表里层次就清晰了,方便教师们看出哪些是浅易表面的、哪些是关键而深刻的,同时提醒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区别对待而不能等量齐观。也就是说,虽然进入教材的知识都值得教,但教的方法和力度却要有区别。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和力度,要根据其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判定(图1)。

显然,“负数的认识”这节课之所以值得教,重点在其对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这节课要让学生体验并认识“数的相对性”,实现“从数的绝对性到数的相对性”的认识的飞跃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这节课是形成学生“数感”的关键种子课。

俞老师说:“在负数当中,我们把3个物体的状态规定为0,那么,有4个东西的‘4就成了‘1,原本有2个东西的‘2就成了‘-1,这个‘1与‘-1是相对于‘0而言的。因此,数具有相对性。”这种从绝对性到相对性的认识的形成,洞开一片新天地。原来数还可以是这样的,原来“0”并不是“没有”,而是一个状态,是一个增减正负的临界点。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眼中的数字就不再是纯然客观的绝对数字,而是可由主观界定的、有内涵有意义的、生动的存在。对“0”的意义的新认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撒下了辩证观念的种子。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必须定位在“数的相对性”这一“数感”的形成上。“数感”是需要下功夫、花时间解决的硬核问题,是需要重锤敲的响鼓。

二、核心处要紧着功夫

俞老师对“负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处理,大开大合,把最重要的精力用在最关键处。

课的引入环节,是快速掠过的滑音。俞老师只设计了六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快速整理在生活中学到的、用到的知识,使生活中零散的、无意识的经验,能够条理化、系統化、规范化并进入自觉的意识层面。这样的处理既从学生出发,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又“快刀斩乱麻”,只做适当的认知铺垫,不在无关处纠缠、停留,而是拉开序幕后迅速进入主题,进入关键处,带领学生经历数感的理解。

“数感”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让学生理解?俞老师认为必须让学生去“经历”,在经历中体验、体会、体认。经历当然是学生去经历,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但关于学生的“经历”必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主动,二是发展,二者缺一不可。既主动又发展,才是学生的真实“经历”,而不只是“经过”。如何做到既主动又发展呢?如俞老师所说:“理解必须有经历,经历必须有材料。”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重复人类发现知识的全过程,只能(也只需)简约地经历典型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有真实而深刻的经历,取决于学生所操作的材料的恰当性和典型性。这样的材料至少要满足两点:1.材料是学生能够以其现有的水平主动操作(指观察、思考、表达、想象、动手等多种方式)的;2.教学意图明确,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活动内容、方式与目的。学生操作材料的过程就是理解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和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的主动经历过程。

俞老师在“负数的认识”这节课所提供的材料(若        为0,则      为“+”,      为“-”)就是这样,它照顾了学生的现有水平,于是能够轻易地引起学生的活动愿望,它又包含着引导学生体会事物存在状态的活动方式与目的,于是能够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活动支架。学生以现有的经验和水平就能轻松进入,进入之后又愿意挖掘开拓更多的经验,于是,便能在这个过程中生出自己不曾有的想法和认识,如开始意识到作为事物存在状态分界线的“0”与以前所知道的“0”是不同的,这就是材料具有恰当性和典型性的魅力。俞老师的这份材料,将抽象的数学意义做了经验化、生活化的转化,转化为学生经验中的典型事例,经由它的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通过大量的列举,让学生体会到数的相对性从而能够主动做初步的归纳和抽象。当学生说出“谈正负之前要先规定0”,便说明学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深刻的体验和思考,理解了正负状态与“0”的关系。

接下来,俞老师又通过提问使学生进一步明晰“0”的意义。由于有了前面的经历,对于“0是谁规定的”这个问题,学生发自真心地确定“是我们规定了0,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数规定为0”。当学生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时,“0”的人为规定性和相对性就成为一种明确的观念了。这种对“0”的观念的认识是对以往认识的颠覆,标志着学生的“数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俞老师“乘胜追击”再追问:“我们今天规定的0与以前认识的0有差别吗?如果有,大家能把这种差别表达出来吗?”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锚定、确认和明晰新观念,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得出结论:“以前认识的0表示没有,一点东西也没有为0。今天认识的0不是没有,是‘有的一种状态。”

至此,学生的“数感”便形成并夯实了。这个“数感”形成的过程,是耐心下功夫精耕细作的过程,是学生动心用脑的过程。王策三先生说:知识是个百宝箱,教学就是“打开”百宝箱的过程。打开的过程,便是学生“亲历”获得珍宝的过程。真正的珍宝不是躺在箱子里的静物,而就蕴藏在开箱的过程与方法中。我们能看见的显性知识,只是知识的箱子,只有打开它,内蕴其中的教育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才与学生相关,才能成为学生发展成长的养分。所以,这节课虽然名为“负数的认识”,关键则是对“0”的重新认识。认识了“0”,才能认识负数,负数的读法、负数的写法、负数的意义以及用负数比较大小才有了真切的含义。遗憾的是,许多教学都只是买椟还珠,拿到了箱子就以为得到了珍宝。

“重要的东西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真切。”“官知止而神欲行。”俞老师把隐性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带领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肉眼看不到的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深入知识内里的最根本处,把知识和学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与知识融为一体,而不是把知识作为外在于学生的东西告诉他—这正是深度学习所主张的。在这个意义上,种子课是深度学习最典型的样子。

三、内容与方法要匹配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精耕细作,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方法也是一样,抽象地谈方法的转变或多样性,没有任何意义。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要与教学内容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相适宜。因此,教师必须清楚什么样的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到内容与方法的匹配。

要实现内容和方法的匹配,需要教师既了解学生,也了解学科。了解学生,就知道学生有什么经验、水平和需求,知道哪些经验可以转化,知道什么方法最适宜;了解学科,就能够在整体系统中确定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这种价值。这样,便能够在学生和内容之间建立起实质关联。俞老师的这节课,内容与方法完美契合。他提供的材料好玩—接近学生的生活又赋予了其与原本生活不一样的新鲜的意义,让学生于平凡处体会数学的不平凡,激活学生的思考力;他的课堂节奏—轻重缓急、高低起伏、详略得当,浅白表面处一语带过,硬核关键处让学生深度经历,这便是“响鼓才需重錘敲”的教学体现。如此教学,不仅是内容与方法的和谐,更是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学科知识结构相匹配的认知结构,深度把握学科本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负数数感经历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
经历与感悟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