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化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

2021-08-04 07:52何佳泽张寿明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21年4期
关键词:栅格代价节点

何佳泽 张寿明

(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移动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中,需要规划一条从起始点到终点的路径,这个过程就被定义为全局路径规划[1,2]。传统的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 它将整个地图分成很多个节点,以评估节点的代价函数值来作为节点的综合优先级[3],通过遍历周边的节点,选取最高优先级的节点, 逐渐找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 传统A*算法在二维栅格地图中的路径规划效果比较好, 它能快速找到代价最小的函数值,从而得到线路最短的路径。 但是,因为它需要遍历周边节点, 所以在尺寸较小的地图中比较实用。随着地图尺寸的不断扩大,它将会搜索大量的无用节点,使得搜索的节点数量以指数级增长[4]。

为了使A*算法在尺寸较大的地图中也能使用,笔者提出将它与启发神经网络(GBNN)模型结合,并使用跳点搜索(JPS)算法跳过下一个无用节点,减少整体计算量,从而提高算法的性能。

1 算法原理

1.1 A*算法栅格地图全局路径规划

A*算法采用代价函数,通过不断寻找周围的节点,分析其代价规划出一条最优路径[5],代价函数模型如下:

式中 F(n)——从起始状态经由状态n到目标状态的代价;

G(n)——在状态空间从起始状态到状态n的实际代价;

H(n)——从状态n到目标状态规划的最佳路径的代价。

A*算法是一种二维栅格地图, 首先建立A*代价函数栅格地图(图1)。

图1 A*代价函数栅格地图

图1建立的是5×5的栅格地图,A*算法的基本原理是从起点开始遍历周边8个节点的代价函数值。 每一个栅格的长、宽都为10,根据对角线计算方法可知,栅格对角线距离为,近似为14;G(n)的值为起点到某一个栅格的最短距离[6,7]。笔者采用曼哈顿距离展开计算求得H(n):

其中10为栅格的宽度。

求出起点周围8个相邻节点的代价函数值F(n),并且方向是朝着终点,(3,3)节点的代价函数值最小[8],所以全局路径规划到(3,3),并且以此点为中心点, 计算周围8个相邻节点的代价函数值,选取下一个规划路径点,直到到达目标位置点为止[9],如图2所示。

图2 A*算法代价函数规划路径

图2中,起点到第2个节点最小代价函数值为54,然后是48,再到终点是42,由此得到一条最优全局路径规划。

1.2 A*算法的优缺点

A*算法由于原理简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它的缺点也同样非常明显,如果地图比较大的话,它将会遍历很多点,计算量特别大,并且每一个点的计算量也非常大,所以对系统的运算能力要求较高[10]。 为了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笔者使用JPS算法与GBNN模型结合的方法来克服这两个方面的缺点。

2 跳点搜索法

为减少中间无效节点和一些效果比较差的节点,笔者采用跳点搜索规则对每个节点周围的可拓展节点进行筛选,跳过不需要拓展的节点[11]。 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节点运算,提高整体性能,进而提高搜索效率[12]。

水平方向和对角线方向的筛选规则如图3、4所示。

图3 水平方向筛选规则

图3、4中灰色点代表不适合经过X节点建立全局路径规划的点, 白色点代表适合经过X节点建立全局路径规划的点。 图3中路径从X22节点朝着X点向地图的右边运动, 可以直观地看出从X22到Y最短的路线是走直线:X22→X→X42→Y,直接经过X的路径是最短的,如果绕过X,那么将不是最优选择;如果终点Y是节点X51或者X53,那么经过X节点就不是最优路径选择, 此时的规划路径将不经过X节点。 同理在图4中X22节点朝着X方向向Y节点运行, 搜索过程则可以直接跳过X节点。所以笔者根据图3所示的水平方向筛选规则分成a、b两种情况来筛选拓扑点(图4所用对角线方向筛选规则同理):

图4 对角线方向筛选规则

a. 从X22节点向右侧移动不经过X节点比经过X节点的路径差的情况,如终点为X42或者X52;

b. 从X22节点向右侧移动不经过X节点比经过X节点的路径优的情况,如终点为X51或者X53。

情况a中X节点会加入到点集合中,情况b中X节点就会被去掉,这样就可以去掉无效或者低效节点,减少节点处理量。

在没有障碍物节点的环境中, 沿着X、Y方向的节点筛选规则为:

其中,m代表X可以拓展的相邻节点,len()代表路径行进长度;(X22,…,m|X)代表不通过X而直接到m的最短路径;(X22,X,m)代表X节点到达m的最优路径。

同理,可以得到在没有障碍物节点的环境中对角线方向的筛选规则:

3 A*算法与GBNN模型优化

3.1 GBNN模型

GBNN模型是一种离散的生物启发神经网络,它不需要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GBNN模型是三维立体神经网络,主要用在水下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中。 笔者通过简化,构建了如图5所示的二维神经网络[13],与二维栅格地图一一对应。

图5 简化的二维GBNN模型

该算法的主体思想是不断向四周传递激励,障碍物对发散出的激励有抑制作用,通过迭代算法计算出每个位置的活性数值。 该算法有记忆特性,地图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通过不断迭代到达激励的发出点,这个激励的发出点也就是路径规划中的终点[14]。

GBNN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Wij是两个神经元i、j之间的连接权值,xi是i神经元的活性输出值,Ii是i神经元的外部激励值,ωij是i、j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系数,函数g是模型变换函数,γ、r为常数,根据情况设置。笔者采用的是二维栅格地图,所以式(7)使用的是GBNN二维模型的欧拉公式,xix、xiy分别表示第i个神经元的x、y坐标值,通过式(7)即可求出i、j神经元之间的距离。

3.2 A*算法与GBNN模型结合

GBNN的二维神经网络结构可以与路径规划中的栅格地图一一对应起来,每一个神经元和一个平面二维栅格对应,它依据二维栅格地图中各个栅格的状态来决定神经元的外部输入。 通过直接计算神经元的活性值来规划路径,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代价函数计算, 减少节点之间的运算量。 GBNN模型不需要神经网络学习, 不需要训练,可以满足路径规划对实时性的要求。

4 实验仿真

笔者提出在A*算法的基础上使用跳点搜索,这样去掉不需要的低效和无效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GBNN模型。 模型构建以后,通过MATLAB仿真方法比较算法优化前后的效果。

实验配置如下:

硬件 CPU i7-8750H

内存 16GB

软件 MATLAB2016a

首先建立50×50的栅格地图, 规定起点和终点的位置,随机生成障碍物坐标,通过比较算法优化前后的路径规划时间、路径遍寻节点数量和全局规划路径长度这3个指标来比较。

图6为优化算法流程。

图6 优化算法流程

图7、8分别显示了50×50的二维栅格地图未使用和使用笔者所提算法的规划路径,图中绿色圈为起点,蓝色圈为终点,规划路径为蓝色曲线。图9、10分别对应图7、8的运行时间、遍历节点数和路径总长度。

图7 未使用优化算法规划路径

图8 使用优化算法规划路径

图9 未使用优化算法路径规划数据

图10 使用优化算法路径规划数据

因为算法具有随机性,为了使结果更具真实性,所以通过多次仿真实验,比较算法优化前后的路径规划时间、路径遍寻节点数量和全局规划路径长度的平均值,详见表1。

表1 算法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通过表1可以看出优化后的算法对二维栅格地图全局路径规划效果较好。

5 结束语

对传统的A*算法进行优化, 加入JPS 和GBNN,将3种算法进行结合。 采用路径规划时间、路径遍寻节点数量和全局规划路径长度这3个指标对算法的优劣性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使用3种算法结合后的优化算法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栅格代价节点
Forma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raw and subsequently boiled broiler muscle: biological variation and effects of postmortem ageing and storage
节点分类及失效对网络能控性的影响
栅格环境下基于开阔视野蚁群的机器人路径规划
基于邻域栅格筛选的点云边缘点提取方法*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爱的代价
基于ABAQUS的栅格翼展开试验动力学分析
幸灾乐祸的代价
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