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概念的高校“水课”形成分析及脱“水”策略研究

2021-08-06 11:12王淑慧李嘉祺李文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水课教学大纲培养目标

王淑慧 李嘉祺 李文君

(北部湾大学 广西·钦州 535011)

1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模型分析

1.1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模型

从系统概念的角度,可以将高校的教学系统看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各个专业学院和教务处,系统根据环境变化情况,制定培养目标,据此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大纲、执行教学和考核,并保障将招进来的新生培养成合格的毕业生,获得社会的认可。教学系统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知识环境、社会需求环境、学生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教学支撑环境,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将会对高校的教学系统产生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构建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

图1: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模型

1.2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1.2.1 知识环境

高校面临着外部环境中知识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国际社会迎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速,知识创造和积累的量也不断增加。高校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传授,要不断跟上知识增长的步伐,掌握前沿知识,传授前沿知识。

1.2.2 社会需求环境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的推动了产业的变革,很多新兴的产业和传统产业新兴业态在不断涌现,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企业求贤若渴,努力寻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但社会需求中,薪资丰厚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不同高等学校的学生面临在社会需求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1.2.3 学生资源环境

高校面临相同的高考学生资源,但一些高校具有较好各类排名、实力、名誉、地理区位等,可以获得更高素质的学生资源。不同的高校学生入学时的平均素质是各不相同的。各个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学生资源竞争。获得较高素质的学生资源,会极大地降低教师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并培养出更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学生,有助于高校超车换道,逐步进入良性发展循环。

1.2.4 人力资源环境

目前高校的教师队伍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出了大量的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水平的人才。此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使得我国成为国际上比较具有吸引力的就业选择,大量回国的留学人员和国际上的高学历人才的加盟,使得高校拥有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1.2.5 教学技术支持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给教学提供了很多高效的教学和教学过程管理的手段。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便于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软件和相应配套的硬件。此外,各省高校评职称中都有编写教材的要求,很多教材有多种版本可供选择。

1.3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结构及功能分析

高校的教学系统主要由教务处和各个专业学院组成。各个专业学院执行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务处更多的是为教学提供支持保障并对教学进行监督管理。

1.3.1 专业学院在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学院内各个专业根据所招的学生素质、社会需求环境和知识环境为本专业学生设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主要是由教研室主任来制定,多数高校新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会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参考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情况来制定。教师主要根据课程之间的联系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对学生的教学和考核。

1.3.2 教务处在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教务处除了为教学质量起到支持保障的作用外,还根据国家的教学管理方针,对学院制定的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并监督执行。教师的教学过程由学院和学校两级督导来组织制定评价标准体系,并开展监督、评价和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系统由督导评教、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组成,由教务处组织评价。规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每个学期需要听课的次数,据此对同行进行评教。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对本学期授课的教师进行评价。每一层级的教学评价都有系统的。

2 大学“水课”形成原因系统分析

2.1 大学课程“水”的判断标准

大学课程有没有“水”,主要在于判断“水”的标准是什么?从整个教学管理系统来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课程里的“水”的判断标准共有四个方面:

2.1.1 课程体系是不是符合培养目标

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没必要设置,如果设置了这样的课程,课程就是百分之百的“水”。

2.1.2 课程大纲是否合理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应该覆盖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所有内容,各教学大纲之间没有重复的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课程内容之间有重复,重复的课程内容就是“水”。

2.1.3 课程的教学是不是按照教学计划高效地完成了教学大纲的内容

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前,要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该涵盖了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并按照难易程度将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都良好的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高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一环节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学能力低,就会使得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很好的讲解和传授,大量的时间用于简单的问题,而重点难点一带而过,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大纲要求,这样的课程也是掺了“水”。

2.1.4 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是否覆盖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

课程学习效果考核,一方面是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是考核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如果考核后,学生成绩虚高,严重超过了学生实际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教师教学能力,没有真实的反映教和学的实际情况,说明成绩里面被注了“水”。

2.2 大学“水课”的定义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政策要求。自此引发了学者们对高校“水课”的关注,早期对“水课”认知是笼统的简单的,认为是“质量不高的课程统称”。随着对“水课”认知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对大学“水课”分为五种类型: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也有学者把“水课”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课程内容比较重要,但老师疲于教学、消极怠工、不认真备课、糊弄了事的课程;另一类是课堂管理松散、缺乏实际价值、课程成绩高,利于学生顺利获取学分但不利于就业的大学课程。这一阶段主要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出发给“水课”下的定义。

有学者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大学生的认知角度对“水课”进行了定义,认为“水课”的核心是“授课质量差、授课责任心缺失、授课水平低、考核方式不科学”。也有学者从高校教学评价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水课”,认为主要表现为教师能力“水”、教学内容“水”、教学方法“水”和教学考核“水”等方面。有学者从“水”的生成本质角度把“水课”定义为:是课程在机制力量下的衍生品,是利益相关者个人逐利的后果。有学者从课程的概念出发,认为“水课”和课程概念一样应该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四个分析维度。

笔者从系统学的角度,基于对大学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作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大学“水课”是指不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重复及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的课程,教学过程低效教学管理不严没能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教学考核分数虚高不能反映教和学真实状况的课程。

2.3 “水课”形成原因分析

高校教学外部环境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变化,如果高校的教学系统内部组织管理落后,没有很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会造成课程多“水”的现象,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3.1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变革没能跟上外部环境的变化

高校面临的外部知识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现代科技知识快速更新累积。国内的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实践中需要更多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具有创造力的毕业生。同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考生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也不断快速提高。为此,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知识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新生总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变化,设计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然而部分大学里还在学习一些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比如《计算机文化与基础》,这样的课程100%都是“水”,应该从课程体系中剔除,让一些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企业实践中急需掌握的知识进入课堂,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

2.3.2 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

很多课程所选教材之间有知识的重合,教学大纲要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各类课程之间进行内容的合理分配。但很多高校教务处管理相对僵化,要求教学大纲依据选定的教材来制定,造成教学大纲之间内容的重合。此外,随着高校的激励机制逐步由倾向于科研向教学转移,高校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很多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制作并购买了一些视频教学资源,这些都有效地较少了教师上课的时长,而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学习,所以课程课时的设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制度化的对课程注“水”。

2.3.3 高校教师资源匹配不合理

由于不同高校获得的国家和地方政府资助以及社会资金的能力不同,不是每个高校都有足够的资金引进高层次的教学人才。另外,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在引进人才的条件里几乎没有教学的要求,即使有钱的高校也不会将钱用于引进高层次教学人才。相对于重点高校,很多非重点高校招收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教师需要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时间。但非重点高校教师不仅收入水平没能因此提高,教师职称评定也不会降低科研和教研的标准。这些都造成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教师资源相对短缺,课堂教学的质量难以保障,使得教学过程被注了“水”。

2.3.4 教材的开发不尽如人意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很多课本中的知识加入了很多可借鉴的国外的科技发展成果,大学的知识传授是超前于企业实践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一些科技公司的创立和发展,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被迅速用于企业实践中,有些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企业牵头研发的,一些原有课本中的知识早已陈旧亟待更新。没有适合的教材,使得一些课程先天不足而含“水”。

2.3.5 学生入学综合素质不同但面临同样的社会竞争

对于不同的高校,入学时学生的素质水平各不相同,但是学习的是相同的专业,在学生就业时,面临的竞争是相同的。社会招聘的人才选拔所进行的知识和能力的测试手段是简单的,各个高校的排名,以及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设置的课程和较高的分数,是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靓丽名片,无论学生和老师都希望获得好的成绩。按照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补考率高,不仅学生会感觉不满意,教学管理人员也会认为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因此存在师生共谋提高学生成绩的现象。甚至有的高校也会在毕业季为学生组织大规模的补考,俗称“放水”,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并参与就业竞争,较高的毕业率和就业可以有效博得社会的认可,提高高校声望,争取到更高素质的生源,有助于所在高校超车换道,逐步进入良性发展循环。

3 大学“水课”脱水对策

3.1 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情况,科技发展和知识积累的情况,学生入学的总体素质状况,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保证因材施教,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精准制定课程体系,避免开设不必要的(即百分之百“水”的)课程,防止浪费教师和学生的精力。

3.2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入学的总体素质水平,结合教师教学改革的成果,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合理制定教学大纲,避免内容重复产生的“水”。对于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成果以及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教学的课程,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课时的数量,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避免不论什么课程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规定相同的学时,而造成制度化的“水”。

3.3 创新高校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非重点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和重点高校的学生相比,平均素质相对较低,但经过大学的培育后,将来要面临相同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国家应根据高考入学的总平均分数拨付本科教育经费,总平均分数低的提供相对高的教育经费;高校根据学生高考的总分数收取学费,总分数高的收取相对低的学费。让非重点高校有足够的经费给教师以补偿。各省无须不分高校性质制定统一的职称评定标准,可以给予高校自主权,根据高校学生的培养层次,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数设置高中初级职称人数,高校制定标准统一聘任。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盟高等教育事业,让教师放下评职称和养家的压力,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避免教学过程注“水”。

3.4 激励开发优秀教材

高校长期重科研轻教学的激励方向,使得作为教学成果的教材受到了足够的轻视。目前虽然相同科目有很多本教材,但很多内容陈旧,粗制滥造。为此对于一些需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该定期评选优秀教材,并逐年提供经费用于教材内容除陈更新,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成果,铸就教材经典,防止没有好的教材而造成课程先天不足的“水”。

3.5 科学设置专业办学层次及专业能力评价体系

不同层次的大学由于发展的历史、地理区位以及获得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助各不相同,所拥有的教学科研设施也各不相同,优质科研设施较多的高校适合开展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优质科研设施较少科研条件差的高校更适合开展相同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培养,避免不具备科研设施和条件的高校盲目进行研究生教育,使得相应的课程天然带“水”。此外,应该建立不同高校间相同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给企业一个统一的选才标准,给不同的高校相同专业的学生有一个专业能力比较的平台,激励高校主动甩出课程中的“水”。

猜你喜欢
水课教学大纲培养目标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治理“水课”打造“金课”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高校公共体育课“水课”现象分析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水课”现象研究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