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影响听力的恐惧诉求效果及第三人效果研究

2021-08-07 09:42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恐惧感耳机恐惧

徐 宁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澳门特别行政区 999078

1 文献回顾

近年来,听力受损是全球日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有4.66亿人面临听力损失风险,并且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翻一番。有研究表明,超过10亿年轻人正面临听力无法逆转的损失。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社会现实,以一般社会成员为研究对象,以恐惧诉求为理论基础,考察受众对不同威胁程度和报道类型的感知和行为变化,并测量受众的第三人效果感知。

1.1 耳机影响听力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耳机作为手机配件渐渐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享受高品质音质的同时,不再担心吵到别人或者泄露隐私,佩戴耳机便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规定,超过85分贝的声音就可以被纳入噪音,但很多人耳机长时间播放超过90分贝的音乐却浑然不觉。

许多学者就耳机对听力造成的损伤进行了研究,李淑梅[1]指出,很多人在嘈杂环境中还选择佩戴耳机并提高音量,此时的声波往往超出了人耳最大耐受强度,从而引起中耳鼓膜的疼痛,造成内耳损伤。

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耳机会引起听力受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王美玲等[2]关于听力损伤的研究显示,25.40%的受调查者在长时间使用耳机后至少出现了慢性耳鸣、听力降低、眩晕或者恶心等症状的其中一种。受试者耳机的音量越高,使用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大。朱琳等[3]的实验中发现通过耳机使用知识、健康讲座、宣传资料的长期干预下,耳机使用行为得到了明显矫正与听力损伤减轻,这对于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的参考,证实了健康传播的文字会对人们的态度行为产生作用。国内文献大多集中于调查耳机使用情况并进行听力测试,而关于耳机损害听力的健康传播领域文献数量较少,且人们对于耳机带来的损害并没有较强的意识。所以我们选择关注这一议题,旨在从健康传播的角度出发,考察信息传播中信息的威胁程度和报道类型下受众对于恐惧效力的感知程度,并希望由此引起人们对听力健康的重视。

1.2 恐惧诉求的相关研究

说服研究最早是由卡尔·霍夫兰提出。国内外学者对于恐惧诉求的解读基本是出自通过刺激产生威胁与劝服采纳行为的角度。邹宏等[4]认为恐惧诉求是通过带有恐吓性的表现形式,以威胁、施压等方法,在让目标受众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情绪的同时,让其了解某种行为或状态可能会产生的不良结果,最终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刺激受众改变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比起普通的广告,受众在观看了带有恐惧诉求的戒烟广告之后的吸烟行为明显减少。Rogers[5]认为恐惧诉求是一种以劝服为目的的传播策略,通过描述有害的后果唤起个体的恐惧感,从而促使其产生预防动机和自我保护行为。

1.3 扩展并行加工模型

Witte[6]在EPPM理论中将前人提出的恐惧诉求的处理过程进一步完善,详细阐述了危险控制过程与恐惧控制过程的处理方式。当面临带有恐惧诉求的信息时,受众会优先对于威胁进行评估,威胁评估主要针对易感性与严重性,如果受众在评估中感受到了中、高度的威胁,进而则引发恐惧,开始反映效能和自我效能的评估。

当威胁评估与效能评估都较高时,受众如果认可带有恐惧诉求信息中的建议,那此时其会更容易接受这一建议。但如果受众不认可或者认为无法减轻风险,那么受众的恐惧水平将会受威胁信息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所以在此时,受众往往会采用无视威胁信息的方式来控制或者逃避恐惧。而当威胁评估程度较高而效能低时,恐惧对于受众的影响已经高于威胁,于是个体会倾向采用恐惧控制的防御性回避、信息否认、感知操纵等手段来减轻恐惧。

1.4 耳机影响听力的第三人效果

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森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受众认知中,大众媒体对他人的影响高于对自己的影响[7]。基于这种心理,人们会认为自己可以摆脱负面信息的影响,这种过度自信会导致认知偏差。

本文研究聚焦于阅读有关长时间佩戴耳机影响听力的报道对受众“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影响,可归属于健康领域信息披露对受众“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影响。在健康传播领域,关于“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尚为数不多。邱鸿峰等[8]通过实验法,验证了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艾滋病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见依然存在且受社会距离的影响,而不同议题在群体内部的社会距离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假设如下:

问题1:刺激材料是否影响预防意图?

问题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恐惧感知是否存在差异?

问题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第三人效果是否有差异?

近年来,受国际教育研究风气和国内教育改革需要的推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兴起对“反思性教育实践”的关注和研究。这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过程,可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反思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困难[4]。

假设4a:在数据型刺激物刺激下,高威胁水平刺激产生的恐惧感知强于低威胁水平刺激产生的恐惧感知。

假设4b:在描述型刺激物刺激下,高威胁水平刺激产生的恐惧感知强于低威胁水平刺激产生的恐惧感知。

假设5a:在高威胁水平刺激下,阅读数据刺激产生的恐惧感知强于描述性刺激。

假设5b:在低威胁水平刺激下,阅读数据刺激产生的恐惧感知强于描述性刺激。

假设6:耳机媒介披露的影响与第三人效果呈正相关。

2 实验设计

2.1 线上招募受试者

本次实验线上共招募218人,尽量做到男女数量相差不大,所有受试者分别参加并完成前测和后测的恐惧效力感知问卷。据统计,被试主体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80、90年代出生的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自我规范意识,能够很好地理解实验并参与其中。参与研究的受试者,大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到耳机,并且是有听力损失风险的主要年龄段,因而本研究具有者重要的社会意义。

2.2 实验设计的刺激材料

基于自变量特点和现有的媒体环境,本研究模仿日常新闻报道设计了4则主旨内容、篇幅长度和风格都相似的文章作为实验组的刺激材料。具体来说,从报道类型的维度看,描述型文本从第一人称角度出发采用主观的故事性讲述;数据型从第三人称角度用客观的数据内容呈现。从威胁程度来看,不同威胁程度在恐惧效力的呈现上也不同,高威胁程度的文本叙述会体现耳机对于耳道的损伤以及听力的不可逆损失;低威胁程度主要是对于听力损失的一些初级症状进行描写。最后将不同报道类型与不同威胁程度信息进行组合(表1),并在每一则材料中都配以耳机的合理使用建议。

表1 不同报道类型与不同威胁程度信息组合的刺激材料呈现方式与关键句

2.3 实验程序

图1 实验设计

2.4 因变量测量

恐惧效力感知,参考Witte的拓展平行过程模型,并结合自身实验设计需求,围绕恐惧感知、第三人效果、预防意愿这三个变量维度展开。在效能感知维度下测量受试的预防心态、自我效能、反映效能恐惧控制等角度,在“第三人效果”的测量上,本实验通过询问受试者对于自身及他人能否正确使用耳机的态度设计问卷问题,测量受试者自我风险的感知与自我对他人风险感知,进而测量第三人效果是否在该议题下存在。

3 实验结果

3.1 耳机影响听力实验中受试者的恐惧效力感知

根据问卷在SPSS中的信度分析结果表明,Cronbach系数为0.917。通过Bartlett球度检验,本问卷的KMO值为0.875。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分析。

我们首先测试刺激是否影响预防意图。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SPSS中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来确定在阅读刺激前后预防意愿是否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平均差异。正态性假设没有被违背,实验组中的研究对象在阅读刺激物后(M=4.0,SD=0.74)比阅读前(M=3.6,SD=0.81)更倾向于防止耳机对听力的影响,预防意愿平均增加0.36,95%CI[0.26,0.47],t(161)=6.86,p<0.001,d=0.53。预防意向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阅读刺激后(M=3.4,SD=0.97),t(38)=-1.20,p=0.24。因此,我们知道刺激物会影响预防意图。

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恐惧知觉上是否存在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恐惧知觉上是否存在差异。实验组的恐惧感知(M=3.75,SD=0.54)强于对照组(M=3.23,SD=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0.52,95%CI[0.33,0.71],t(201)=5.36,p<0.001)。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刺激的报道类型和威胁程度是否会对恐惧感知和预防意愿产生影响。在SPSS中将问卷问题进行MANOVA分析,以媒体披露为协变量,恐惧感知和预防意愿为因变量,报道类型和威胁程度为自变量。排除媒体曝光的不显著性后,随后的MANOVA检查了刺激的报道类型和威胁程度和恐惧知觉及预防意图之间的关系。两个因变量在刺激类型(p=0.46)和刺激威胁水平(p=0.43)上的多元效果不显著。

3.2 耳机影响听力实验中受试者的“第三人效果”

为了评估实验中是否存在第三效果,在SPSS中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第三人称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实验组第三人称效果(M=0.68,SD=0.66)高于对照组(M=0.23,SD=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0.46,95%CI[0.26,0.66],t(71.47)=4.66,p<0.001)。据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耳机媒体曝光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耳机媒体暴露的影响与第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弱正相关。

4 讨论与总结

4.1 结论

目前的研究评估了使用耳机影响听力的恐惧诉求及其第三人效果研究信息框架,结论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对于恐惧感知来说,根据实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恐惧感知和第三人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刺激材料对于实验组产生的影响,恐惧感知和第三人称效果显著更高。我们还发现在刺激材料的影响下,参与者的预防意图也增加了。其次是我们采用了MACOVA来分析在控制实验参与者的媒介暴露的前提下,描述类型和威胁程度对恐惧感知及预防意愿的影响。结果是描述类型对恐惧感知及预防意愿和威胁程度对恐惧感知及预防意愿都没有产生显著差异,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由实验刺激材料的主题引起的,因为耳机的影响对身体不能产生致命性影响。最后我们还发现,耳机有关信息的阅读频率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

虽然本实验的目的并不是唤醒参与者对耳机效果和如何正确使用耳机的注意,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最令人满意的部分就是,在阅读了刺激材料之后,一些受试者向我们反馈说,他们了解了更多关于如何正确佩戴耳机的信息,并试图减少日常生活中佩戴耳机的情况,以保护听力。

4.2 研究局限与展望

首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本次实验主要通过线上进行,我们无法观测到受试者实验过程中的状态以及相关反馈;其次,人口统计学变量(职业、年龄、地域)也有可能会与实验中的自变量存在显著关联,本次实验没有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依据本次研究所采纳的方法和内容,不同的媒介渠道也可能会影响受众的恐惧感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传播渠道也是值得研究的地方。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尽量统一为线下实验,将实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控制起来,减少额外干扰要素,强化实验场景中那些关键自变量的干预作用,提高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

猜你喜欢
恐惧感耳机恐惧
犯罪恐惧感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学会与恐惧感共舞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唠叨过滤耳机
你的选择是真实or虚拟 简评6款多声道耳机
好东西!值得等待!Focal Utopia耳机、Moon 430HA耳机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