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西安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管控工作的思考

2021-08-07 09:42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污染物污染

刘 军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陕西 西安 710007

1 2020年西安市环境空气治理的主要成效

2 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区域地理、气候因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西安地处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南有秦岭,北有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风小、多雾、少雨雪、扬尘大。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造成秋冬季区域污染物扩散缓慢,容易形成雾霾,大气污染较重。

2.2 煤炭燃烧排放是秋冬季主要大气污染源

西安的冬季供暖单位城区有13家集中供热企业,区县有11家集中供热企业,除大唐灞桥热电厂、西郊热电厂、大唐余下热电厂发电余热供热之外,朱雀、经开、高新、长安热力等热力公司均使用燃煤供热。陕西省2020年28个热电厂统筹火电企业装机容量2496万kW,发电量2 353 612万kW·h,水电65 001万kW·h,水电发电量是火电发电量的2.76%。西安市工业居民用电主要来源是燃煤火电[1]。这些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的热电厂产生的污染物,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扩散到西安地区,对区域空气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2]。

2.3 冬季锅炉烟气容易产生低空聚集

西安市秋冬季雾霾天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PM2.5主要来源于燃煤、燃气或燃油排放烟尘和工业生产产生的有机废气。按照国家要求,供热点烟筒半径200 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要高出最高建筑物3 m以上。但是由于城市房地产的发展,热力公司周围地块后期改建及一定距离新建的高层建筑,已经将热力公司的 “烟筒”包围了起来。城市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建筑高度由城市中心向外延伸,楼层逐渐增高,呈中低外高趋势。在这样密集的建筑群中间,采暖锅炉烟气容易在局部区域聚集,短时间很难扩散。

2.4 农村地区散煤取暖问题仍未杜绝

根据各区县提供的“双替代”工作自查情况,对13个区县、开发区的91个村(社区)1974户村民(居民)进行了入户核查,发现22户未完成煤改洁,125户存在反弹,约占7.4%,暴露出群众冬季取暖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关区县“双替代”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日常监督管理存在不实不细问题。

2.5 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城区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截至2020年底,西安汽车保有量为373.6万辆,居全国第7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49万辆,不足3%,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新能源汽车是一种代替石油燃料的汽车,它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并扼制夏季主要污染物臭氧的形成。因此,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洗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将对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温室气体减排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3]。

2.6 建筑工地扬尘和涉气企业监管机制存在不足

有的部门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不精细,在响应机制启动后,要求各类建筑工地、企业一律关停,追求临时效应。这种简单粗放的监管模式,实质是一种懒政行为,一方面没有倒逼企业通过改进处理设施实现污染减排,另一方也面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让群众对于环境保护产生抵触、怀疑情绪。另外,在目前市政府督政督企强化督查的管控高压态势下,部分非法企业受利益驱动,异地转移规避执法检查,将租赁厂房分散在城乡接合部或者农村民宅中,这类企业生产设备简陋、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一旦被发现再次转移,便与监管部门打起了“游击战”。有的涉气企业为了节省污染处理设施运行费用,将产生污染的工序放在夜间以降低生产成本,违法排污,造成一些区域特定时段空气质量的反弹。

3 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管控的对策及措施

3.1 加强监测,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空气污染源

抓紧建设全市环境智慧平台,利用网络大数据统筹分析国控子站、省控子站、微子站监测数据,出租车走航监测数据,各区县降尘监测数据,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热点网格、卫星遥感系统、烟火监控系统、网格化管控平台等反馈的问题,及时精准分析研判城市空气污染源及产生的原因,为环境空气治理和行政执法提供科技支撑。

3.2 节能降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生活模式,倡导清洁消费理念,实施政府强制性绿色示范作用,加快推进节能型社会建设。重污染天气采取特殊时段关闭人造景观灯、减少主干道路灯开启数量、深夜关闭公共照明,实行供热单位计量收费,夜间停止商场、政府、学校等公共区域供暖的措施,降低城市运行的用电量、用气量。让发电厂、供热站在燃煤锅炉、燃气锅炉低荷载运行的情况下,改善燃料预处理和燃烧装置,提高燃烧技术,稳定运行污染处理设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区域环境空气中的污染因子。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污税征税标准,压缩发电燃煤高的机组使用率,并逐步予以淘汰,使小机组出于经济考虑自觉关停。把年用煤用气量、低硫优质煤使用比率纳入清洁生产审核标准体系,将火电、供热单位纳入应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3.3 科学治理,破解能源性碳排放困局

西安目前属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以煤为主的火电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要抓住重点突出问题,实行更为严厉的治理措施。燃煤单位在现有除尘设施基础上,进一步加设最新技术的烟气处理设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十四五”期间将三环以内的热电厂迁出西安主城区,集中供暖企业实行高空排放。目前,大部分供热企业受区域规划和历史原因影响,采取烟气低空排放方式,受周围楼层遮挡和逆温层存在的影响,烟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静风天气下在低空形成聚集性污染。建议陕西省应结合区域地理和产业因素,参照欧洲高空排放治理经验,制定高于国家的锅炉烟筒高度标准。热电厂、供热站通过增高原有的烟筒或者烟筒增加引风工序等措施,实现锅炉烟气高空排放,提高污染物扩散能力,减少污染物扩散时间,改善城区低空环境空气质量。

3.4 多措并举,解决散煤污染顽疾

制定《西安市焚烧散煤、秸秆管理办法》,保持工作延续性和关联性,让散煤焚烧管理模式从劝阻到有法可依,填补禁燃、禁烧行政管理漏洞。要深入解决农村的取暖问题,采取乡镇村组两级“双补贴”审核、区县抽查的模式。严格实行双补贴政策的监督检查,不能让部分群众一边领政府补贴,一边用煤用柴取暖做饭污染环境。调整浮动补贴模式,加大对于高龄人群、哺乳儿童家庭、低收入家庭市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加快重点村镇天然气管网铺设进度,对于管网暂时不能铺设的偏僻村镇,阶段性建设LNG罐箱气化站。将天然气管网引入农户纳入“十四五”绿色乡镇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取暖问题。同时要控制散煤的消耗,建设完善的清洁能源消费机制,大力宣传倡导使用天然气与其他新型能源。在必要的情况下,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针对天然气与其他能源的使用,给予一定的优惠,提升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

3.5 加强宣传,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强化宣传引导,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产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活动。建议国家提升车用燃油质量,减少含铅汽油的使用,大力开发无铅汽油,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同时,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全面开发新能源汽车,提高电动车使用比率,城市新增网约车、公交车、出租车100%实现电动化,对现有的燃油汽车逐年进行淘汰改造,持续增加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

3.6 精准管控,改进工地扬尘防治模式

建筑工地扬尘管理实施高标准管理,可以借鉴邻国日本工地管理标准。日本在施工中施行“4R”运动,包括:Refuse(不使用非环保材料)、Reduse(节材、节能)、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可回收),并在标准化的工厂里完成,再运到工地里,像搭积木似的进行拼装,进行模块化处理。西安应大力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比例,对于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采用有效治理。可以选择几个重点项目进行试点,建设密闭式车间,将钢筋切割、焊接、搅拌砂石等产生扬尘的现场工序全部进入车间作业。施工车间建设粉尘、电焊气收集处理设施,废气严格依照相关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在建的建筑工地周围安装全方位防尘棚进行封闭式防尘防控,通过对敏感点位、厂界点位、对比点位环境空气监测,组织建筑、环境领域的专家进行现场研判,不断改进优化工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治理措施,将施工建设对于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高标准的工地扬尘污染管理模式既能对其他建设工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又能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进一步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细化应急减排清单,通过高标准建设工地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3.7 强化执法,推动涉气企业排污治理

要设立各类工业园区,让企业退城入园。加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依据规划环评,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有效落实,严格企事业单位依照核定的污染物种类、控制指标和规定方式进行排污。凝聚社会合力,提升监管效能,加大执法力度,打赢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4 结 语

“十四五”期间,西安经济社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但区域环境容量有限,治污减霾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如不准确分析各类污染物排放的现状及成因,及时调整环境空气污染管控措施,已经取得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将很难持久保持。要准确把握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综合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区域空气质量不断提升,为建设和谐美丽西安提供生态环境支撑。

猜你喜欢
污染物污染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什么是污染?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什么是污染?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3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