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时代如何破解未成年人心理困境?

2021-08-07 02:28胡珊责任编辑刘怡然
宁波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鸡娃宁波市心理健康

文/本刊记者 胡珊 责任编辑/刘怡然

每年6月的两场考试不仅是对考生所学知识的阶段性检验,也是对考生心理承受力的一次考验。每到成绩公布后,这两场考试必将引发一场对教育本质的讨论以及对当下教育生态的反思。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什么社会普遍认为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造成这种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此,本期栏目邀请了宁波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教育、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围绕宁波市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聊一聊群众关心的话题。

(上图/宋平)5月12日下午,宁波市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的学生参与校园防欺凌心理关爱活动。

(下图)宁波市中学生参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

嘉宾

宁波市康宁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宁波市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副部长 宁波市教育局宣传与德育处四级调研员 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专职研究员 宁波市康宁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主任 宁波市康宁医院党建工作办副主任、心理咨询师边国林夏喜琼张龙富史耀芳张文武李湘兰

记者:近几年来,宁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情况如何?如何看待社会上关于“现在的青少年受的挫折太少了,心理太脆弱”的说法?

边国林:2013年,宁波市曾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开展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在宁波市未成年人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寻求医疗机构帮助的未成年人占比在10%左右,存在情绪问题需要疏导的未成年人占比在30%左右。近几年,宁波虽然没有再做过这方面的调研,但总体数据应该是上升的。这从宁波市青少年心理诊疗数据可以侧面印证。2019年,宁波市康宁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宁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未成年人心理门诊量是1.9万人次,2020年接近2.6万人次,相较于10年前的8000人次,已经有了显著提升。

张龙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几年前,浙江省曾对全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3%—20%之间,其中,初中最高,高中次之,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宁波应该也差不多。

但不管是未成年人的心理门诊量,还是心理问题检出率,这些数据的上升并不能说明“现在的孩子更脆弱了”。时代变了,成长环境不一样,用过去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孩子,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现在的孩子承受的压力远比过去要大。全民“鸡娃”(注:“鸡娃”是网络流行词,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的大环境下,试问,有多少孩子不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辗转在各个培训班?有多少学龄儿童的双休日是完整的?又有几个家长没有在有意无意中向孩子传导过压力和焦虑?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提高了,这种高要求必然导致心理问题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又指责孩子太脆弱。这种两面夹击式的要求本身就是扭曲的、矛盾的。

5月30日,“六一”送给小朋友的心灵礼物(第九季)暨2021年“健康可阅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讲座活动启动。

记者:目前,宁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

边国林:根据2020年的宁波市未成年人阳光心理热线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来电问题中排前三的分别是:情绪问题(抑郁、焦虑、害怕、烦躁)占20.2%,学习动力不足(厌学、逃避上学、恐惧上学)占19.9%,亲子沟通障碍(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亲子矛盾升级)占12.1%。此外,孩子们的主要问题还包括网络成瘾、非自杀性自残等。

李湘兰:我从事心理咨询已有10余年,近年来接触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有增长的趋势,大约每年有200例次。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几年宁波市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呈现“三多”。

第一,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比较普遍。对孩子有较高期待的家庭更容易引起孩子抑郁、焦虑,这是因为一旦家长对孩子有了较高期待,就必然对孩子提出较高要求,这样的高要求贯穿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这种方式当然有更大概率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孩子,但“双刃剑”的另一面是,孩子的活力也逐渐消失在被不断压缩的自我空间中,最终孩子会发现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规矩、条框、压力的世界中,当他接不住这些压力的时候,便会产生抑郁、焦虑的症状。

第二,非自杀性自残案例增多。因自残来寻求帮助的孩子往往原生家庭也面临一些问题,很多属于关系紧张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缺少对孩子情绪的涵容能力,并且会在无意识中把混乱的情绪转嫁给孩子。久而久之,负面情绪堆积过多,孩子自然需要宣泄的渠道。但偏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大多敏感内向,在学习生活中缺乏知心的朋友,当压抑、悲伤、愤怒的情绪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宣泄,最终将演化为自残行为。在用美工刀划伤自己时,他们感到的畅快多过痛苦,放松多过害怕。

第三,厌学、游戏成瘾的情况增多。这其实跟家庭、学校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学业上有关。当孩子所有的生命价值都被迫围绕着学习,成绩成为评判孩子优劣的重要标准,孩子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在单一的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孩子的学习动力消失、产生厌学情绪,或是在游戏中逃避现实在所难免。

记者:您觉得,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困境?

史耀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地视为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很多,深层次的是文化因素。自古以来,在东方文化中,文凭、学历情结根深蒂固,因此,大多数的家庭对教育十分重视,重视必然带来压力。中层次的是制度因素。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政策导向、职业门槛加重了学生读书的负担。这也是家长都热衷“鸡娃”的原因,无非是看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感受到生活不易。这种焦虑从社会传导到成年人,又从成年人传导到未成年人。浅层次的是教育与个人因素。未成年人与家长在成长各个阶段的想法、理念、目标存在差异,导致双方产生摩擦,容易激发孩子的心理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光靠教育不行,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家校联动,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大循环格局。其中,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关键环节。学校除了做好日常教育工作,还应突出生命教育和危机筛查预防控制工作,帮助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及早识别成长困惑、冲突或心理问题,消除对心理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诸多认识误区和困扰,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素养。家长则应该提高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认知,学习与未成年人沟通的技巧,端平心态,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家庭,比如暴力型、留守型、破碎型家庭,社会应当予以更多关注,通过社区等基层组织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记者:在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宁波有哪些特色做法?

边国林:近年来,宁波市通过大力推进机构建设标准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心理服务项目化,扎实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一是完善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机构建设标准化。积极搭建市、区县(市)、社区(学校)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支撑。2010年,宁波多部门联手成立宁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门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指导中心设在宁波市康宁医院的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同时还开通了一条未成年人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81859666”,为有需要的家长和孩子提供公益咨询服务。2014年9月,宁波在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后,制定了全国首个面向基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服务标准,明确了宁波市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流程。目前,全市标准化社区心理辅导室有331个,规范化学校心理辅导室有674个。

二是注重培训培养,大力推进队伍建设专业化。通过持证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培训、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专项进修培训等项目,持续提升心理服务能力。目前,宁波卫生系统已有5000余名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教育系统有4.5万余名取得浙江省ABC级心理健康教育证书的教师。全市共成立了12支300多人的“心·阳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队,成员来自卫生、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教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20年5月,宁波成立了市心理应急救援队“同义”分队,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提供干预。

三是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心理服务项目化。针对学生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宁波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教育局等部门以项目化方式积极开展各项心理服务。2016年,宁波启动了“阳光心灵 快乐成长”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每年围绕未成年人学习问题、挫折教育、人际沟通等方面开展上百场讲座,截至目前,受益人群达8万余人次。“轻松备考12355”考前心理减压行动已开展了9年,以多种形式集中提供中、高考前心理减压服务。广泛开展科普宣教,拍摄康小宁心理健康宣传片,录制“寻心灵绿洲、做阳光少年”主题云课堂,覆盖学生及家长7.5万人次。

记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根子在教育生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近几年来,宁波在抓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龙富:近年来,宁波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体系,完善制度机制,强化队伍建设,注重协同联动,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域统筹,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013年、2017年、2020年,宁波先后制定实施《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一轮提升计划》《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全面筛查、发现问题、分析研判、预警处置、干预转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目前,宁波成立了市、县两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每个区县(市)均配齐专职心理教育教研员,全市所有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市、县、校三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完善。

(左图/宋平)5月12日下午,2021年宁波市“阳光心灵 快乐成长”百场宣讲活动暨校园防欺凌心理关爱项目,在宁波市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启动,该校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活动。

(右图/宋平)5月12日,宁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金琼,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讲述了什么样的朋友是益友,什么样的朋友是损友。

二是全员育心,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制。通过抓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宁波逐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五年来,全市共引进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100余名。目前,所有学校至少配备了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达219人,兼职教师达3500余人,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三是全程服务,构建家、校、医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今年,市教育局将与市卫生健康委开展嵌入式合作,共同建设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加快实现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信息化、专业化、品牌化。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拟建两个实体基地,分别是宁波市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和宁波市学生心理科普体验中心,从干预、研究、宣教、辅导等方面全面保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宁波市教育局还高度重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依托家长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等各种活动,继续打造好“宁波教育大讲堂”和“班主任茶座”两个平台,成立宁波市中小学“润心·共情”家庭教育宣讲团,不断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

记者: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引导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宁波做了哪些工作?

夏喜琼:近年来,宁波市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家庭教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2020年4月底,市妇联成立宁波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整合专家团队力量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和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并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努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水平。

二是选拔组建新一届家庭教育讲师团。2020年,宁波有7人被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聘请为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2021年年初至今,经各级妇联推荐申报、选拔面试,市妇联牵头组建新一届市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其中,有心理健康专业背景或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人员占讲师团总人数的近1/4。

三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快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步伐,积极创建农村、社区家长学校,加强示范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家庭教育服务整体水平。截至2021年5月,全市共建成家长学校4615所,其中市级示范家长学校426所,省级113所、国家级20所。

四是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依托遍布城乡的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阵地,开展“家庭教育大篷车送教下基层”和“家庭家教家风”基层巡讲活动,帮助广大家长了解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2016—2019年期间,市妇联共投入78.3万元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项目,直接受益者累计达8.9万人次。注重亲子阅读志愿团队培育,自2012年试点启动亲子阅读工作以来,全市已建成亲子阅读体验基地238个,培育亲子阅读志愿团队250余个,志愿者2900余人,平均每月举办200余场亲子阅读公益推广活动,广泛传播科学家教理念和知识。

五是健全心理服务体系网络,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活动。多年来,市妇联引导各区县(市)立足本地资源建立起心理服务体系网络,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各级妇联采取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与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记者:这几年各地都有学生跳楼事件发生,其中不少是青春期的孩子。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上,家长或老师应该注意些什么?

史耀芳:青春期的孩子冲动是常态,通常不计后果,这一点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清楚。因为教育问题,与青春期的孩子发生争执时,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家长或老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管控。有几个危险信号需要格外警惕:其一,孩子说出“你要没收我的手机,我就跳楼!”类似的话,很可能不是威胁,而是赌气;其二,发生争吵时,孩子情绪剧烈波动,看起来像跑完800米,或是看向窗台、栏杆,甚至是做出翻越的动作;其三,孩子多次抱怨做人毫无意义,不想活了。出现这些信号时,家长或老师应当立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阻止孩子过激行为,尽量避免与孩子正面冲突,采用相对温和、迂回的方式处理问题。这不是纵容,成长需要时间,等度过了青春期,孩子就会慢慢平和下来。

记者:孩子大部分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可在家庭问题及童年成长环境中找到关联。对家长而言,平时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

张文武:在中国家庭里,教育最不缺乏的就是规则。大部分的家长都在尽可能地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期待孩子有成功的将来,但让他们困惑的是,孩子却没有朝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那么家庭教育如何才能深入孩子内心呢?

一是和孩子建立好关系。没有关系的规则最终将引发对抗。家长在沟通前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避免带着不良情绪互动。家长要理清自己的一些没有事实依据的焦虑,例如:“你这样玩,你的同学在好好学习,你跟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不会有出息!”等等。这样的沟通首先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信任,促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甚至破坏家庭的规则。关系和规则都是在沟通中建立起来的,沟通的原则是相互尊重和信任,家长始终要相信孩子会为自己负责。

二是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很多孩子,他们的情绪是表达不出来的,无论孩子是对是错,家长都应该正确地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当双方想法不一致时,首先应了解清楚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强行纠正。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能力,要发现孩子的长处,多夸赞孩子,减少孩子的自卑心理,激发孩子内生的动力。

三是父母要学会对自己的包容。所有父母都会犯错,不要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疚。放下内疚,正视错误,才能更好地在自省中不断前行。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要及时反思:是否是自己所犯的错误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更多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有建设性的行动上,而不是负面情绪上,进一步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

(本文未署名图片由宁波市康宁医院提供)

猜你喜欢
鸡娃宁波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制造鸡娃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