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纪录片传播生态文明的策略与启示

2021-08-09 13:27刘素君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生态文明纪录片

摘要:《天地玄黄》是著名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导演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演变为拍摄主题,通过独特的隐喻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来表达影像外的讽刺效果。本文探讨《天地玄黄》如何利用纪录片媒介的视听功能引导、呼吁受众关注生态文明主题,旨在阐明纪录片媒介中生态文明的传播策略,为我国独立拍摄、制作生态文明纪录片提供创作方法和灵感。

关键词:纪录片;《天地玄黄》;家园意识;生态文明;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02

《天地玄黄》是由罗恩·弗里克拍摄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涵盖了人文、历史、战争、宗教等众多题材[1],纪录片中的每一帧都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历史之宏伟、世界之瑰丽、宇宙之浩瀚,因而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该片反思了工业文明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绿色传播在媒介传播形式方面的创新[2],生态纪录片便是具有创新性的宣传形式之一,对我国纪录片创作具有深厚的借鉴意义。

1 独特的生态文明传播策略

1.1 层次清晰: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由之路[3],《天地玄黄》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为主线展开。导演在纪录片中批判工业文明的态度十分鲜明,尤其反对以人类中心主义来主导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以利己为中心,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4]。工业革命以来, “人是宇宙中心”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盛行并占据主流地位[5]。在当今社会,我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态度是尊重、爱护自然,应该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汲取经验教训,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一致的观点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6]。导演以其智慧的取材、构思和拍摄视角向世人传递生态整体观念,让《天地玄黄》的自然风光、宗教信仰、原始风俗画面呈现,都强调地理的、民族的、生态的一体化,展示了他独特的生态文明传播策略。

1.2 视听结合:展示文化多样性

在取景时,导演罗恩·弗里克尤为关注原始部落特色鲜明的典型画面,如恒河火葬、手臂舞凯卡克舞等。生态纪录片的拍摄与创作不仅要注重展现生态环境层面的广度,还要关注民族维度,关注原始社会的生态。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7],中华文化也承载着中华民族血缘共同体的情感[8]。纪录片极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展示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引导观众关注全人类的命运。

现代化进程导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导致了人类精神文明的缺失。当今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快速发展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成为传承、展示、传播传统文化的有力平台[9]。配乐导演米歇尔·斯登(Michael Stearns)拼贴了各国的民族音乐,如日本尺八、印度尼西亚甘美兰、南美洲排箫等,这些民族特色浓厚的乐器也是在听觉上引导观众关注多维度的民族生态,从视听方面充分利用了纪录片的媒介功能来展示生态文明。

1.3 反讽隐喻:追求“诗意地栖居”

导演在手法上采用了宏伟史诗级的叙事,投射人类社会的变化迁徙,具有崇高性、真实性、历史性。在视听方面运用特殊手法营造美感,如全知视角和唯美诗意的镜头相结合,再运用剪辑节奏的快慢切换和无解说词营造思考空间。不仅关注地球环境的变化,更关注人类生态思想的转变。

导演是通过反讽和隐喻来表达对“诗意地栖居”的寄望,城市川流不息的街道配上急促的呼吸,让人感到压抑不已。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人们井喷式地涌入城镇中,远离了大自然[10]。在表现工业文明背景下的现代都市生活时,导演通过交叉蒙太奇的拍摄剪辑手法完成多组绝妙的视觉隐喻。全片最著名的画面之一就是将流水线上的小鸡和东京地铁站中拥挤的人流的画面剪辑拼接在一起,触发了观众的反思和无限遐想。画面里的养鸡场和流水线是大城市的缩影,而雏鸡暗喻了现代人的成长过程,类似的手法在影片中被多次运用,通过编织这些隐喻达到了影像之外的叙事效果,表达了自身对人类栖居的态度。反对工业文明给现代人带来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赞美和追求“诗意地栖居”的境界[11]。这也是让生态纪录片不停留于表象,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升华到保护心灵净土的层次,扩大人类精神文明的生存空间。

2 对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2.1 立足傳统 联系实际

近几年我国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得到了受众的热捧[12],利用纪录片媒介来传播生态理念不仅更有趣味,还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国外之所以能拍出如《天地玄黄》《地球脉动》等优秀的生态纪录片,固然离不开导演个人的深厚技术、独特审美,但更多的是源于将生态文明和纪录片媒介进行巧妙结合的智慧与策略,我国纪录片创作不能生硬地拼凑,只停留于浅层次的理论,而是要挖掘深刻的内涵。我国的生态文明传播要立足于传统、扎根于乡村,我国传统经典有着独有的文化韵味[13],可以说是素材丰富。

生态纪录片的思想内核要以生态美学为中心,从深厚的理论背景汲取经验,也要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展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14]。这样创作出来的生态纪录片,不仅可以为国内外所接受、欣赏,更具备我国独特而绚烂的文化特色。我国大街小巷的墙体绘画就很好地做到了立足传统、联系实际,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做潜移默化的宣传[15]。生态纪录片的文化输出也应该效仿这一做法。

2.2 反映国情 扎根乡村

我国纪录片创作如今也进入了转型时期[16],纪录片要能够反映、突出我国当前的社会问题,才能引人注意、发人深省。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国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17],要学习古今中外的生态文明治理和保护[18]。生态纪录片不仅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宣传方式,更是一种警示[19],防止人类走向自取灭亡的悲剧。现如今国家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20]也是出于国情和发展需要,因此要扎根农村,砥砺深耕。

近年来,有关生态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可见环境保护的文化输出在加强,宣传力度在加大。比起电视剧、电影等媒介形式,纪录片更具有发人深思的深刻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宣传生态文明和传播生态思想的最佳媒介形式。为响应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我国广电新闻媒体也应加大生态纪录片的创作、投入和宣传,向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学习,要在纪录片中注入生态活力,展现生态之美,呼吁人类社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生态自然的保护。我国生态纪录片的拍摄一定要深入农村、扎根农村,避免陷入过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危机中[21]。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了解不透彻,生态保护意识淡薄[22],借助纪录片拍摄宣传可以帮助生态理念在农村被传播。生态纪录片创作融入乡村特色不仅可以达到旅游宣传的目的,还可以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当地居民带来长远发展和可持续的经济效益[23]。只有能够反映国情的生态纪录片才是好的生态纪录片。

2.3 把握导向 融合市场

中国应该尽快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独立、成熟的制作班底,加大扶持生态纪录片创作的相关政策倾斜力度。在文化和审美层面,要把握好正确的文化导向,将生态文明潜移默化地移植进大众审美的视野,使生态文明建设变得雅俗共赏,更能为大众所接受、欣赏,这样才能对内提升文化自信,对外实现文化良性输出。随着“纪录片不能商业化,但是应该兑现商业价值”这样的观点逐渐深入人心,纪录片创作者也开始自发辩证地看待纪录片与市场、观众之间的关系。传统纪录片在资金和时间等成本投入方面较高,但是在市场中却仍属于小众,这导致投入产出不对等的必然性。但如今,随着播出渠道的多样化,纪录片的形式与内容也在积极地进行自我革新,纪录片的受众群体也开始活跃起来,纪录片的可能性正在被重塑。生态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大主流板块,更应作出表率,实现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并不意味流于世俗,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市场中推广开来,生态纪录片并不是行业的“高岭之花”,更不能孤芳自赏,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生态纪录片才是提升观众审美的前提。只有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借助政策红利,把关生态片拍摄的内容和质量,加大生态纪录片的优质产出,才能形成良好的业界口碑和连锁效应。面向市场的生态纪录片才是有生命力的,被市场所广泛接受的才是经历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过后还能留存住的影像记忆。

3 结语

我国纪录片市场还有待开发,中国目前在技术支持、政策扶持、舆论引导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纪录片吸引观众眼球的方式也不够多样化和新颖,尤其是生态纪录片的创作,或枯燥艰涩,或是容易变成孤芳自赏的“高岭之花”。如何拍出喜闻乐见、有口皆碑的生态纪录片?国家如何帮助纪录片进行宣传,引导生态文明建设蔚然成风的社会舆论和风气?观众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欣赏、推崇优秀的生态自然纪录片?这些都是等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在纪录片中展现生态美学理念与生态思想值得引起我们深入思考。要延续生态文明,必须从自身做起,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宣传工作,同样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海超,王跃.纪录电影的可见世界——电影眼睛学派观念在纪录片《天地玄黄》中的新维度[J].传播力研究,2019,3(13):4-5,8.

[2] 勾莞玥,吴承彦,常百钧.城市生态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新媒体之维——以南京生态环境官方微博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154-155,168.

[3] 刘千萌.人林共生时代:国有林区林俗文化建设探究[J].汉字文化,2020(04):174-176.

[4] 陈芳芳.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宜居城市建设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116-117.

[5] 陈芳芳.梭罗生态美学思想探微——以《瓦尔登湖》为例[J].大众文艺,2019(6):234-235.

[6] 莊众显.浅析苏轼《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8(20):80-81.

[7] 陈芳芳.试论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艺术评鉴,2019(11):158-159,185.

[8] 黄闽倩.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春节文化探析[J].汉字文化,2020(10):171-172.

[9] 谢梦婷.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路径探析——以综艺节目《遇见天坛》为例[J].汉字文化,2020(08):31-32.

[10] 刘千萌.试论我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历程、贡献及路径[J].戏剧之家,2019(20):200-201.

[11] 李昱嘉.试论无解说词纪录片的风格特点——以纪录片《天地玄黄》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8(05):118-120.

[12] 孔源.新媒体传播中国诗词文化之维——以《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86-87.

[13] 吴成晨,黄慧敏.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8(15):132-133.

[14] 吴成晨.江南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2018(12):246-247,160.

[15] 王琛.文化“上墙”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探讨——以罗浮山澜石村为个案分析[J].安徽文学(下),2018(11):174-175.

[16] 张梓涵,王荣珍.反思与回归:纪录片《天地玄黄》的隐喻表达[J].科技传播,2019,11(19):126-127.

[17]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18] 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19] 陈芳芳.生态纪录片《湿润的文明》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探微[J].汉字文化,2019(19):161,172.

[20] 刘婧.试论休闲农业中竹文化的应用价值[J].汉字文化,2019(18):158-159.

[21] 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7-21.

[22] 刘千萌.当代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36-237.

[23] 周碧琬.对牡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110-112.

作者简介:刘素君(1998—),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生态文明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