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五(上)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09 14:28陈丽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教材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如果热爱读书,他就能从书本中得到文化的滋养,就会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与仁者做伴,与智者为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统编教材中《快乐读书吧》主要指向的“整本书阅读”,“整本书”内容较长,阅读需要更多的时间,较难做到真正的课内共读。但《语文阅读》这套优秀的课外阅读教材,采取单元专题的编排方式,选文以名家名作为主,文章的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富有人文内涵和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将课内的语文学习,在课外得以延伸、拓展和运用,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课内、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碎片化阅读搭建了平台。有了阅读教材,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能够提高阅读水平,要有效利用课外阅读教材,让课外阅读指导走进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这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引领学生精神的成长。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三篇文章,包括: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古人谈读书》选取两则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片段,孔子告诫我们,读书要有好学的精神;朱熹启发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心,还要尽量多调动我们的器官。《忆读书》中,冰心奶奶为我们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我的“长生果”》是叶文玲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回忆,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明白了读书写作的道理。“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借助时间轴、画表格、列提纲、做标注、找关键词等方法,根据需要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把握主要内容。本组教材所涉及的作家读书经历、读书感悟、阅读方法等内容和学生的日常读书学习密切相关,学生根据要求梳理出来的信息,对他们的学习和读书实践活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引导学生将读书经验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还能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一、走进书里去,寻找读书趣味

阅读教学最朴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在感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获得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基于这点,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就可以结合《语文阅读》——《我爱在树林中漫步》这本书中第八组的几篇文章,运用学习的阅读方法,拓展学生的阅读感受,从而更加明白读书的意义,走进书里去。例如在学习《古人谈读书》后,自主阅读《毛泽东读书的故事》,了解一代领袖毛主席的学习方法,看到一个“好读书”“有理想”的毛主席,试着引导学生将毛主席的这些读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学习生活中来。学生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相互效仿,久而久之在班级中就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让阅读伴随童年生活,让知识促进身心成长。阅读之后,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反馈,比如:阅读笔记展示、写一写读后感等。

这套丛书与教材是配套的,每组文章的选择都围绕教材单元主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选择具有导向性。在每篇文章之前都有导读,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提示下也能把握文章的阅读方向。文章后面还有“想一想 做一做”这样的题目,可以引导孩子理解文意、把握文脉,也可以和学生打开《语文阅读》共同学习一篇文章,给一定的自学时间后,让他们独立回答书中的问题,一学期下来,阅读量就增加了一倍之多,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自信,更容易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他们就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阅读中去,在文字的海洋里徜徉,在人类的智慧中接受精神的洗礼。

再比如,学习了《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兩篇文章之后,让学生借助阅读方法自主阅读《魔毯》和《沉睡的书》,通过这两篇课外阅读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书籍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营养品,是引领人类走向光明、智慧和自由的向导。书有生命,不能让它失去活力而成为沉睡的书。由于课外阅读少了一些课堂教授知识的目的性,能给予更多孩子自由想象和表达的空间,所以也更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这种引领读书能力的课外阅读教学,会对孩子的阅读学习产生长期的影响,推动孩子不断地阅读,形成自主阅读的内在动力。

以课文为范例,有选择的大量阅读课外材料,更能让孩子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例如:学了《牛郎织女》再读《民间故事》,深入感受老百姓的勤劳与善良,理解他们想要挣脱封建枷锁的愿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了《慈母情深》再读梁晓声的《母亲》感受母爱的无私;学习了《落花生》再到身边寻找具有落花生品质的身影。总之,选择恰如其分的阅读教材,采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找寻阅读的兴趣点,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真正“走进书里去”,这应当被我们一线教师重视起来。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兴趣”是帮助学生打开课外阅读之门的钥匙,要想恣意畅游文字的乐园,还需要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在学生课外自主的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只是一味漫无目地阅读,这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并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还要交给学生“阅读方法”这把钥匙。

着重落实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要求。自三年级开始,每单元都提出了需要具体落实的语文要素,其中就有一些是关于阅读方法。在五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要求“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导读部分,对学习本课时如何提高阅读速度都做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搭石》在阅读时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在课后习题中有“你读这篇文章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样的问题,“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是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借助时间轴、画表格、列提纲、做标注、找关键词等方法,根据需要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把握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方法的指导当作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完成。每单元阅读方法的掌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梯度性,比如:《忆读书》课后习题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这不仅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具备一定的速度,还要学习运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前面阅读方法的学习会贯穿日后阅读的始终。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将方法局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还应该引导孩子将学到的阅读方法有意识地运用到日常的课外阅读中去,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但是相对学习教材中的课文而言,就缺少了目的性。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往往会发现学生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时,读了好几遍还是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或者找到问题的答案,阅读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这就凸显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选择《语文阅读》里面合适的文章,就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方法的文本素材。例如,在学习了“带着问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之后,阅读《语文阅读》读本中老舍先生的《谈用字》,教师可以引导“让学生快速地阅读,说一说老舍先生在用字上哪些观点”“文中举的哪些例子让你印象深刻,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等。将课堂中学习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渐渐地学生就知道在阅读的时候应当如何去思考,在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做到“有读”“有得”“有悟”“有感”。

三、提供展示平台,注重激励评价

《语文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依托,“兴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起点,除此之外,想要课外阅读真正地伴随他们童年生活,还需要有一个“监督机制”。学生课下到底有没有阅读,阅读的效果怎么样,教师的引导是否有作用……这一系列问题,如果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展示的平台,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展示学生自己的阅读成果,增强读书的趣味性,也为他们持久阅读提供内在的动力。比如举行图书推荐大会、阅读打卡比赛等。让学生自己组织,鼓励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有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强,就可以通过演讲或者复述的方式展示;有的学生文字功底较强,那么可以通过分享读后感的方式展示;有的学生语文素养较弱,分享自己的摘录笔记也是不错的展示方法。在学完“民间故事”这一单元之后,学生们对民间故事特别感兴趣,而且本册书“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就是《民间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先来读一读《语文阅读》中的几个民间故事,让学生带着更浓厚的兴趣课下阅读整本书,再开展“民间故事我来传”的活动,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感染,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情感体验。自我阅读展示过程中带来的自信,从而可以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从心底里“爱读书”。

无论是阅读教学指导,还是阅读交流展示,教师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可以在学生的阅读笔记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或者在班级中制定“阅读奖励”措施,鼓励支持学生达成自己的阅读计划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随着新型学习方式的出现,现在很多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进行每日阅读打卡。这种方式有时会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学生刚开始阅读激情很高,由于教师没有及时给予学生阅读评价,慢慢的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情感意志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外部因素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更大动力,因此,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阅读评价要及时。

四、书香润心田,引领人生路

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走进书里去,而且提高了语文素养,增强了语言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多阅读、善思考、增体验、促成长,真正感受到“书香润心田,字里天地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學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在使用统编教材之后,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再加上他们也有对了解课外知识的强烈渴望,因此开设“课外阅读欣赏课”就犹如“久旱逢甘霖”,这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设此课是为了结合《语文阅读》等课外阅读教材,并且不和语文课程脱节,选取根植于教材的文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视野。例如:学习第一单元“借物抒情”的几篇文章之后,感受到郭沫若先生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琦君女士把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寄托在桂花之中。借助学生当时的情感体验,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学习《语文阅读》中的《我爱在树林中漫步》《鸢尾草》两篇文章。由于是课外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更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读后的感受、哪些地方给自己的印象深刻,有什么收获等。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大家发表了各自的阅读心得后,再就两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及表达方法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进行写作。

《语文阅读》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力补充,恰当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在日常的读书中能感觉到精神世界丰富了,对生活的认识提高了,读书的劲头自然就来了。有的同学在读完《扫大街的父亲》《爸爸会做》之后感慨:“父亲伟大而深沉”;有的同学在读完冰心的《乡愁》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们都是故乡的孩子,当我离开家乡时又是怎样的情境,会不会想念那还是‘孩子的日子。”这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读书中丰富了其精神世界,体验其中的情感,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拓展课外阅读,给学生打开文学世界的大门,了解知识的窗口,丰满飞翔的羽翼,启迪思维的认知。

高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广泛而又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自然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一旦从小体验到这种乐趣,就会走进书里去,让书香润泽自己的心田,纯净自己的精神世界,行走在快乐成长的人生道路上。

[本文系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7年度立项课题《依托阅读考级,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JK17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丽君,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爱读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