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的关键点:议题的构建

2021-08-09 14:28张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言志群文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相关阅读的目标有: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与之相适应的“统编版”教材已陆续投入使用。教材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现实问题是:学生方面,缺乏阅读动机和有阅读能力;教师方面,缺乏学生主体性意识,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行为,只有在思想的不断碰撞中,学生才能真正地领会文本,进而达到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还是教一课是一课,更不要说单元整体教学了。

新课标的高要求、学生阅读能力欠缺的现状和教学任务的紧张(一周也就6课时左右的语文课),都要求一线教师践行高效利用语文课堂,践行“1+x”群文教学理念,组合课内外篇目展开教学。

蒋军晶强调群文阅读中“群文”的互文性,将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所描述的“群文阅读”特征表述为:“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也就是说,“议题”的选择,是展开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

一、以主题为中心构建议题

利用好单元主题,统编教材每个单元内的课文都有主题相关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八下“民俗民风”单元体现《纲要》精神,创新地组合了《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几篇课文,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能让学生感知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笔者以为,教材的组合方式注意到了地域广泛,但对八下的学生来说,仅仅是感知还不够,要有理性的思考。

“民俗”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也存于每个时代。笔者的建议,一是要联系当地“民俗”,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刘春龙《乡村捕钓散记》,都能反映我们水乡民风民俗的作品,这样的组合可以让学生“活学活思”,真正了解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二是注意启发深度思考,教学《社戏》时,不少学生认为表现鲁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与喜爱之情,后来结合《呐喊》的文体,才知道并非鲁迅故乡。学生追问,鲁迅笔下的“故乡”是哪,创造“鲁镇”这个“故乡”的民风民俗,于他到底有怎样的意义,于是,我又加入了《故乡》《祝福》这几篇。从其中的民俗意象入手,看到了闰土、祥林嫂等人的命运转变,感受到文中的“我”既有对故乡的淳朴不曾完全消失的庆幸(《故乡》),更有对于“故乡”中乡民迂腐庸俗的遗憾(《故乡》《祝福》),都能反映鲁迅作为“革命家”对于期盼中的“故乡”(《社戏》中的平桥村)的憧憬,其创作缘起,都是他对民族国家的大爱,而不能仅停留于強调他是坚定的反封建者。

到此,我们才能让学生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理解了“民俗”才能理解文章主题。

二、以作者为中心构建议题

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优秀作家在课文中的出现频率不是一般的高。鲁迅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山海经〉》,同时,还有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任务,笔者以为,如能将鲁迅的小说和他的几篇散文对照起来看,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

再如,笔者将教材中出现的苏轼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组合到一起。四篇反映了苏轼贬谪黄州和密州时期的心境。密州苏轼,则“聊发少年狂”,钦羡“冯唐”际遇;黄州时期的作品,多含“月”的意象,月有“团圆”“圆满”之意,苏轼这几篇中的月,虽有寂寥之感,但永远带着一份皎洁高远。品读后,学生发现:密州苏轼,积极入世而淡泊高远;黄州苏轼,孤高出世而旷达自得。学生十分好奇,苏轼何以会有这样的转变。

从密州(中间还到过徐州),再到黄州,也是苏轼从寄情佛老,以“超然”的情怀,全力抗旱,灭蝗,辟泉,收养弃子,兴修水利,建造新堤;到徐州时期,多次登上云龙山,与张子骥观鹤,以抒“归隐”之心;在再到黄州时期,几次到赤壁观览,找到“旷达”人生定位的过程。

经过整合阅读,学生发现,苏轼的人生经历都直接反映到苏轼的作品中,其高产是有原因的。这时,在推荐学生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学生便能深刻了解苏轼的复杂思想。

三、以文体为中心构建议题

统编教材的编排,很多地方都体现对“文体”区分的重视。比如说,有“新闻”体裁(八下一单元),“游记”单元(八下五单元),事物/事理说明文(八上第五、八下第二单元)等。

文体是由其中占据主导的表达方式决定的,从“文体”角度对教材内外的篇目进行编排,有利于学生写作提升,因为初中生往往在“写作”中有写“四不像”文章的弊病。

教学过程中,我将《白杨礼赞》《昆明的雨》《灯笼》组合到一起,这几篇都是坐着抓住了一个具体的意象,来寄托情思的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文笔优美,有强烈的抒情意味,但是如果只让学生感知其中蕴含的情,那未免太浪费,倒不如让学生去分析,名家是如何抒情言志的,进而影响自己的写作。

梳理文本后,学生发现:茅盾写白杨所生长的环境和白杨的外在形态,都是为了赞白杨和白杨所代表的西北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伟大坚强;汪曾祺用细腻的笔调回忆了与“昆明的雨”有关的一个个事件和生活画面,表达了对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平淡生活的珍爱;吴伯箫在“灯笼”上寄托了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对岁月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这几篇都从“小”事务中引出“大”情怀。

学生习作中,则多出现“只叙不议”或“空发抒情议论”的现象,造成格调不高或浮夸空洞的不足。这几篇文章中,作者基本都是以“描写”“叙述”为前提,接着再在此基础上抒情议论,在关注问题特征的同时,内省自我的写作方式。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编写说明中,就明确提到过,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配合使用”。

此外,还可以将《我的母亲》(胡适)《藤野先生》(鲁迅)《老王》(杨绛)等几篇叙事散文组合到一起,让学生体会叙事视角转换对写人叙事散文写作的提升。

总之,从文体角度组织群文展开阅读,是另一种有效尝试,特别能让学生从写作层面得到启发。

四、以表达技巧为中心构建议题

“表达技巧”内涵丰富,广义的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人称等一系列内容。且不论中考还是高考,都经常出现鉴赏“表达技巧”的阅读题,在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将“鉴赏评价”划分到“E”的层级能力中。

统编教材七下第五单元要求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我将《爱莲说》《陋室铭》《卜算子·咏梅》组合到一起。

上课后,提出问题:1.什么叫“托物言志”。2.这几首诗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的。3.运用此手法的效果。学生认为,托物言志,就是借助某一个事物抒发自己的志向。之后,学生经过合作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周敦颐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气质风度,以表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性;《陋室铭》中,刘禹锡通过写陋室环境、交往之人和日常生活的高雅不俗,来写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咏梅》中陆游借梅花身处僻静之地,无人赏识甚至被排挤压榨,依旧不改香气的经历,写自己仕途不顺却坚持正义、独立不倚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发现,“托物言志”可以使人形象地感知作者的品格情操,又含蓄动人。

新课标(附录3)列出了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各类型的群文设计,学生应能更加从容此层级的考题。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在初中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不同“议题”切入,虽听起来复杂,但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方式。最关键的是,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前一样,一不小心将学生引入阅读只关注“遣词造句”的误区,而是引导学生注意篇章之间的异同点,从宏观上关注文本之间的差异或互补内容。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中,无论知识还是技能、情感,都是需要学生自己获得的。

张燕,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言志群文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群文活动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