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背景下史料辨析宜“五问”

2021-08-09 02:11黄爱民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史料媒介历史

黄爱民

针对新媒介背景下媒体信息传播良莠不分的情况,媒介素养领域曾提到了信息鉴别应关切五个问题,即“信息发布者是谁? 利用什么平台吸引我们的注意?为什么这个信息被推送?在这个信息上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被表达或略去?不同的人对这个信息理解有怎样的差别?”[1]等,这五个设问角度对甄别新媒介传播史料(简称新媒介史料,下同)具有极强的启发借鉴意义。由此借用媒介素养来丰富史料实证素养,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拓展教学思路大有裨益。本文不妨以与此类似的“五问法”,就新媒介背景下史料辨析路径作些探讨:

一、史料作者是谁

新媒介史料最忌“横空出世”,没来由无厘头,作者身份不明不祥,往往难以判断史料的真伪价值。那种取以花样百出的网名,或假托他人口吻,制作的伪史料在网络并不鲜见。如网络流传一则假小布什之名的演讲史料:

材料一: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天涯社区(2002-7-21)

这段演讲材料曾一度风行相关教学资源网站,今天依然还可发现。然而通过网络回溯查询,所谓的“小布什讲话”只是媒体人林楚方于2002年7月21日在“天涯论坛”仿美国总统口吻的个人创作,原题为“布什总统在美国国庆日在中国网友会上的演说(代拟)”。“这种脱离历史真实想当然虚构的史料因为生动形象,虽然在表面上容易说明问题,便于教师使用,但是从历史知识的科学性和学科素养的养成等角度看,可谓背道而驰。”[2]网络新媒介由于操作方便,传播快捷,容易虚构史料,特别是面临史料铺天盖地地“轮番轰炸”时,有时难免丧失应有的警惕。因此弄清新媒介史料作者身份意义重大。首先有助于判断史料属性,是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是有意史料还是无意史料等;其次有助于判断新媒介史料的信度,作者基于自身的学识视野、修养、所处时代背景等,其通过网络制作、记录、转载都不可避免地受自身主观条件限制,影响新媒介史料的客观信度。

二、什么平台推送

史料推送平臺是判断新媒介史料权威性、严谨性、规范性的又一重要指标。以百度百科为例,该搜索引擎工具“是完全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互动式知识平台,一种自由、免费、人人可编辑、内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其词条名目的添加以及内容文本的编写和修订,都是由网民协同完成的”[3],如关于化合物“二甲苯”(PX)这个词条,从“剧毒”到“低毒”就在百度百科中被反复修改36次[4]。同样,运作模式和百度百科几乎一样的维基百科,也曾出现这样的案例:对于定位台湾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国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维基百科“就被反复修改、倾向性编辑多次” [5]。这表明,即便是影响较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其史料信息的推送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更遑论其他自媒体平台,其史料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和商业化谋求的吸睛效应,史料传播过程中失真失实情况自是不胜枚举,在此不复赘述。一般说来,发布平台的权威性在于是否具有第一手史料来源渠道、史料是否能经过公共检视、是否具有学术研究机构背景等。如上海图书馆推出的“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珍藏原始史料、科学整合,就受到史家珍视。

三、史料信息是否完整

有位历史老师看见网络上有关杜莎夫人蜡像馆林则徐塑像史料,以及时人刘锡鸿、萧一山等的有关推测,匆忙中命制了如下一道选择题流传网络:

材料二: 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A)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

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1世纪教育网题库(2010-12-29)

事实上,通过阅读英国学者何伯英所著《影像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该书所载一张明信片对林则徐作了如下记录:“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6],由此表明,该老师史料信息阅读不完整、史实与其观点背道而驰,林则徐不是被“褒”而是被“贬”了。可见新媒介史料的引用要注意完整性与客观性,不可囿于枝叶局部即盲目得出结论,要强调整体阅读,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结合、线上史料与线下史料的结合、自媒体传播史料与官方严肃网站提供史料结合,推测推断与证据占有结合等,切忌断章取义,曲解原意,以免贻笑大方。

四、史料推送是否隐藏特殊目的

前几年网络媒体上一度出现的一股质疑雷锋、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事迹的暗流,一些人以娱乐的心态、消解和恶搞英雄,编造或割裂英雄人物的人生轨迹,通过碎片化史料呈现,放大特定的历史事实,忽视特定的历史环境,从而形成网络“伪史料”,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蔓延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制度颠覆的重要方式。……借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的目的。”[7]因此,辨析此类出于政治目的的史料时,对作者的立场、出发点、史料背景等了解十分必要。此外还有以热点历史题材推送赚取流量的商业炒作史料、刷存在感体现个人娱乐旨趣的自媒体史料等,通过惊悚搞怪的标题来吸人眼球,诸如“历史课本不会告诉你的黑历史”、“帝国往事秘辛”、“ 贫贱女怒斥攀比盖楼风,为农民工丈夫讨回尊严(孟姜女哭长城)”,如此等等,这类史料大多行文缺乏严谨,参考文献缺失,满足于一般网民猎奇和消遣需要,不具史料实证价值。

五、史料信息是否有争议

在新媒介大行其道的今天,史料推送过程中发出的不同声音会让我们引经据典更加谨慎。

材料三:网络上关于“四大发明”的讨论(见上表)。

材料四:关于“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名言,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10页标注是出自“伏尔泰”,但在百度百科却作出了否认表述。为了厘清疑点,需进一步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如谷歌图书(Google book)查找,通过《伏尔泰的朋友们》电子书镜像原版核实,找到原句出处[12]。该书作者是斯蒂芬·G.塔伦泰尔,原名伊芙琳·比阿特丽斯·霍尔(Evelyn Beatrice Hall 1868—1956),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九日写的一封信中亲自承认,是她误将这句“名言”放在引号内而导致读者误解的,而霍尔写的这封信后来被收入在一九四三年出版的一本书中[13]。由此证明伏尔泰确实从来没有说过、写过这句“名言”。

梳理这些争鸣辩驳背后不难看出,新媒介交流平台的便捷性与灵活性,有利于史料即时检索、交流碰撞;专家学者与公众的参与为廓清史实提供了重要支撑。“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过程,而历史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为了不使历史认识失之偏颇,学生就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运用史料研究和分析史实。”[14]因此利用网络新媒介平台了解史料信息的争鸣动向,有利于史料的“证实”与“证伪”。

总之,新媒介背景下史料辨析,可充分结合媒介素养相关理论,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史料实证新路径、新模式,不能凌空蹈虛,要有效建立在对在线历史史实细节考究、历史证据挖掘、传播路线分析等具象之上,有的放矢,以顺应教学环境的新变化。

【注释】

[1] 叶雪梅:《幼儿教师媒介素养研究》,西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2]戴羽明、范英军:《对历史教学中史料甄别的实践认识——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策略探微之一》,《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18年第4期,第25页。

[3]王天德主编:《大学生媒介素养读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第102页。

[4]王硕:《陈吉宁曾赞PX词条捍卫者》,《京华时报》2015年1月29日。

[5]余潞:《台媒:两岸网民展开“维基百科攻防战”》,《环球时报》2019年10月8日。

[6][英]何伯英著,张关林译:《影像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第33页。

[7]侯西安:《揭开历史虚无主义所谓“尊重”史料的假面》,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11月27日。

[8]于淑娟:《访谈︱江晓原:中国“四大发明”的争议从何而来》,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7444, 2015-08-19.

[9][10]杜车别:《深度丨四大发明争议从何而来?四大发明真的没形成生产力?》,儒家网https://www.sohu.com/a/336862417_370115. 2019-8-26。

[11]陆玄同:《“四大发明”不容质疑?别做那只“坐井观天”的蛙》, 红网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8/25/5832289.html

[12]Evelyn Beatrice Hall, The Friends of Voltaire,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07,p. 199.

[13]Kinne, Burdette,“Voltaire Never Said It!”, Modern Language Notes, vol. 58, no. 7, 1943, pp. 534–535.

[14]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78页。

猜你喜欢
史料媒介历史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