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管窥

2021-08-09 02:11马立伟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遗址考古博物馆

马立伟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这一振奋人心的精神指明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方向。遗址博物馆是展示与诠释考古学理论与成果的“排头兵”,在我国博物馆占据特殊地位,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其历史教育功能有利于推动文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本文拟探讨北京市大葆臺西汉墓博物馆馆院结合模式。

一、遗址博物馆的概念及特征

有学者认为,“遗址指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凡是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都叫做遗址博物馆。”[1]笔者认为,遗址博物馆指为展示、保护、研究和利用与遗址相关历史文化和考古成果的、建于原址的博物馆,其特征可概括为独一性(指考古学意义上的独一无二性,是某个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特有的考古遗址)、原生性(指遗址一般以原状陈列方式在原址展陈)、残缺性(指遗址大多为残缺的自然或人文考古遗址)。

二、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功能理论

(一)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广义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狭义指学校历史教育,它是将人类对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历史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的活动。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属广义的社会教育。

(二)历史教育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将培养‘具体人作为教育目标,每一个学习者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自己与他人不能混淆的历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个性越来越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很多特定情况综合决定。”[2]故应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习者能体会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是为未来完美生活所做的准备”的教育理念,使历史教育既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实效功能,又具有构建未来的导向功能,让学习者在教育中受益。

(三)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功能

教育主要的功能是育人功能(或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或工具功能)。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功能包含教育功能所规定的范畴,二者具有一致性和贯通性,包括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1.育人功能

此功能分为以下两方面:

(1)教育个体个性化功能

此指博物馆应尊重观众,即教育个体个性的求异过程,发挥教育个性化的作用。如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有一位考古工作者,他在学生时代曾参观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参加了“模拟考古”活动,此后便爱上考古,最终选择以考古为专业和工作,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充分说明,遗址博物馆的考古成果与历史文化同现实虽有距离感,但只要博物馆能够根据观众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情绪、兴趣、动机等情意目标,培养观众的人文素养与认知,运用专业知识,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可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2)教育个体社会化功能

此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智育功能:常言道:“学史使人明智”。对遗址类博物馆而言,“明”是让观众对人类生产、生活遗留下来的遗存、历史发展规律等进行科学认知;“智”指培养观众鉴古知今的智慧与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是引导观众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与遗址相关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历史进程和考古问题的认识过程。

角色培养功能:这里主要指要培育观众正确的史观,使其具有辩证的思维能力、以古鉴今、关注现实、预期未来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领域的历史时,加深对历史进程和规律的认识,善于对照现实、反思过去、分析得失,从考古成果和历史中汲取智慧,明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角色,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传递社会规范功能。指传递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和法制规范等方面的功能。博物馆通过让观众了解本国和他国的历史知识和重大史实,关注身边历史(如家族史、城镇村史、校史、民族史、民俗文化史、地方经济发展史等)和周边社会,树立唯物史观、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传统美德、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国际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健全的人格、真善美思想等,发挥维持社会秩序、延续社会规范的作用。

上述诸因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为人的社会化的目的全在于人的个性发展,所以应有效处理好各因素间的关系。

2.社会功能

此功能包括以下两方面:

(1)政治传播功能。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是根据国家的政治需要,宣传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以提高观众的政治素养,其展示、保护、研究的对象包含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状况,因此具有资政功能和抑恶扬善的功能。

(2)经济功能

历史依托社会进行传承与深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借鉴作用,博物馆的历史教育是将其对历史的认识传递给观众并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离不开历史教育。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的对象是社会成员,其施教过程是博物馆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对社会成员的心智、技能进行再生产的过程,对观众在智育、道德、公民意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再生产性质的教化,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因而具有经济功能。

综上,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在不同个体、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其功能的发挥决定了博物馆历史教育质量的优劣。

三、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

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功能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结合考古成果、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举办各种展览、教育活动、讲座、研讨会、座谈会、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开展线上和线下活动、实地参观、考察和实践、社会力量参与等。

四、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馆院结合模式

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下称“我馆”)是一座遗址博物馆,经考古学家推断,墓主人为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多年来,我馆开展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公众考古活动,包括基本陈列、模拟考古、书写竹简、投壶礼仪、历史短剧表演等,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目前,博物馆在新形势下锐意进取,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将考古新成果与博物馆的馆藏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历史教育功能。

2008年以来,我馆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各项历史教育活动,如“追溯丰台史”的乡土历史教育、“模拟考古”、“书写竹简”、“投壶礼仪”和“VR”虚拟现实遗址展示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我馆联袂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开展“从汉墓到汉城”的馆院教育项目式研学课程实践培训活动。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时,发现西汉路县故城遗址,该成果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建成遗址主题公园并开工建设遗址博物馆。我馆始终关注考古新动态,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与博物馆的馆藏资源、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教研资源与课程资源紧密结合,积极组织馆内教育工作者、丰台教育学院的教研员和丰台区的中学骨干历史教师,以项目跟进方式,运用UMU互动学习平台了解项目计划和活动方案。在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分工,实地参观和考察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主题公园和出土文物展、观摩文物修复工作、访谈一线考古工作者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体验考古发掘工作、填写公众考古问卷等,最终与历史教材结合,以教学视频、教学美篇和论文等形式呈现课程成果和评价反思,促使老师们思考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反思项目式学习与自身教育教学的联系,坚定文化自信,为老师们“以史育人”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赋能。

在该项目中,博物馆以其教育工作者、考古科研院所的教育者为教育主体,以教育研究院所的教育者为客体,对遗址与考古成果进行研究,有效发挥了历史教育的以下功能:1、政治传播功能,即该项目是对党中央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的表现,也是对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宣传;2、文化功能,即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了博物馆和考古科学文化;3、传递社会规范功能,即传递爱国主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社会正能量;4、经济功能。路县古城遗址及其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的建设既是城市政治、文化建设的体现,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举措,该项目既宣传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经济建设,也为博物馆的研学项目和文旅融合等经济活动奠定了基础。

因此,博物馆既是项目的亲历者和教育者,也是对科研院所开展项目的评估方,这种馆院结合模式的优势是将博物馆的教育成果、考古成果、科研院所的考古和研究成果融为一体,博物馆丰富了科研内涵,文物研究单位获取了公众考古的一手材料,教育科研机构开展了项目式研学课程,资源共享,形式新颖,且在实践中形成系统性和序列性的馆院研学课程体系。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习近平还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而遗址博物馆历史教育正是将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成果进行展示、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形式,使博物馆历史教育真正走入大众的心灵,为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注释】

[1]張斌翀:“宫廷遗址类博物馆的基本特点与发展取向”,《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0年1期,第17—23页。

[2]转引自陈佑清:《教育目的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页。

猜你喜欢
遗址考古博物馆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考古”测一测
博物馆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考古学家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