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与拓展:《中外历史纲要》主题化立体教学思考

2021-08-09 06:52陈国清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张謇纲要资本主义

陈国清

与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形式编写不同,历史统编教材回归传统通史体例进行编写,其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历史整体知识的构建。《纲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1]。编写时删繁就简,详今略古,重要人物和事件点到为止,把更多心力用于勾勒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规律。但是,《纲要》求通又求全,内容覆盖面广,课程较为浓缩。有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点到为止,缺乏整体的介绍;有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在叙述上高度概括,缺乏具体的描述,显得非常的抽象和枯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把《纲要》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提炼“少而精”的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构与拓展。本文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这一主题为例,阐述重构与拓展进行主题化立体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从学情与评价视角看重构与拓展的依据

1.重构与拓展更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

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学习的自觉性和选择性程度已大大提高,知识积累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有反思整理已经学过知识的能力,并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往往有较多的困惑和深究的欲望。

《纲要》更多地展现了历史的脉络,而对于学生来说,似乎缺少一些他们渴望了解的历史血肉;而且因为课时紧张,教师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甚至只为考而教一些“骨架”,这实际上是迫使学生放弃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愿望和乐趣。因此,从学情出发,必须重构与拓展教材内容,让知识变得更加完整化、有趣化。

2.重构与拓展有利于学生学业质量目标的达成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要求。从《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学业质量要求的一些指标看,为了达成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构和拓展。如,规定“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就需要对教材相关知識进行联系、重组;如“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教学时能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生态度,进行有效的拓展,才能使学生从 “知”到“能”,进而内化为自我价值,外化为自觉行为。

二、主题化立体教学的重构与拓展策略

(一)顺应与调整:教师自身的知识重构与教学观念变革

《纲要》的实施,一方面教师必须要顺应通史的体例,这是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通史体例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叙述过于简单,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原有知识结构,以主题为主,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与拓展,使之适合教材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这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主动顺应。当然,教师在建构知识体系时,更多要凸显学科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引领。

1.多维建构中凸显关键能力的培养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这一主题,运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指导,来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既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师建构学科能力的表现。对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长期以往,革命史观痕迹犹存,尤其是在对革命还是改良的选择、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选择上,更多地展示其悲情的一面。“以往读近代史,给我的感觉,只是军阀的混战、政权的更迭以及革命者的奋斗与彷徨。换句话说,一部中国近代史,似乎仅仅是战争史、政治史与思想史。”[2]《纲要》内容虽少,更加突出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它在小农经济的坚硬土壤上,开辟出一道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缝隙,并且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之后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多维建构中凸显价值观的融合

2020年11月12日下午,习近平考察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后,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与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爱到教育。确实,一名状元,却成为一代工商巨擘,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中国历史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张謇延伸到近代民族企业家,民族企业家这一群体创实业,开利源,办慈善,增国力,表现出了坚定不移、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正是教师重构知识时,须凸显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涵养家国情怀。

(二)联结与合观:学生历史知识的多维建构

相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纲要》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本主题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通过“联结与合观”,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尤为重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联结”的意思是“结合”,强调用一种中间物质将两种事物结合、融合在一起。本文所说的“联结”是指通过某个主题,将教材内容横向联系起来,以便运用“合观”的方法进行比较、辨析和生成,形成知识整体观。

(1)本本联结

本本联结,指的是不同教材之间的联结,它包括与模块版本、初中版本等。《纲要》中,涉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内容非常少,正文只在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第三框“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中提到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代表企业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面粉厂与纱厂,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产业工人阶级壮大的影响。《纲要》的内容,只涉及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而人民版的模块教材必修二,其中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初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到陷入困境,几个阶段的特征、原因分析、代表企业和人物、影响,描述十分清晰。通过教材对比,《纲要》版教学时,确实需要为学生补充相关材料,使得学生的知识框架有整体性和完整性。

(2)前后联结

《纲要》版除了上述20课正文外,还在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后的学习拓展中,用短短几句话,罗列一下民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而目标指向却是要学生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的情况,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这样的编排,需要引导学生对17课和20课的内容进行前后联结,乃至与初中学习过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结。这样的联结,在“合观”中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更为清楚的一条线。

(3)内外联结

内外联结,可以包括教材内外联结、课堂内外联结。教材上,在学习时,我们要关联各种教学的资料,如阅读《纲要》上册P115学习聚焦,思考“民国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结合P116图片“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思考当时创办的民族工业主要是在什么行业?为什么?有哪些典型的人物与企业?课外,可以让学生寻找本土近代民族企业家,如桐乡陆费逵等。充分利用教材内外各种史料,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掘进与探究:对学生学科能力素养的建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掘进”的意思是“在采矿等工程中,开凿地下巷道,包括打眼、爆破、通风、清除碎石、安装巷道支柱等”,运用到历史教学,是强调教材内容的纵深拓展,它与“联结”一纵一横,使得主题化教学更加立体,更利于学科能力素养的提升。

(1)从宏观概念到微观细节

叶小兵教授在《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使用建议》中提出“大概念”一词,即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事实、知识、经验、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或理论,对学生学习有引领作用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认识。这里所用的“宏观概念”与“大概念”大致雷同。

在“民族资本主义”主题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辨析“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阶段特征”等宏观概念。例如:为了讲清“近代中国民族企业”的内涵,把它拆分成近代企业、民族企业、近代中国民族企业三个概念。近代指的是时间范畴,即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这段历史;近代企业指的是近代使用大机器生产的企业;民族工业指的是民族的、自己的企业;近代中国民族企业指近代社会,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企业。当然,它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朱伯康、施正康在《中国经济史》:“广义的民族资本是指在中国境内不包括外国资本的中国资本,其中既包括中国国家资本,也包括中国民营资本。狭义的民族资本,也就是我国以往史学界通用的概念,仅指中国的民营资本,不但不包括国家资本(或称官僚资本),而且与国家资本处在对立的地位。”[3]明晰了概念,再理解阶段特征,水到渠成。

其次,在具体的知识点上挖掘微观细节,还原历史的血肉之躯。如,为了理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封建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压榨,在夹缝中求生存。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民族资本家们具体的经营之道。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自办原料供应和销售机构,集产、供、销于一体。像张謇的大生产业链,为了降低棉花的收购成本,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自己种棉花。之后,又创办一系列企业,与纱厂都有产业上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为了降低风险,分散投资,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火柴大王”刘鸿生,“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使得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风浪中,能做到“东边日出西边雨”。

(2)从单向传授到多维探究

《纲要》内容多课时少,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的一言堂。这种单向传授,与我们新教材指导思想完全相悖。因此,主题掘进不能由教师主导话语霸权,可以通过“以人带事法”“问题探究法”“主题阅读法”等方式方法,在互动、开放和民主氛围中进行多维探究。

在进行近代民族資本主义教学时,尤其关注民族企业家这个群体,通过“以人带事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以张謇为例:

首先编制人物大事年表。大事年表的编撰一方面促使学生带着任务去进行主题的阅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时空的观念,能按照时间顺序,简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张謇的生平、重要事迹和重要活动。其次挖掘人物活动细节。人物活动细节包括故事、图表、经典材料等,它可以丰满人物,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三是精心设置有效问题。张謇为何在中状元后却弃官不做,是什么因素改变了他的人生?张謇具体从哪些方面来实施他的救国之道?张謇最早创办了什么企业?创办时有利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张謇创办的大生,后来的命运如何?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随着问题的深入,史料的实证,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兴趣,拓展了思维,提升了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来说,是用整体历史观服务于我们的人生。而重构与拓展,从根本上来说,也必是服务于我们人生的教学。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2]行人:《近代实业的开山鼻祖——张謇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序。

[3]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4-405页。

猜你喜欢
张謇纲要资本主义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称呼见人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翁同龢点张謇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