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模型建构过程,强化模型思想培养

2021-08-10 03:55鲁家宝鲁正超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鲁家宝 鲁正超

[摘要]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主阵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构模型,让学生会学;强化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 教学研究;教法设计;数学建模;潜能开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学的建模和用模问题上升为模型思想。为落实这一核心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为例,探讨在教与学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践问题,从而强化模型思想培养。

一、重视模型建构过程,让学生会学

(一)创设情境,提供建模信息

师:大家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哪部?现在请大家去看《熊出没》,好吗?(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熊出没》为情境,以熊大过生日为主线,让学生在喜爱的动画片中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建构数学模型提供信息,并奠定学习感情基础。

(二)尝试探索,经历建模过程

1.教学案例一

(1)认识二分之一。

师:他的好兄弟熊二送上了自己亲手做的生日蛋糕。(课件出示熊二及配音:把这个蛋糕分给我们兄弟俩,怎样分最公平)

学生观察后独立思考。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讲解: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最后提出问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如何表示呢?学生思考后反馈,明白“一半”即整个蛋糕的1/2。

[设计意图]通过“怎样分最公平”奠定最原始的分数产生的依据——平均分,学生自主思考建立从“一半”即“二分之一”的数学模型1/2(数学概念),这样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谁能根据分蛋糕的过程相互说说二分之一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二分之一的意义,经过剖析,再引导学生读、写1/2。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重新认识二分之一是怎样产生的,在完善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认识四分之一。

师:将同样的蛋糕分给四个小伙伴(多媒体播放并配音),该怎么样分才公平?大家能按照我们认识1/2的过程说说各自的结果吗?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展示。最后,拓展延伸。(教师在点拨的基础上举例延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若是10份、50份呢)

(3)自学1/3、1/5。

师:我们认识了1/2、1/4,那么能否依据图形来认识1/3、1/5呢?

学生自主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4)教师讲解。介绍分数概念、各部分名称及读法。

[设计意图]有了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在认识四分之一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在思考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的主体作用,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并通过拓展延伸强化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起1/3、1/5的模型,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2.教学案例二

(1)出示自学提纲:折一折,把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涂一涂,用你喜欢的方法涂出其中的一份;比一比,看大家的折法是否相同。現在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看看能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2)学生动手折、画,教师要求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说明折的过程,然后相互评价。

(3)小结:不管怎么折,只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

[设计意图]基于导学,实际操作,促进内化,呈现活动中“放”的过程。由于操作实践目的明确、方法清楚,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每种折法各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和说明,并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又突出分数概念中的“平均分”“每份”等重要属性。

3.教学案例三

师:同学们折纸折得兴高采烈,熊二却有点儿闷闷不乐。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观察、交流讨论,随后教师提出质疑:在比较分数大小时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大量感知材料基础上,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对同样大的物体进行比较时,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一份的数反而越小。经过试讲,发现学生由图与数的结合确实一眼就能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但却不能很好利用数学语言进行说明,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量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进行说明,但不作统一要求。另外,此环节尤其注重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己的学好数学能力。

4.小结

师:我们通过平均分认识了像1/2、1/3、1/4、1/5这样的分数,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现在大家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呢?

(三)解决问题,应用数学模型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出示课件)

第1题是配合例1和例2的练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形中涂色部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第2题安排了两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比较,分数对应的直观图比较抽象,分数对应的线段图呈上下排列,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2.教材第94页第1、2、3题(出示课件)

这三道题以“闯关”形式串联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个性发展,受到恰当的数学教育。

3.拓展作业

让学生用圆形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这个分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作业的内容包罗了整节课所学知识,或许在学生的创作中还会出现后面学习的几分之几的知识,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知识,为后续学习分数奠定了基础,达到了“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

(四)总结收获,积累数学经验

师:同学们通过“学”认识了1/2,通过“想”知道了1/4、1/3、1/5等分数,通过“折”理解了分数的基本含义,通过“比”知道了分数的大小。大家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数学建模的过程,领悟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强化模型思想培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建模思想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本节课设计过程中,教师以《熊出没》熊大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为线索,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抓住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有机联系,充分体现了从“讲”(教师讲解)到“学”(自主学习)到“动”(动手操作)到“评价”(多元评价)再到“拨”(教师点拨)的循环过程。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体验过程、理解概念,形成建构分数概念的数学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实践问题。

(一)在体验中经历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就许多小学内容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模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堂课都在建立数学模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起始概念,是学生在认识整数后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也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几分之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知识最为基础的内容,教师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而灵活地设计教与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经历建构数学模型(分数)的全过程。

(二)在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必需的。在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的练习设计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受到不同的数学教育。教师的练习设计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练习的基本题。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三道题以“闯关”形式串联出现,目的是让学生灵活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第三个层次是拓展练习,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理解、掌握知识,达到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三个层次的练习,面向全体,使学生人人品尝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快乐。

(三)在总结中积累建构数学模型的经验

在“总结收获,积累经验”环节,教师借助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经历感知数学模型建构表象,感悟建构数学模型过程,体验建构模型经验,强化了模型思想培养。这样,学生在梳理知识、反思学习中,领会学习方法、积累建构数学模型经验,为后续知识学习起到“导学”的作用。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学习与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数学建模与用模问题。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而数学教学是数学建模的基础,数学建模促进了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所以,数学建模的本质是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它是數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