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古人类文化科普展厅的主题探究与展陈设计

2021-08-12 00:37
关键词:古人类河湾遗存

郭 晓 明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泥河湾原为张家口市阳原县东端桑干河北岸一个小山村的名字。1921年,泥河湾村天主教堂的法国神父文森特响应天津北疆博物院院长、法国博物学家和天主教牧师桑志华的呼吁,电话报告泥河湾村附近发现古动物化石一事,并答应将采集到的化石交给桑志华研究[1],泥河湾开始进入科学家的视野。1924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闻讯前来考察并将泥河湾村附近发现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2],泥河湾首次具有了科学含义。此后,随着盆地内第四纪地质、古生物、古环境、古人类以及旧石器考古学等学科研究的开展,泥河湾的科学涵义越来越广泛,泥河湾层、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古湖、泥河湾动物群和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等科学名词陆续见诸于科学文献。泥河湾盆地逐渐成为研究华北地区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的典型区域,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3]。为展示、宣传和普及泥河湾古人类文化,2020年,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在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学普及专项支持下,开办泥河湾古人类文化科普展厅,为展示泥河湾古人类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一、泥河湾遗址群的学术价值

泥河湾是科学研究的宝库,涉及地质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脊椎动物学和古环境学等不同学科,学术价值极高。

(一)第四纪地质环境研究的宝库

盆地内大部分区域都发现了泥河湾层堆积,薄者数十米,厚者数百米。1949年后,中国地质学界根据1948年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关于第三纪与第四纪界线划分的原则,确定泥河湾层为中国华北地区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现在的研究表明,泥河湾层除包含早更新世地层外,其上部还发现了中更新统连续的堆积层。

盆地东部石匣里、红崖和东窑子头等局部区域保存了第三纪末的三趾马红土。泥河湾层还发现上更新统的河流阶地和马兰黄土。这套以泥河湾层为主体近于完整的第四纪地层蕴藏着丰富的软体、脊椎和微体动物化石,保存着古人类生存环境及地质背景的科学信息和资源,能够提供200多万年以来连续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植被和古动物等科学信息,为研究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提供了依据[4]。

(二)东北亚最早人类生存的证据

盆地内的马圈沟遗址保存了东北亚地区最早且连续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存。该遗址发现于1992年,经1993年、2001-2005年以及2014-2018年的连续发掘,发现古人类活动的文化层15个,加上该遗址上部1990年发现的半山遗址,在同一剖面上共确认早更新世时期文化层16个。在第二文化层发现了罕见的、保存完好且排列有序的草原猛犸象足迹坑,找到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石制品和动物遗骨。在第三文化层发现一组古人类肢解和餐食草原猛犸象的场景遗址。经古地磁测年可知,第三文化层距今166万年[5]。近年,虽然国内有多地报道发现年代在200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但中国及东亚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当属马圈沟遗址[6]。

(三)近乎完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存数量多,分布密集,延续时间长,至今200万年至1万年前后古人类演化的关键时期都有重要文化遗存发现。马圈沟、石沟、岑家湾、小长梁、南山边、飞梁、麻地沟、东谷坨、霍家地、马梁、三棵树、后沟、东坡、摩天岭、雀儿沟、侯家窑、和尧庄、板井子、新庙庄、西白马营、油房、二道梁和虎头梁等遗址几乎构成了完美的文化链条,展示出东方人类及其文化在这里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清晰脉络,完整阐述了东亚地区人类的演化过程。

(四)冀西北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框架

盆地中部的于家沟遗址距今1.6-0.5万年,是华北地区典型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该遗址发现典型的细石器工业制品、10余件距今1.1万年的中国北方最古老陶片以及大量材质多样的装饰品,包括磨制骨管、钻孔小石环、鸵鸟蛋皮、螺壳和蚌饰等,另有赤铁矿团块和颜料研磨盘,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开始和农业起源的重要证据[7]。盆地东端黑土坡遗址发现距今7 500年的房址和灰坑等,文化遗物有陶器、石磨盘、石磨棒、磨制石器、磨制骨器、装饰品以及打制石器等。盆地中部姜家梁遗址下文化层发现房址9座,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部分骨制品以及一些蚌饰品和陶片,其14C测年为距今(6 850±80)年。姜家梁遗址上文化层发现大型新石器时代晚期小河沿文化墓地,发掘墓葬116座,随葬品丰富,有陶器、石器和玉器等,并发现玉猪龙1件[8]。该阶段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延伸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文化的内涵,对探索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农业的出现、构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以及燕山南北古代人群的交流过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泥河湾古人类文化科普展览主题探究

泥河湾的价值既包括其自身蕴含的科学内涵,也包含近百年来数辈中外科学家栉风沐雨的科研历程,对泥河湾古人类文化科普展览主题的提炼,既要系统升华泥河湾科学价值,更要展示泥河湾的科研历史沉淀和社会人文信息。

(一)泥河湾的科学价值分析

泥河湾研究包含学科门类广泛,地质、环境、古动物、古人类和考古等不同学科高度融合。而考古学又包含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细分学科,研究内容和成果更是包罗万象。在众多研究领域和学科中,地质地层学是基础,泥河湾盆地保存的这套自第三纪末期至全新世近乎完整的巨厚地层是研究古环境、古动物、考古学以及古人类遗存的载体。人类的出现与演化为该地层增添了人类活动因素,让这套以自然物质存在的地质地层活起来,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拉近了自然地层与人类社会的距离,是泥河湾研究的灵魂。泥河湾古人类的出现与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的古人类活动可追溯至近200万年以前。近200万年以来,泥河湾盆地古人类的活动是连续的,所形成的不同阶段关键时期的古人类遗存将东亚地区人类出现和演化过程浓缩在不足2 000 km2的狭长盆地,这种完整的古人类文化序列是独一无二的。

(二)早期人类的出现、演化与扩散

马圈沟遗址是东北亚地区人类最初出现阶段文化遗存最丰富的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已经确认的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存,依据古地磁测年结果最早可追溯至距今176万年以前,其材料的丰富程度和地层的可靠性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罕见的。而且马圈沟遗址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跨越数十万年,包含不同时期的多个阶段古人类文化遗存,是早期人类在亚洲出现演化的实证。

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古人类遗址数量多且分布集中,超过百万年的遗址目前确认有40余处,占中国已报道该时期遗址的绝对多数,在国内外影响深远。马圈沟遗址之后,石沟、岑家湾、小长梁、飞梁、麻地沟、东谷坨和霍家地等众多遗址集中分布在大田洼台地,小长梁遗址更是作为中华大地北部最早人类出现地点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第一阶。这些遗址数量多且发现早,研究成果丰硕,论证了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的持续演化过程。

中更新世是早期人类演化和扩散并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的重要阶段。在中国,此阶段人类化石和遗物数量显著增多,分布范围明显扩大,直立人加速演化并逐渐向早期智人过渡。在泥河湾盆地,该时期古人类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古人类遗存在盆地东端延续发展,并扩散至中部的虎头梁和相邻的蔚县盆地,遗存的分布范围变广,资料丰富,并出现相对密集的古人类活动遗迹。马梁、三棵树、前上营、后沟、山兑和雀儿沟等遗址基本建立起该时期的文化序列,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重要一环,对研究东亚地区中更新世古人类的演化、扩散以及早期智人的起源和演化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现代人演化阶段的遗存

20万年前,早期现代人演化成功,并向全世界扩散,自此进入现代人演化和扩散的时代,这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泥河湾盆地发现了一系列属于该阶段的重要古人类化石和考古遗存,距今20-16万年的侯家窑遗址发现了20件早期智人化石、上万件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中的石球非常有特色,数量多且类型多样。距今10.8-7.4万年的板井子遗址历经数次发掘,石制品体现出预制的特点。新庙庄遗址文化遗物丰富,存在大量长石片以及加工精制的刮削器和尖状器。距今4.5万年的西白马营遗址具有典型的小石器工业特点,体现了盆地内小石器技术的延续和发展。距今2.9-2.7万年前的油房遗址发现典型的石叶技术产品,可能存在中西方技术和人群的交流。距今2.2万年的二道梁遗址发现以典型船形石核为主的细石器工业类型,距今1.6万年前的虎头梁遗址石制品则体现出典型的楔形细石核技术特征。此阶段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形成了局部区域的古人类活动密集区,并扩散至盆地的大部分区域。

(四)新石器时代的起源与发展

新石器时代是泥河湾盆地古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古人类演化开始进入新阶段。于家沟遗址距今1.6-0.5万年,是中国华北地区典型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该遗址发现丰富典型的细石器工业制品,拥有中国北方最古老的陶片,还发现大量材质多样的装饰品和颜料研磨加工遗存,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开始和农业起源的重要证据。盆地东端的黑土坡遗址和盆地中部的姜家梁遗址下文化层都发现了后续7000-8000年间的遗迹和遗物。姜家梁遗址上文化层更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小河沿文化墓地,遗存丰富。这些不同阶段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延伸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文化的内涵,对探索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的出现时间、构建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和研究燕山南北古代人群的交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五)泥河湾研究的历史沉淀

泥河湾自1921年进入学术界视野以来,至今已有百年研究历史。从1965年发现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9]至今亦已有50余年。在百年的科研历程中,外国传教士发现并命名了泥河湾,中国科学家主导了后来泥河湾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在研究过程中,外国学者广泛参与,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90年代还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涉外考古项目,美国学者指导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规范了泥河湾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也影响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技术和方法。国内外科学家共同参与泥河湾的科研工作既彰显了泥河湾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也是中国学术发展的缩影。

三、展览方案设计

泥河湾古人类文化科普展览设计内容契合泥河湾的科学价值、科研历程和人文信息,形式丰富多样,突破了单一实物和文字的局限,做到实物、文字、图片和影像技术等的有机结合,全面系统展示了泥河湾蕴含的深厚内涵。

(一)展览总体规划

科普展览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东端新建成的泥河湾研究中心宣教楼1楼东部展览厅,展厅坐西朝东,东西长27 m,南北宽20 m,中部西端为中心花园,整体呈现环廊结构,契合按顺序展示泥河湾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图1)。结合展厅结构、泥河湾的学术价值以及展览主线与主题等因素,按照泥河湾盆地古人类出现、演化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展览划分为主题,序言,大事记,最早人类的出现,早更新世古人类的发展,中更新世古人类的延续发展与扩散,现代人起源演化时期的遗存,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发展和繁荣,科学家科研历史与科考场景展示以及综合展示厅等11个版块。

图1 展览平面设计布局

(二)展览版块划分与设计

主题版块位于展厅入口的迎面影壁,以泥河湾盆地大田洼台地北坡的壮阔地貌为背景,镶嵌文字“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以震撼性场景和标题突出泥河湾核心主题。

序言版块介绍泥河湾的基本情况,由文字和图片组成,图片由世界早期人类分布版图中的泥河湾、泥河湾教堂、桑干河、泥河湾地貌、泥河湾层和三趾马红土等基础要素组成。对应展品为泥河湾动物群的动物化石和模型,包括草原猛玛象、剑齿虎、大象脚印、鬣狗、野猪和猫科动物等。

大事记版块按照时间节点,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展示泥河湾自发现以来的重大事件。突出展示泥河湾发现和命名、泥河湾层的定位,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第一次发现古人类化石、第一次发现超过百万年的遗址、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以及发现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等。以关键的重要发现回顾和复原泥河湾的科学研究过程,突出泥河湾深厚的历史底蕴。

最早人类的出现版块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构成,突出展示马圈沟遗址的地形地貌、遗址分布、发掘现场、重要遗迹和科研成果。展品展出马圈沟遗址最早的第四文化层石制品,特征最明显的第三文化层石制品以及特殊的的石制品、骨制品和动物化石。全面展现东亚地区最早人类遗存发掘的原始状态和科学价值。

早更新世古人类的发展版块系统展示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的分布和文化序列,重点展示马圈沟遗址之后发现的石沟遗址、岑家湾遗址、小长梁遗址、飞梁遗址、麻地沟遗址和东谷坨遗址等,突出早期人类在泥河湾盆地的连续演化和发展。展品以上述关键遗址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岑家湾遗址石制品拼合组展示该阶段的石器技术特点和研究成果。

中更新世古人类的延续发展与扩散版块以遗址分布图的形式展示中更新世古人类活动范围扩至周边以及盆地中部和蔚县盆地。按照时代早晚展示马梁遗址、三棵树遗址、后沟遗址、山兑遗址群、摩天岭遗址、蔚县盆地前上营遗址以及盆地中部雀儿沟遗址的考古发现,形成中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的序列和链条。展品以上述遗址的典型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主,突出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遗址石制品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阐述泥河湾古人类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人起源演化时期的遗存版块以遗址分布图的形式展示该阶段古人类遗存扩展至泥河湾盆地全境的状况。以遗址时代为线索,用图片和简要文字展示20-16万年前的侯家窑遗址、10.8-7.4万年前的板井子遗址和新庙庄遗址、4.5万年前后的西白马营遗址、3万年前后的油房遗址、2.2万年前的二道梁遗址以及1.6万年前的虎头梁遗址群等,形成泥河湾盆地现代人起源演化阶段的完整演化链条。展品展出侯家窑遗址、新庙庄遗址、油房遗址、二道梁遗址和虎头梁遗址的小石器、石叶和细石叶、船形细石器以及楔形细石器,突出该阶段石器技术的复杂多样,以此阐述人类的延续、发展和交流。

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发展和繁荣版块自距今11 000多年的于家沟遗址上层开始,历经头马坊的黑土坡遗址和姜家梁遗址下层房址,到姜家梁遗址上层的大型墓地,再现泥河湾盆地新石器时代从开始、发展到大型墓地出现这一过程。展品以上述遗址发现的陶片、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等为主,突出人类演化传承与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家科考场景展示版块按时间顺序环绕走廊展示科学家现场工作图片,再现泥河湾发现、发掘和研究的历程,突出泥河湾科研工作的深厚历史积淀和科学成就。

综合展示版块位于展厅中部南端,是展览的末端,以实物和简要文字展示泥河湾的多学科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展示泥河湾盆地研究中地质地层学、古脊椎动物学、旧石器考古学、古人类学、新石器考古学、古环境学和年代学等不同学科的融合,使参观者对泥河湾科学价值与科学成就形成全面直观的印象,突出泥河湾的伟大与独特性。

泥河湾是科学研究的宝库。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近200万年间的出现、演化和扩散过程是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演化的缩影,它吸引着大批科学家和公众的目光,日渐成为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演化研究的焦点。以泥河湾盆地古人类的出现、演化、扩散以及交流为主线科学规划设计展览,可以充分融合多学科研究成果,系统展示泥河湾的科学价值和重要成就,达到普及科学知识和宣传泥河湾古人类文化的目的,展示中国乃至东亚人类百万年生生不息的演化历程和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根基,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向心力。

猜你喜欢
古人类河湾遗存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河湾春夕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项链
枕上千秋
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类都是谁
藏传佛教觉囊派绘画遗存概说
河湾之夜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