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线建设”的全面认识

2021-08-14 05:26杨鹍鹏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布局建设

杨鹍鹏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

一、“三线建设”的范围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縮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二、“三线建设”的背景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

(2)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①中苏关系:1956年之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分歧,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②中美关系:美国挟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③周边关系: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

(3)越南战争升级:1964年8月2日美国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

三、“三线建设”的概况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

从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开展了历时17年的大规模军工企业建设,总投资额几乎占了国家投资的三分之一。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市,国家累计投资2052.68亿元人民币,先后安排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起了近2000个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四、“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线建设,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1)西部地区:三线建设完善了西部工业布局,促进了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

(2)工业布局:三线建设虽然是以战备为中心,但客观上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开展了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的伟大探索。三线建设这种开创性的探索,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它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辉煌一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4)留下了宝贵的“三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在三线建设中,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光大,是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永远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

五、“三线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决策上缺乏科学规划和论证,建设规模过大,战线过长,时间过久,投资过高,造成了经济比例失调,布局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难以形成生产力;

(2)布局上过分强调战备需要,忽视现代化和长期生产要求,使有限的国家财力难以长期支撑。

(3)效益上忽视经济规律和科学管理,经济效益和配套水平低、综合能力低下。(4)“文革”中左倾思想直接影响下发展缓慢,不仅造成巨大浪费,还无法解决遗留的问题。

六、“三线建设”的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2)国防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建设相协调,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3)经济建设既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维护本国利益,又要有国际视野,理性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动向新趋势,适时调整。

猜你喜欢
布局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
赵金成先胜宿少峰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