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哲学思维品质培养的连环式板书创设与解析

2021-08-14 20:25陈小军
关键词:哲学思维高中历史

陈小军

摘    要:基于哲学思维品质培养的连环式板书,以直观的图示加上简练文字点缀的方式,将多重知识关联点显性化。教学中,以“清晰思维”“广度思维”“逻辑思维”“重要思维”“准确思维”“深度思维”等六个哲学思维标准的先后顺序衍生出板书创设的主题,再对课堂中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和教学思路予以可视化的创设与解析,可以提升学生多渠道搜寻证据、多维度发散思维、多角度分辨评估、多方位审思判断的哲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哲学思维;连环式板书;国共十年对峙史

一切历史都是可追根溯源的当代史,“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理解现在”[1]。因现行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简称“统编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积淀着宝贵的红色革命基因,故历史教师有肩负党史教育的先天优势和时代使命。作为一个正在实施党史教育又具有思辨能力的历史教师,面对百年风云变幻的海量党史史料,我们在备课前要多问自己:我清楚百年党史吗?我能精确描述百年党史吗?我能找到所学党史知识要点间的关联吗?我对党史的分析有事实佐证吗?我思考的党史问题有理性法则吗?学生对我的党史分析能心领神会吗?我设计的教学板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吗?我的板书能讲清党史的来龙去脉吗?……为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的非凡历程,并进一步感悟大革命洪流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笔者以统编教材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为例,辅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相关内容,通过基于哲学思维品质培养的连环式板书创设,阐述、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与危机时,是如何不畏艰辛、迎接挑战、自我革命、化险为夷、探寻革命新路的。

何谓基于哲学思维品质培养的连环式板书创设?它并非神秘事物,其实就蕴含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它是一种以直观的图示加上简练文字点缀的板书方式,能将多重知识关联点显性化。连环式板书是按照哲学思维分析、判断的一般顺序环环相连设计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哲学思维方式和习惯的有效手段。为条分缕析两次国共合作的过渡史——“国共十年对峙史”(1927—1936),追求历史教学的哲学特征与效能,笔者通过“清晰思维”“广度思维”“逻辑思维”“重要思维”“准确思维”“深度思维”[2]等六个哲学思维标准,分列六块优化的教学板书设计,教学时各块板书依次呈现,便于学生熟记、吸收、理解和掌握党史知识,进而感知、体悟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路的艰难。

一、清晰思维:“中国特色革命新路”的时空观念

清晰思维要求学生必须有针对性地、如实地、清楚地明晰事件的真实情况,而不是模糊表达。众所周知,任何历史事物必固定于某一时空节点上,它总会与前后、左右相邻的历史事物,产生或近或远的因果关系。明了历史事件,是我们独立分析与解释历史事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思考、探究,才能清晰把准其发生的要素,继而提高学史、问史、求道、解惑的效度。反之,若对历史事件的事實细节模糊不清,囫囵吞枣地思辨过往的历史事件,就会偏离学史、明史、悟史、思史的方向,陷入主观臆断的迷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特定时空的高处,借助历史年表和历史地图来精准观察历史事件的“天时、地利、人和”。如图1,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要定位清晰,不能张冠李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革命道路——1927年10月在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特色革命的道路——1934—1936年从江西瑞金到甘肃会宁的红军长征。另外,虎视眈眈的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入侵我国东北,致使民族矛盾逐步上升。

二、广度思维:“中共抗争走向成熟”的整体认知

广度思维,即审辨问题要视野开阔、眼界高远,要用广阔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整体问题,不眼光狭隘、不识大体。学习该课党史,要站在大历史背景看“国共十年对峙”。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合作三年后,蒋介石、汪精卫以“清党”“分共”名义发动反革命政变,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国共两党合作戛然而止,随之陷入“国共十年对峙”的状态。与此同时,邻国日本对中国也是垂涎欲滴、觊觎已久。图2呈现的是整体认识下的历史知识网络图,它勾勒出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纵横交错的历史表现,展示了不可分割的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与彼此影响。所谓历史整体认知,就是将同一时期若干历史事件置于大历史背景下,按照一定的层次关系或时序关系或逻辑关系排列,构建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统一体。[3]图2具体反映的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局势危若累卵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南昌从此被历史赋予“军旗升起的地方”的称号。之后召开的八七会议汲取了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出席会议的毛泽东特别强调“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果断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开展土地革命,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夏,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获得巨大发展,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三、逻辑思维:“中国革命转机和红色基因”的问题探究

逻辑思维就是关于事物因果关系的认知,指在思辨中注重综合分析多个原因和证据,并从事物发展的过程及结果中寻找与因果逻辑派生的关联性。根据逻辑思维对思维品质的要求,为得出严密、科学的研判结果,事先准备环节必不可少,如对收集的信息要一再甄别,对因缘逻辑要反复推敲,对创新方法要多次检验等。学习“国共十年对峙史”,要引导学生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是如何坦然面对存亡危机、深究问题主因、寻求革命转机、积累精神财富的(详见表1)。

在具体的历史问题情境中设问并让学生求解,可以让学生掌握哲学逻辑思维的方法,获得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效度,塑造追求家国情怀价值的人生目标和世界观。陈述如下:

1.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垮,他们坚守信仰,发动南昌起义,锤炼出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八一精神。

2.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识到将“城市中心论”移植到中国革命中是水土不服,于是果断决定到湘赣边界的农村去保存革命星火,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而淬炼出坚定信念、依靠群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

3.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坚持了真理,纠正了错误,确立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铸就了守正信仰、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长征精神。

通过表1的学习,学生可以体悟到中国共产党前行的历史就是面临危机、自力更生、排除万难的历史,困难再大也要乐观并迎难而上,这就是革命理想的自信和道路选择的自信。

四、重要思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重要思维是指复杂情况下的思辨要抓住内容的重难点、问题的核心点、矛盾的关键点,用聚焦主要矛盾来为全面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如表2:

陈述如下:

1.192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军阀北京政府两个新旧军阀间的对峙较量是主要矛盾,其主要表现是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和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与此同时发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对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而言,并非工作重点,也非社会主要矛盾的体现,其首要问题是讨伐张作霖统一中国。

2.192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与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新军阀之间的明争暗斗是主要矛盾。因军力派遣滋生不满,造成了新军阀内部间的争权混战对峙,主要表现是中原大战[4]。蒋介石排斥异己,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一统后,国共两党对峙局面才露端倪。

3.1930—1936年,國共两党对峙的阶级斗争是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其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此段历史主要表现为国民党五次“剿共”、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局部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五、准确思维:“中国特色革命新路理论与实践”的探寻与抉择

准确思维是指在收集到足够信息的基础上,借助广度思维、逻辑思维、重要思维,权衡利弊,对问题或选择做出精确理性的研判,力求“知行合一”,不模棱两可、动摇不定。如图3,三次寻路的正确选择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与勇气,体现了准确思维中的独立思考、理性质疑、实证推理的基本特征,能够实现学史明理的效果。

陈述如下:

1.寻路1:屈服与对抗。面对历史方向的选择,既有屈服腥风血雨的投降者,如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施存统认为共产党前途无望,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5],更有临危不屈、坚定信仰、勇往直前的共产主义战士,如1927年7月,周恩来等5人召开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通过了武力对决、挽救革命的重大决策。

2.寻路2:城市与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接连失败后,有主动求变、另辟蹊径的智慧。如1927年10月,毛泽东勇闯新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建立武装力量,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与扩大,并总结提炼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关于革命新路的选择,可列举土地革命前信丰县黄泥排黄矮牯要参加革命而他母亲不允许,土地革命后信丰县黄坑庙的妇女们劝郎参军的事例,分析前后变化的主因。

3.寻路3:遵从与自主。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处处被国民党追剿。遵义会议召开前夕,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已中断,无法向共产国际“求教”。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军事和组织上的领导权问题,在最危急的关头力挽狂澜、绝境强生。

六、深度思维:“中共对敌抗争方式因势而变”的百折不挠

深度思维是指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以本质分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要了解事物,就必须从复杂的问题中感知“变”的表现和背后深刻的动因。学习历史也是如此,要以时间、地点、态势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表及里,洞察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蜕变、因果关系。如图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险象丛生,中国共产党面对纷至沓来的困难与危机,怀着“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胆识实现了五大战略转移,最终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陈述如下:

1.革命工作重心由城市走向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后,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革命斗争方式由“笔杆子”变成“枪杆子”出政权。由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到八七会议总方针的决策和错误思想的纠正。

3.红军最高决策层,由第五次反“围剿”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到长征途中遵义会议采納了正确决策,中国共产党的决策主张由幼稚照搬走向成熟独立。

4.红军革命战略中心时空的变化,由南方到北方,由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到甘肃会宁会合。

5.中国时局由1927—1936年以国共内战对峙为主到1937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也就是由内战对峙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综上可知,主题式教学板书创设的关键是主题的呈现和升华[6],基于哲学思维品质培养的连环式板书创设更要注意主题之间哲学思维的关联性,每个主题板书的创设须清晰明了,既目标明确、向史求真,又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前后呼应。教师要在遵循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史知来,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路和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这需要在实例教育中,遵从理性法则,发挥历史教师应有的哲学智慧和思维品质。总之,“历史是用实例教育的哲学”,上述连环式板书创设,是根据“清晰思维”等六个拾级而上的哲学思维标准衍生出的主题,来层级呈现、有序解析的,对条理化、系统化、相关化地学习党史知识,具有尝试、探索的启迪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E.H.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46.

[2]朱桂友.思辨与生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43.

[3]刘夏亲.“整体认知”视角下的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5):42.

[4]朱小荣.如何理解“国共十年对峙”[J].中学历史教学,2015(3):38.

[5]苗体君.中共最早党员施存统的起伏人生[J].党史博采,2010(8):21.

[6]张兆金.关于主题化教学的追问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0.

猜你喜欢
哲学思维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哲学思维与治国理政
政治学科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