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历史沿承

2021-08-14 20:25王宝义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王宝义

摘    要:育人目标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育人目标是与时俱进的,先后经历了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等阶段。这些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颁布的8部(9个版本)的思想政治“课标”(含教学大纲)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育人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就必须解决、落实好“党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思想政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着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在贯彻落实“党培养什么人”育人目标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9年以来,我国共颁布了5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3部(4个版本)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我国,“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从历史的视角看,我国的课程纲领性文件经历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变化交替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 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1996 年 4 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学科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第一个实现了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回归。同时,该部课程标准还首次将思想政治课程的高中学段与初中学段分离,分别独立设置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国家颁布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承载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党的教育方针,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要求和时代诉求。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把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统称为“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8部(9个版本)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具体如下:

1959年“课标”:《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2年“课标”:《高级中学政治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高级中学辩证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初稿)》。

1986年“课标”:《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

1988年“课标”:《高级中学〈科学人生观〉改革实验教学大纲》《高级中学〈经济常识〉改革实验教学大纲》《高级中学〈政治常识〉改革实验教学大纲》。

1993年“课标”:《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

1996年“课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

2003年“课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2017年“课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课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

虽然“党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目标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但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了5个不同历史阶段各具特色的育人目标。不同阶段的“课标”也相应地贯彻落实了各阶段“党培养什么人”的育人诉求。

一、阶段一(1957—1977 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这一阶段,我国需要调整具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提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育方针。于是,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党在这一时期“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涉及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课标”即 1959 年“课标”,很好地回应和体现了这一育人诉求。它强调政治课是党在学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樹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重点[2]205。

1959年“课标”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强调要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框架为主,在高中开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课程,对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教育,培养其文化素养。这有效回应了培养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劳动者的育人目标。

二、阶段二 (1978—1990 年):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否定了“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目的,育人目标也相应调整为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邓小平说:“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3]209“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3]124

综观这一阶段的“课标”要求,虽然“双基”仍是基本任务,但最终目标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上来了,以此贯彻党在这一时期的育人诉求。如1982 年大纲提出,要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参加四个现代化建设打下初步的基础[4];1986 年“课标”明确提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培育一代“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5]。

三、阶段三(1991—1997 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四大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并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此形势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被提上日程。1995 年,“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除应具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素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就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育人目标。如 1992 年“课标”在强调思想政治课程的政治属性的同时,首次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性质,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2]367;1996 年“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政治属性和德育属性,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6]2,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6]2,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四、阶段四(1998—2011 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入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追求审美等精神文明的需求被提上日程,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7]就成了这一时期的育人目标。这一阶段的“课标”也对这一育人高要求作了回应。

2003年“课标”在强调“德育为先”的同时,把提高精神文明等“美育”纳入育人目标,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教育,以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阶段五(2012年至今):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阶段可以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2012—2017年)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后期(2018年至今)以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一)前期(2012—2017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虽依然沿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科学把握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并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党的十九大)的育人要求。

2017 年“课标”对这一育人要求作了回应,并明確提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思想政治学科基于学科本质提炼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标”还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对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试评价、教材编写等提出了相应建议。

(二)后期(2018年至今):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要求,也在“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目标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诉求。这一育人诉求在2018 年、2019 年得到了进一步升华。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围绕立德树人,把“劳”纳入“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目标,并于 2019 年提出新时代党的育人目标:“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

为落实新时代党的育人目标,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对 2017 年版“课标”作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1.增加了有关民族复兴的内容

模块 1“内容要求”中增加了“2.4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明确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模块 1“教学提示”设计了探究活动:“以‘中国为什么能为议题,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以‘为什么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为议题,探究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修改、增加了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

(1)“劳”作为“五育”之一纳入 2020 年修订“课标”的育人目标。在“前言”和“指导思想”中,2020 年“课标”将相关内容修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基本理念1”中还增加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要求。

(2)2020 年“课标”确立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地位。在保留选修课程模块1“财经与生活”中的“4.3”的教学内容要求外,2020 年“课标”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此外,在模块2“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增加了“2.3  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等“内容要求”,在模块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增设了“以‘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何意义为议题,探究劳动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作用和意义……尊重劳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等“教学提示”。

随着“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地位的确立,“课标”对课程的“基本理念”也相应做了修改:将“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修改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将“要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修改为“要注重学生学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

“课标”的上述修改、增加,目的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育人要求,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指明育人的新方向。

综上所述,关于“党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目标,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课标”既体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性,又体现出高度的继承性。上述五个阶段的“课标”,不论在具体表述和内涵上存在怎样的差别,其实质都是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所培养的人要为社会主义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仁杰,董源来.正确理解和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2):41.

[2]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S].中学政治课教学,1981(1):18.

[5]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S].中学政治课教学,1986(7):2-9.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S].学科教育,1997(1).

[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86.

[8]余丰玉.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J].中国高等教育,2019(8):1.

猜你喜欢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认识与探究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